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小”、“实”入手
2012-04-29贠佳钰罗玫王燕云
贠佳钰 罗玫 王燕云
摘要:对外广播节目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节目,它要兼顾海外人士的汉语水平、文化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这个前提下向海外华人展示中国的新面貌、新事物。本文以《中国之窗》节目创作为例,从选题、采访、撰稿、制作等方面入手,与大家分享几点值得探讨的经验。
关键词:对外广播节目小选题 贴近性 隐性宣传
《中国之窗》节目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全国30多家省级电台共同打造的一档新闻性专题节目。从一开始就以新颖的制作方式、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大范围覆盖率赢得了广大听众认可,现已经成为全球华语听众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亲近中国的金色之窗, 堪称中国广播对外宣传的成功范例。 陕西广播电视台(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一直担任着陕西省广播外宣工作,每年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节目供稿12篇。我们从2010年起先后为《中国之窗》节目撰写了《黄河湿地再现“鸟的天堂”》、《洋女婿“米五斗”的陕西情》等五篇反映陕西省新时期社会风貌的专题节目。以下是我们在采制对外广播节目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小选题反映大变革
每月只有一次播出机会的《中国之窗》节目是陕西省广播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把握住每次短短的十分钟,凝练陕西省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新局面、新趋势向海外听众播出,是每次创作的主要思路。对外宣传是一个国际性的宣传活动,是跨越国界的思想、观念、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国之窗》是以外国人、外籍华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为特定对象的,了解他们的文化接受习惯是做好节目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节目播出事半功倍。鉴于海外听众的汉语水平和收听习惯,我认为节目题材主要应该以富有故事性、情节性的新闻为主,被采访对象最好能同海外人士有共同点。同时,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如果能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发展进步,既符合听众的胃口又能达到宣传效果。我们采写的几篇稿件均以小视角切入,通过小人物、小事物描写,反映了陕西省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新成绩。
2010年12月5日播出的《洋女婿“米五斗”的陕西情》,描述了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书的德国籍教师“米五斗”先生的生活。通过他和妻子、朋友、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对陕西的眷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陕西省近年来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2011年元月4日播出的《把青春播种在田野上》,以大学毕业生创业团队为节目的主体表现对象,把他们致力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的点滴故事串联起来,组成了一个富有青春活力的创业故事,进而突出展示了陕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农业科研创新发展上的新成就。另外,《鲁爷爷的低碳生活》、《终南书院里的都市“慢生活”》也都是运用小选题反映大变革的手法,表现了陕西省在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也恰恰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节目正是通过这些世界性的话题让海外人士了解了中国的时代风貌。
二、贴近生活以情动人
对外成就性宣传不一定非得用总览式的概括性报道。在某种意义上,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才是《中国之窗》这扇窗口的作用所在。虽然报送的几期节目内容不尽相同,但在内容采写上,我们都尽量保证了足够的贴近性。《黄河湿地再现“鸟的天堂”》是2010年3月份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以陕西省黄河渭南径流段湿地保护为背景,以鸟儿的去留为线索,表现了当地农民一改向湿地索取的破坏性开发为保护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何将这个长时间的巨大群体性变化表现出来?我三次前往大荔、合阳、渭南等地采访,与湿地边的农民同吃同住,采录了大量极富生活气息的音响和录音,特别是遇到了群众护鸟救鸟的感人场面,第一时间将现场记录了下来,为后来的稿件增添了鲜活的气息。同时也让听众真实感受到了当地人们思想的变化,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洋女婿“米五斗”的陕西情》是我们共同完成的一个节目,采访对象是个德国人,但他汉语好也很健谈。在谋篇布局时,我就设想节目,通过描述外籍国人在陕西工作、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透露出普通西安人生活的气息,进而反映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新格局。当时的采访是在“米五斗”家里完成的。我们分别采访了他和妻子,同事和他一岁大的孩子也“交流”了不少内容。其间,“米五斗”向我们展示了正宗德国奶茶的冲泡,我们边喝边聊。在轻松的氛围里,对话如午后阳光般温暖,让人轻松愉悦。节目完成后,语言亮点频显。结尾处,“米五斗”哄孩子睡觉的哼唱充满了慈祥的父爱,使这期节目更有生活气息。其他几个节目也是如此,都少不了生活的片段,这既是我的一个风格,同时也应是对外宣传的一种采写技巧。我们在对外节目中采用的基本都是“讲故事”的方式,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很平凡,每个主角的情感却很伟大。正是这样,才会让海外的听众坚信节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相信节目的同时,也相信了我们希望他们了解的中国。
三、音响丰富使听众如身临其境
好的广播作品必然要有优质的音响。无论哪类作品,丰富的音响对节目都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制作这几期《中国之窗》节目时,我特别注意音响的运用。如果节目中一味的只是语言的描述,海外受众会感到很枯燥,加上他们汉语水平有限,生涩的语言就更是难以理解。如果节目音响丰富,引人入胜,再配以动人的情景描述,让听众如身临其境,传播效果会更好。
在这几个节目中,我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广播音响的魅力。《黄河湿地再现“鸟的天堂”》中,清脆婉转的鸟鸣、潺潺流水、芦苇迎风轻摆,这些细微的音响都被记录了下来,在节目中恰当地呈现,让人如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黄河湿地美丽的景色。在《把青春播种在田野上》这期节目中,为了展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科技创新性,我们采用了异地电话连线的模式,将手机开为扬声器状态,用录音机实时记录处于不同地点的记者对话,既增加了可听性,更是让听众大开眼界,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这一项新技术心悦诚服。《洋女婿“米五斗”的陕西情》以音响结尾,主人公“米五斗”轻声哼唱德国儿歌哄孩子入睡,父子之情自然流露,极具听觉感染力。丰富的音响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和真实性,让海外听众接收到更多的信息。
四、对外广播要隐性宣传
《中国之窗》是陕西省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一个窗口,而我们就是站在这扇窗口记录风景的一双“眼睛”。我们要向大家讲述所见所闻,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被误解的中国。那么,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呢?在对外宣传节目的采制中,我逐渐体会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听众,这样才情真意切,真实可信。尽管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但是有些东西是全人类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比如对真善美的认知、对爱的渴望、对环境的保护,等等。《黄河湿地再现“鸟的天堂”》、《鲁爷爷的低碳生活》都是通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来展现陕西省环保工作的成绩。《终南书院里的都市“慢生活”》讲述现代都市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国人的真实风貌,让海外听众走进我们的生活圈子,了解中国人民的真善美。
对外广播节目既可以高屋建瓴,也可以从小处着手。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反映变化中的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始终不变的主题。尽管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选题面过窄、选题欠精等问题。我们认为,对外广播节目必须重视前期策划,主创人员要多和国内的留学生、外国人士接触,了解他们的文化接受习惯,再以全新的视角关注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好选题。只有这样,对外广播节目才能保持高水准。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