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悖论
2012-04-29龚红
龚红
摘 要:文章以消费社会为背景,对中国武术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武术正快速融入消费社会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符合消费社会的消费逻辑,中国武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消费价值之间产生;中国武术产品的丰盛与产业发展的虚假繁荣之间产生文化悖论。消费社会导致中国武术人文精神缺失、文化身份迷失的危机,并影响了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文化精神及文化形象。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解决其产业化过程中的文化悖论。
关键词:消费社会;中国武术;符号消费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4—0032—05
Abstract:It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on the background of consumer soc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ushu is melting into consumer society,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ogic ofconsumer society, the product of Wushu generated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consumer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The rich of products Wushu also generated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prosperity and Wushu development. The consumer society leads Wushu to lose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the 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It had affected the core value of Wushu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mag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ultural paradox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
Key words:consumer society;Wushu; consumption of symbol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在市场经济裹挟下的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观念。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而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为中国武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武术也开始走出封闭的乡村,融进了大众消费的潮流之中。然而,今天的消费社会是一种符号消费,是消费过度奢侈化的社会,是消费需求过度人造化、过度审美化的社会。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为迎合大众消费的欲望,不可避免地掉入了西方消费文化的陷阱。中国武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消费价值之间,中国武术产业化生产的目的和手段之间,以及中国武术商品的虚幻与真实之间均产生了严重的文化悖论。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文化精神及文化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于是,思考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武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就成为中国武术融入消费社会,并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1 符号消费下中国武术使用价值和消费价值之间的悖论
1.1 消费社会中“物的符号化”使中国武术价值呈现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正快速进入到消费社会。据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1],而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高盛集团发布的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数据所显示:“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人数,将从4 000万人上升到1.6亿人[2]。”消费时代生产的大量商品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然而,“消费时代的商品早已超越商品交换价值的生产,变成一种夸饰性的象征,即意义符号的消费、形象的标志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明星效应消费等”[3]。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因此,消费就决不能理解为只是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看做是对记号的消费”[4]。因此,中国武术要融入消费社会中,就必须成为一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符号,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所言“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5]。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武术,为了迎合大众消费的需求,融进当前人们的消费对象之列,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生存状况,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符号。于是,中国武术开始走出封闭的乡村,并改变了单一的家族式的师徒传承方式,逐渐向符号化方向转变,也促使中国武术的价值呈现多元化发展。首先,为了抗衡西方体育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其文化价值逐渐得到凸显。中国武术被贴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文化符号;其次,为了吸引大众消费的眼光,满足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心理,竞技武术借助西方体育文化产业传播模式快速发展起来;另外,通过武术比赛、武术影视等手段极力打造武术明星,以产生明星效应消费,吸引人们对武术产品的消费。总之,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采取各种手段,使其成为可供人们消费的符号,其内在价值在消费者的需求中,也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2 符号消费导致消费价值与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背离
