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进展研究及对策

2016-11-17王庆年秦玉洁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3期
关键词:研究对策

王庆年+秦玉洁

摘 要:随着全球信息产业和其它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悄然兴起,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何把握知识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作用,进而指导经济活动的实践,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对有关知识集聚文献的研究,将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的研究分为四个层次,即企业层次的知识集聚、不同行业层面的知识集聚、国家层面的知识集聚和区域层面的知识集聚。通过对四个层面知识集聚以及知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相关文献的论述,指出知识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集聚;发展动力;研究;对策

知识的集聚和扩散象巨浪的汇集与流动,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推向前进,而且知识集聚的越快,集聚量越大,这种影响也越深远。知识集聚同人才集聚和资金集聚一样是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的,如何从区域的角度研究这种集聚的产生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建立相关的模型(包括概念模型和数量模型)来分析和解释知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估计和预测区域知识集聚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对有关知识集聚文献的研究,将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的研究分为四个层次,即企业层次的知识集聚、不同行业层面的知识集聚、国家层面的知识集聚和区域层面的知识集聚。通过对四个层面知识集聚以及知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相关文献的论述,指出知识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知识集聚及其形成

1.集聚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集聚?按照这一词的提倡者、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定义,集聚(Cluster)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在产业领域,这种集聚分为:企业集聚、资本集聚、人口集聚和知识集聚;在教育领域,集聚则包含人口集聚和知识集聚。产生集聚的主要因素在于:一些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上下游的关系;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十分密切;企业与其他机构、如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政府在集聚中的作用发挥。彼特认为集聚状况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功能;首先,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其次,可更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第三,增强企业间的互补性;第四,低成本地获取公共产品;第五,提供更有效的激励。

在世界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优先增长,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一方面是社会需要进步,人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需要提高。而对一个区域经济来说,其特征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吸引着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同时,由于大量企业、机构的集聚,进而对各种资源要素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增强集聚能力。

2.知识集聚的概念及其形成

什么是知识集聚?中国有句古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意思很明显就是:如果单个的皮匠所拥有的知识和诸葛亮拥有的知识相比,无论是在知识的广度上,还是在知识的深度上都与诸葛亮相去甚远。

但是,如果他们三个的知识能聚集在一起,并通过有效的整合,则他们集聚的知识远远大于三个个体知识之和,从而知识在量上和质上超过诸葛亮。知识集聚就是既有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区域内组织或集中起来,从而实现某种功能或为地区、行业提供有力的知识资源的方式。人是知识的载体,人的集聚是知识集聚的重要原因。

二、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论述知识集聚的文献目前有一些,但不是非常充足,而且论述的角度也各有差别。本文根据对相关知识集聚的研究,把知识集聚分为企业层次的知识集聚、不同行业层面的知识集聚、国家层面的知识集聚和区域层面的知识集聚等四个层面,并按照这种分类进行不同层面的文献综述。

1.企业层面

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是知识集聚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在企业的演化理论上一些学者做了卓越的研究, 指出企业技术变迁是吸收、适应和创造技术的继续学习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对于知识集群的研究和区域集聚的研究非常广泛。Cohen 和Levinthal基于企业随着其(知识水平)接近前沿,它的吸收能力降低的概念框架,分析了企业层次的知识吸收能力,指出吸收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存量的大小。Maillat提出了产品系统、技术文化和企业组织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Cooke, Asheim and Isaksen, Oerlemans等人提出了对于现有产业集群的区域网络的概念和产业区域的概念。Morgan和Florida提出把区域作为一个学习实体,而制度因素在推动区域创新行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集聚研究中,Schmitz和Nadvi研究了“集聚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问题,特别针对产业集群问题。Caniёls和Romijn指出区域集聚研究地理邻近,特别是通过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景气产生重大影响,但形成集聚的企业大都是“黑箱”,他们系统地考虑地理邻近的影响,在企业层面用技术学习来解释经济景气问题。他们以巴基斯坦Punjabi省的金融商品企业为例,系统地论述了“集聚效率”和技术学习的关系以及提出了四种集聚优势。

2.不同行业层面

行业层面的知识集聚与企业集群有关。在具体的行业领域,如IT、核电、科技知识管理等领域,学者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集聚及其集聚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集中在对长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上,特别是行业领域在一定区域内的集群。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SME)主要是区域内的事务:应用地方投入,由地方协会成员经营,为满足地方大众需求制造商品,繁荣地方财政、就业和开拓企业家精神。研究者已经对中小型企业对各种环境的反应进行研究,并发现如何面对新竞争的挑战和如何从新的经营中获益的方法。一个显著的发现是:当中小型企业在一个地区参与相似或互补型活动,也就是“集聚”时,它们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成功的区域集聚的范例很多,如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意大利的Emilia Romana,德国南部的Baden-Wuertemberg;在欠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些情况,通过集聚效率来创造资金、人才集聚的机会,提高竞争力,促进区域的发展。

