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2012-04-29王花
王花
摘要: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多数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对象,导致他们总是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生活。有待于我们做教师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孤独感;独立意识;开放自我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1-02
进入21世纪,知识的重要性已被大众普遍认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和学校都十分重视。然而,在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定健康的人生目标,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封闭、性格孤独、压力过大、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必须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向具有坚定性意志品质方面转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多数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对象,导致他们总是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生活。特别是有些中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因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中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独立意识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摆脱依从父母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多数中学生积极投入同龄人的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自认为唯我独尊,或害怕不安全,或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闭锁自己内心的秘密。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如果我们的教师及家长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导致孩子逐渐封闭自我,逐渐丧失与人交流的信心与勇气,因而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只能自生烦恼,产生受挫感、孤独感,甚至产生绝望情绪。例如,家长或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总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看不到好脸色,听不到好话语,甚至挨骂遭打,势必会导致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再如,中学生对变动的人际关系恶劣的环境不适应。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剑甚至大动干戈,总迁怒于孩子。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交给祖辈抚养或由他人代养,孩子大了才领回家来。孩子的心与父母格格不入,一有诱因就容易造成孩子孤独感的产生或独自离家出走……所以,我们心理教师应教育引导中学生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
二、解决的策略
一是教育引导中学生开放自我。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要你以诚相待,别人也会真诚对待你的。这样就能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会消退的。
二是缩小差异。一个人既不能清高,也不能自卑多虑。从文化教养、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应与同龄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尽量缩小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异。要合群,合群就不孤独。
三是增进了解。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成年人尤其是年轻的父母要多一些对自己孩子的接触、理解、体贴和帮助,不能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自己忙于学习、工作、事业、外交等,使孩子孤独或对父母感到陌生。很多家长“自居心理”极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正是这种“理直气壮”会带来苦果。建议这样的家长尽快改变“自居心理”,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增加一些“自以为非”的思想,会促使孩子出现接受教育态度的改变,不良的隐患可以消除。中学生也要了解父母在社会竞争中的辛苦,要学习父母的勤奋,要理解父母、尊重和体谅父母,以了解、体谅来填平所谓心灵上的“代沟”。
四是培养广泛爱好。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就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与些集体活动、体育活动。
五是辩证看待孤独。发现自己孤独要调整自己的活动范围,但也不要害怕,要学会享受孤独。有些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可能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只能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孤独的人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但是要注意,天才不是与世隔绝,不与社会交往的人也不可能成为天才。家长和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把握学生的心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要努力做好孩子的“减压”工作,坦诚地面对现实,与学生交谈,让孩子把对家长、老师或学校的不满通通说出来,冷静思考,勇敢地向他们表示歉意。有了交心的基础以后,进一步与他们沟通,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去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探索并研究其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目的。
1.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或者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大事上,使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学生明确要摆脱依赖性,真正走向独立,准备承担成年人角色,就必须从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开始,即从生活自理开始,从对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开始,做好某项家务,安排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好功课等等,善于利用各种场合,把握各种机会,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成年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反叛和拒绝善意的批评与帮助,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一是要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要真诚关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感受学生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三是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培养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四是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总之,中学生产生的心理封闭、压抑孤独、压力过大、缺乏自信等心理成因复杂,其教育对策亦很多,这有待于我们做教师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