然而,成为一种消费符号的中国武术,在其价值产生多元化的同时,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悖论。中国武术的使用价值不断受到挑战,逐渐远离了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因为,在消费社会中,“物的符号化也改写了传统经济学对于商品交换的定义:这种交换的意义不在于用交换价值来换取使用价值,而是用交换价值换取符号价值,商品的交换已经和它的使用价值之间几乎脱钩;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的消费,人们消费的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的意象”[6]。而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中国武术,独特的人体技击格斗艺术,保家护院、安身立命等价值观念一直深入人心,体现着中国人思维方法,甚至内化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而作为消费符号的中国武术,格斗技击艺术不再成为消费的主要对象,人们也不再关心武术的核心价值,对武术商品的消费不再是消费武术本身,而只是消费武术的符号价值;对于武术的宣传,则出现了违背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虚假宣传。由于其消费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背离,使其具有的传统意义上的技击价值逐渐削弱,武术成为花拳绣腿的代名词。
另外,由于“物的功能性解放,既有非功能物变为纯粹的功能物,意味着物品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功能组合的关系,意味着传统的物身上所承载的意义已然归零,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可以赋予它任何意义,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它们进行任意编码。在这种意义上,物变成了符号”[6]。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其具有的厚重文化底蕴已经不能支撑其成为消费的力量。而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人们根据现代大众的消费心理,任意肢解或重新编码中国武术。于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特点,中国武术竞技套路走向了“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人们技击格斗的消费需求,中国散打横空出世;为了不断翻新花样,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武术融入了体操、舞蹈、音乐的内容。总之。由于消费社会中“物与人都丧失了自己的本质,物被抽空了它们独立的存在价值和丰富内涵,变成了消费意象”[7]。处于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被任意肢解和重新编码,其消费价值也逐渐远离了其产生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壤,逐渐脱离了武术的本质,武术的核心价值也在消费价值的冲击下慢慢消失,并失去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2 中国武术产品的丰盛与产业化发展虚假繁荣的悖论
2.1 消费需求刺激了中国武术产品的丰盛
消费曾经被认为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的意思。消费时代的来临必然伴随着大量商品的生产过剩。有报道称:“中国的生产已经进入严重过剩阶段,86%的商品供大于求,其余的基本持平,没有一样商品是供不应求的[1]。”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8]。”然而,今天的“消费社会是消费过度奢侈化的社会,相应的在文化上也可以称之为过度民粹化的社会。消费社会转型首先意味着由‘贫困转向‘丰裕,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不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消费,而是超过必要消费的奢侈消费”[1]。
因此,在大众消费需求下,中国武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以武术为主题的商品不断被开发、销售,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如在商业化模式的操纵下,中国武术竞赛表演市场如火如荼地开展,散打王、武林风、功夫选秀、中外武术对抗赛等各种武术赛事此起彼伏,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现代版的武林争霸,使中国武术竞技比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武侠影视作品,不断创造着票房收入的神话,为人们提供了一顿又一顿丰盛的武术文化大餐。
2.2 消费主义造成中国武术产业的虚假繁荣
然而,处于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产业化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虚假繁荣的怪圈。大量的武术奢侈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武术的猎奇心理。但是,繁荣的武术产品消费市场正引导我们走进一个“虚幻”的消费世界。相对于各种武术竞赛表演市场,具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传统武术却无人问津,处于自生自灭的尴尬境遇,成为“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在众多西方体育项目的冲击下,选择以武术为锻炼项目的人群在不断萎缩,武术的传承成为阻碍其生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在吸取了舞蹈、体操等项目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依此也产生了各种新的拳种、套路流派等,丰富了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但是,传统的武术套路、器械正在快速流逝,传统武术拳种正面临灭绝的境遇,武术不得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消费者对这些越来越形象化、审美化的消费品采取的却是‘用完即扔甚至‘买完不用的非情感化的冷漠态度”[1]的左右下,中国武术产品终究是昙花一现,产生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3 大众消费主导下的审美风尚转变导致中国武术文化精神的贫瘠
3.1 大众消费导致中国武术人文价值的弱化
在工业文明主导下的消费社会,虽然生产的物品和商品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西方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意识形态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使人们的审美风尚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以崇高为主形态的审美道德教化文化向审丑、享乐的消费文化转化”[9]。这种转变势必造成人们在对物欲的强烈追求过程中,使商品具有的人文价值受到弱化。因为,大众消费是要生产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产品,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批量生产。而利用机械技术手段“大批量制造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用复制置换了文化中的创造的概念,以往凝聚着生产者心智活动的文化创造,变成了可供多次重复消费的视听影像的复制”[4],文化的独特性也在满足大众消费的复制过程中被逐渐弱化了。大众消费对高雅艺术文化的冲击,用费瑟斯通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崇高艺术规则的、有灵气的艺术,以及自命不凡的教养,被折价转让了”[10]。