3.国家层面

国家层次的知识集聚分为:发达国家的知识集聚和欠发达国家的知识集聚。Canils和Romijn,Paola和Rajneesh在Cohen和Levinthal对企业层面分析的基础上,对Cohen和Levinthal模型加总,建立了一个国家层面的知识集聚和吸收能力模型。他们把一个国家技术所处的状态分为四个阶段:前赶超阶段、赶超阶段、前领先阶段和领先阶段。他们假定:当一个国家接近技术前沿时,基于学习过程的积累性和外部知识的复杂性的影响,国家吸收能力和技术距离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处于不同的阶段,区域知识集聚具有不同的特征,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和技术间隙(technological gap)都各不相同。学习过程的积累性和外部知识的复杂性,推动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技术间隙的变化。知识溢出的三种方式:改变态度和动机,通过非正式干中学的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转移。

4.区域层面

一些学者对新经济地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处理下述问题,诸如创新的空间模式如何产生和在什么程度上创新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增长是重要的一方面,强调知识溢出和地理邻近的有利因素。Padoan利用德、法、意、英、日等国的数据及其各行业的数据对区域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三、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研究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启示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来临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的增强,依靠粗犷型经济来谋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显得月来越窄,知识要素在本世纪乃至将来很多世纪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针对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研究的论述,提出知识集聚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的特征。这将对中国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对于知识集聚的区域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以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的趋势;通过探索区域知识集聚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未来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2.区域知识集聚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吸收能力。通过调节区域吸收能力和知识集聚的强度,将有利于增强区域集聚发展的实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在产业发展战略上,提升以知识集聚为发展的竞争力,将有利于为下一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提供资本和技术上的巨大支持。

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变革,它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对经济制度进行一次渐进的长期的改革。知识集聚对于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具有长期的本质的巨大作用,将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已有30多年,区域发展战略的成效也异常显著。然而目前在知识集聚于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几乎匮乏,特别是在当前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证上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Nelson, R.R. and S.G. Winter (1982)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2]Nelson, R.R. (1991) .Why do firms differ, and how does it mat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2, pp. 61-74.

[3]Cohendet, P., P. Llerena and L. Marengo (1998) .The theory of the firm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 critical assess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aris, 18-19 Sept.

[4]Maillat, D. (1991).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the role of the milieu.in: E.M. Bergman, G. Maier and F. T dtling (eds) Regions Reconsidered – Economic Networks, Innov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Mansell Publishing, London.

[5]Cooke, P. (1996).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in: H. Braczyk , P. Cooke and R. Heidenreich (e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UCL Press, London.

[6]Asheim, B.T. and A. Isaksen (1996).Location, 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 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5-10 August.

[7]Oerlemans, L.A.G., M.T.H. Meeus and F.W.M. Boekema (1998)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proximity.Eindhoven Centre for Innovation Studies, Working Paper 03-98,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ndhoven.

[8]Oerlemans, L.A.G., M.T.H. Meeus and F.W.M. Boekema (2000) .Innovation and proximit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in: M.B.Green and R.B.McNaughton (eds.) Industrial Networks and Proximity. Ashgate, Aldershot.

[9]Morgan, K. (1997).The learning region: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newal.Regional Studies, Vol. 31, No. 5, pp. 491-503.

[10]Florida, R (1995) .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Futures, Vol. 27, No. 5, pp. 527-36.

[11]Schmitz, H. and K. Nadvi (1999).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 Vol. 27, No. 9, pp. 1503-14.

[12]Cani?ls, M.C.J. and H.A. Romijn (2002).Agglomeration advantages and capability buil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missing link.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orthcoming.

[13]Cohen, W.M. and D.A. Levinthal (1990).Absorb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5, pp. 128-52.

[14]Cohen, W.M. and D.A. Levinthal (1989)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 Vol 99, pp. 569-96.

[15]Piore, M. and C. Sabel,.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 (New York: Macmillan, 1984).

[16]Best, M.H. The New Competition. Institution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17]Pyke, F. and W. Sengenberger,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Local Regeneration (Genev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1992).

[18]Schmitz, H.Collective efficiency: 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1, No. 4, (1995), pp. 529-566.

[19]Caniёls, M.C.J. and H.A. Romijn (2001).small industrial clusters, 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orking paper.

[20]Paola, C. and Rajneesh N. (2003).A novel approach to national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Aggregating Cohen and Levinthal.

[21]Audretsch D.B. and M.P. Feldman (1996).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6, No. 3, pp. 630-40.

[22]Feldman, M.P. (1994).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Kluwer Academic Press, Boston.

[23]Feldman, M.P. (2000) .Loc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 in G.L. Clark, M.P. Feldman and M.S. Gertler (eds) (200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4]Padoan P.C.,(1997).Technology accumulation and diffusion. Is there a regional dimension?.working paper.

作者简介:王庆年(1968- ),男,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研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公司研究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