诞生于农耕社会中的中国武术,原本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是一种需要习练者用身体感悟的文化,是不可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文化。而在消费社会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与大规模收益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在西方商业模式的操纵下,不断被复制并批量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武术逐渐丧失了其具有的文化个性,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其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在批量生产和复制下,被不断改写和弱化,从而造成了武术人文价值的贫乏。
3.2 大众消费造成中国武术文化精神的贫瘠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武术具有高雅文化的崇高品格。然而,大众消费主导下的大众文化,其“着眼点在于贴近当下的现实,剥离了文化的历史严肃性、剥离了文化的历史视野和历史精神,把历史的正面埋葬在大众文化的众声喧哗之中”[4],导致中国武术具有的厚重文化传统被大众文化所消解。武术成了人们哗众取宠的赚钱工具,成为时尚流行的简单运动,武术具有的文化内涵也逐渐流逝、异化或被改写。
另外,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决定了其主要价值就是消遣娱乐。而“大众文化把娱乐消遣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变造成了精神快餐的消费模式,这不仅会把文化推向单调平庸,也会把大众推向单调平庸;娱乐消遣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是非理性的文化享受,无疑会造成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消遣特质的盲目扩张,还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低俗化甚至是反文化的出现”[4]。大众消费中的武术产业化,就不可避免地被大众文化的审美特点所左右。原本需要长期体悟的中国武术,成为简单的可以速成的快餐运动;原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逐渐变得平庸、单调,其具有的文化精神也不断流逝;原本注重内敛、体现含蓄的武术,为了满足消费者外在的感官刺激,其服饰越来越华丽,技术动作越来越高、越来越飘,而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少。
4 等级消费与中国武术文化身份迷失之间的悖论
4.1 消费社会对中武术现代身份的重建
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宰制的时代。在这个符号价值的世界里,个人消费的商品越珍贵,他的地位就越高。人们消费物品,也消费广告、消费品牌、消费偶像,更消费虚荣、消费欲望,乃至消费语言与符号。任何商品化的消费,都成为消费者标榜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平高下的文化符号”[11]。中国武术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基数庞大的习练人群,是一项喜闻乐见的大众消费项目。然而在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西方体育项目伴随着西方消费模式,对我国民族传统项目的消费市场造成极大的挤压,中国武术的消费市场也不断被边缘化。
而处于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在面对跆拳道、街舞、轮滑、瑜伽等外来项目强大竞争压力下,为了争夺失去的消费市场,不得不改变自身的文化传统,以适应消费社会的消费逻辑。因此,中国武术借鉴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走向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化发展方向;为了扩大武术的影响,中日对抗赛、中泰对抗赛、中美对抗以及各种武术表演市场,成为宣传武术的重要场所,从而也诞生了一大批武术偶像、明星、世界冠军,中国武术也逐渐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
4.2 等级消费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身份的消解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物性价值、使用价值退居次要地位,其符号意义上升到主导地位。消费者对“物的消费从来不在其物质性,而在其差异性,亦即符号的差异性”[12]。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所说:“今天最需要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13]。”当我们在消费不同的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具有差异性的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从而实现消费身份的自我构建。
今天的体育消费领域,同样建构着这样的等级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体现出消费者的身份地位。跆拳道被冠上了“以礼始,以礼终”文化标签,吸引了大批中国青少年的参与;而瑜伽通过“控制心智和情感以达到身体运动和精神之间的完美结合”,成为一套流行甚广的女性时髦健身运动;“即使像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之类的体育消费,事实上也标签化了:街头的美式台球桌和高级休闲中心的斯诺克球桌虽然就具体的活动内容而言无大差别,但球桌连同整个活动环境构成了不同活动的标签,标志出了不同等级的消费活动;高尔夫球也以其特殊的活动环境氛围构成了自己的标签。当一个人扛起一根高尔夫球棍时,无论他会不会打球,都已经通过球棍这个标签标示出了自己的身份”[14]。
而积淀了厚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在面对西方体育项目的强烈挤压下显得无所适从。中国武术亟需在体育消费领域中占得一席之地。于是,中国武术借助西方体育消费模式改造自己。我们推出了武术套路,推出了中国散打,推出了具有良好健身功效的太极拳。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中国武术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套路成了“花拳绣腿”的代名词,散打成了一种“野蛮的肢体运动”,最具有中国文化标识的太极拳,也成为老、弱、病、残所采用的健身操。中国武术具有的厚重文化内涵,在一步步削足适履般的改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而也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身份标识。
5 消费社会下中国武术生产的悖论
5.1 消费社会破坏了中国武术的原生态环境
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文化,“改变了以往人对物质产品的使用观念,实用的观念逐渐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对各种意义符号的消费”[15]。由于人们对物品符号价值的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居于次要地位,从而使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之间产生断裂,致使“在一种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衰减的前提下,它的消费价值仍然可以随时尚的变化而衰减以至完全消失。符号价值的大小,集中体现在品牌消费和时尚上,商品一旦被确立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的特性,而带有某种象征性”[16]。成为消费符号的中国武术,在消费逻辑操纵下,消费者不再关注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核心价值,而是关注它能不能成为消费符号。而由于对武术使用价值的淡化,消费者不再关注武术如何生存、如何延续、如何传承、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导致人们对中国武术的原生态环境肆意破坏。
另外,在消费社会中,大量消费、大量生产推动着人们无限制地开发、耗费自然资源,使环境、能源和生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武术作为消费品,在大众文化需求的刺激下,以现代媒介传播为手段,对武术原生态环境进行肆意的改造和破坏,表现在武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带来了巨大的竞技利益。然而由于过度的旅游开发,不注意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武术文化遗产原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武术成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在大众传媒的推介下,武术影视、武术比赛、武术文化产品等大量生产。然而,由于大众文化“追求新异,超越传统,追随模仿,群起而效之”的特点,导致对武术文化生态环境任意的改造、编码、虚假宣传等,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的生态环境,使武术的拳种不断流逝,武术传承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5.2 消费社会改写中国武术的文化基因
在消费社会中,大众文化依托符号消费的巨大力量,对现代主义精英文化进行逐步的侵蚀与控制,并最终使中国武术文化在与西方体育抗争中丧失了话语,中国武术越来越被排除在现代体育消费之外。而大众文化作为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它总是将此前的文化作为资源,‘拿来主义地为我所用,打造成新的混合产品”[17]。中国武术也不可避免地被现代大众文化所肢解,并重新进行编码。于是,在西方体育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为了符合体育竞技游戏规则,中国武术融入了舞蹈、体操的动作,开始追求速度、力量、反应、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外在表现,忽视对自身的体悟,弱化了动作的技击含义,从而成了花拳绣腿的简单肢体运动,中国武术的文化基因也在这样的改造中发生了异化。
由于大众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传统社会中文化的独立性品格被消解,文化欣赏的阶级特权也逐渐瓦解,极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再生产。诚如有学者指出:“在当前的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消费化和消费的文化化,使文化再生产和更新的规律发生了根本变化[18]。”结果就是,被重新编码的中国武术文化产品大量生产,而中国武术的生存环境却在不断恶化,武术的传承正经历着空前的危机。
6 结语
尽管消费社会的消费逻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武术产业化发展,并使中国武术借助消费模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消费社会中追求时尚化、大众审美化、过度奢侈化等特征,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中国武术文化生态环境、武术文化基因、武术传承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问题。然而,今天的消费社会,它给中国武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以及新的市场传播方式,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LL]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成熟于农耕时期的中国武术,虽然还无法与后工业时代的西方体育文化消费市场所抗衡,在融入消费社会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与文化悖论。然而,中国武术所具有的东方传统文化魅力,仍然是与西方体育文化霸权抗衡的坚实力量。坚守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消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悖论,使中国武术真正成为满足世界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方喜.消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春.中国奢侈品消费“超美赶日”[N].中国工商报,2011—03—24(B04).
[3]邢崇.后现代视域下本雅明消费文化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09.
[4]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22.
[6]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2.
[8]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9]姚文兵.从大众文化看当代审美风尚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0]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1.
[11]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
[1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47.
[13]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1.
[14]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95.
[15]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37.
[16]路日亮.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1).
[17]蒋原伦.媒介文化:拼贴的娱乐盛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6—21.
[JP3][18]管宁.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