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电视节目的再思考

2016-12-10李文明

记者摇篮 2016年10期
关键词:贴近性

李文明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三农”各个层面发生了许多深刻变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就客观要求我们电视人对涉农电视节目做出实时性的理性思考。首先,涉农电视节目供需矛盾突出、涉农电视节目供需错位、涉农电视节目理念出现偏差、涉农电视节目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其次,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及时做出修正:涉农电视节目要找准定位,强化民生;加强策划,注重包装;涉农电视节目应特别强调选题内容的贴近性。

【关键词】涉农电视节目 供需矛盾 供需错位 服务三农 贴近性

当前,涉农电视节目是我国农民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娱乐形式。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生活消费环境和欣赏习惯的不同,使得有着视听兼备优势的电视传媒成为农村受众的首选。涉农电视节目,在传播文化知识、促进信息交流、引导市场、宣传民主法治、倡导社会主义新文明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涉农电视节目客观分析

1.涉农电视节目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对农专业频道也相继出现,但是现有的对农类频道和节目在整个电视格局中还只占很小一部分。目前全国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但是专业的农业频道很少,品种繁多的电视栏目中,涉农栏目也非常有限。微小的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有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电视观众。资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

2.涉农电视节目供需错位。在各级各地电视传媒中,针对农村的电视栏目缺少“农味”,广大农民朋友“欲知”、“应知”的内容在电视节目中很少看到。多年来对农电视节目“闭门造车”,自我循环,无法让新的电视理念进来;缺少专家型的主持人;体制、机制等问题让国内对农影视平台发生了错位,阻碍了农民对新鲜资讯的接受。

3.涉农电视节目理念出现偏差。现在电视传媒业当中,人们更多的是愿意拍摄和制作具有城市化题材的节目。能够称得上农村电视题材的节目少之又少,即使是在创作具有题材的电视作品时,也仅仅是把农村的人物和事件当成城市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当成城市人生活之外的一点调味品,当成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点装饰而已。电视人还没有真正把农村当作自己艺术的根基,当作自己根祖文化的源泉。

4.涉农电视节目定位不准确。经调查发现,农村喜欢看电视的观众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比较疏远,许多节目实用性不强、指导性不力、针对性不够。农村和城市因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相应有着自己的特点。因生活作息习惯存在着城乡差异,对农节目也应有别于一般都市节目。另外,对农专业频道的受众定位问题也是现在其他专业性频道的一个问题。对农节目即便是完全涉农,农民也不一定爱看,他们也想关注城市,不单单只了解农村农事情况。再者城市观众也想了解农民农村农事,并非只有农民去看专门的农业频道,这种受众群体收看状况的不明,使节目内容定位混乱。

二、提升品质 服务“三农”

对农节目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明,涉农电视节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广大电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抓住机遇,不负使命,全力打造涉农电视节目的品牌,使涉农电视节目乡村化,更具实用性,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1.内容贴近,找准定位,强化民生。既然对农播出,就要对上农民的“口味”。过去,农民喜爱从电视中听歌看戏,现在则偏爱从电视里寻找致富信息。办节目就要摸透农民观众的心理,尽力来满足他们对各种信息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农民观众遇到的需要解疑释惑的东西也多起来。这也要求我们多从农民观众角度着想,为他们搞好服务工作。对农电视节目的受众是朴实无华的农民,因而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尽量追求平实的风格,将精力放在加大节目信息量上,抓住节目兴趣点上,避免平铺直叙的直白描述。在电视节目的语言上,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华而不实、文绉绉的书面语言,做到通俗化、乡土化。科技节目的语言很容易走入单调呆板的误区,因而在农业科教节目中适当运用农谚、歇后语、俗语、顺口溜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增强性作用。

要跳出原有“农村”概念办涉农节目。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过去那种单元结构已被混合型结构所取代,农、工、贸一体化已开始成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一个基本特征。现在的农民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许多农民见多识广,已不满足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迫切需要了解与农业相关的一些产业的信息和动态。

2.加强策划,注重包装,提高涉农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尽管涉农栏目的主要观众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程度、欣赏水平与城市观众相比存在一定的距离,但电视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对电视艺术鉴赏要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质量不高的、没有美感的、无关痛痒的、没有可视性的节目,再也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所以要想使涉农节目真正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必须加强策划,注重包装,提高可视性。在频道越来越小众化、分众化的趋势之下,专业对农频道必须找准定位,有自己特色,突出“农”字,做自己专业性的频道、专业性的节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农村电视节目的理念定位要突出“三农”特色,强化服务功能,贴近农民生活,服务农村产业。对于农村电视节目的现实性价值取向,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体察民情,使得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融入农民的情感,既能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又能体现电视媒体对农民的知冷知暖。

三、涉农电视节目应特别强调贴近性

1.选题方面多报道与乡村社会有关事件或与乡村相关事件。例如,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曾播出一条片子——《深圳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调查》,记者亲赴深圳和坠落员工的家乡,调查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请心理专家从心理的角度来解析这一事件背后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其中有农民工亲属、农民工、企业、专家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作为当时社会焦点事件,这期节目有分寸地报道了一个备受关注、尚无定论、涉及新生代农民工和企业用工制度等主客观原因错综复杂的热点话题。凸显“现场”,正视“矛盾”,不功利,不偏激,做出有力量有劲道的监督类节目。

煤矿透水事件的报道——《直击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关注最多的是被困矿工的家属,包括深入到矿工家中去采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视角?记者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一方面奔走在王家岭矿难救援现场,搜索一切可以发回的新闻素材,争取早一点进入第一现场,另一方面走进被困矿工的家和住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所以,当各大节目还在报道矿难救援现场的时候,反应迅速的乡村节目已经赶到了矿工的家里。同样,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当别人报道救援的时候,有的媒体触角已经伸向了灾后的防疫和农业的恢复,这是具有“三农”特色的新闻现场。近两年农业节目的突发事件报道一直在提速,对于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都有专家点评,通过高端、权威解读增强新闻性,占领新闻评论的高点。农业节目对重大突发事件从过去的“不失语”到现在的“先声夺人”,时效性、影响力大大增强。用事实说话,用真诚说话,这是农业节目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涉农经济类节目贴近市场,贴近民生,用经济的眼光关注“三农”热点。涉农经济类节目是乡村电视节目的又一个突破口,百姓的菜篮子,农民的“钱袋子”。辽宁卫视《黑土地》栏目十几年来,一直秉持着对农产品市场和农资市场进行深入的报道,从农产品卖难,到运输过程中的绿色通道、商品包装等,对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调查、分析、支招,体现了节目独特的经济视角和服务性,其中很多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

3.从知识关注到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情感、人权等方面的关注度及渴望也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户籍、就业、福利和保障,还有别人看待他们的眼光,这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农民工——当了工人的农民,但依然是个农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犯罪率和自杀率的提高。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社会、政府、企业、媒体、家庭乃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都应该给出自己的答案。

乡村电视节目更应该关注农民及农民工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诸如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需求、维权、义务等;以情感渗透的模式,进行节目运作,借鉴其他类型节目的特征,深入到乡村社会的日常家庭伦理中,建议不要以奇观化的视角关注乡村社会。

涉农电视节目工作者不仅要深入基层去采制好节目,还要带着感情去做节目。涉农电视节目必须随着季节农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内容,以求同农民的生产耕作相适应,强化服务功能。实用性是指电视节目的实用价值。为了塑造良好的栏目品牌,涉农电视节目就必须在实用性上下功夫。要根据不同地域和条件,为农民提供致富的信息和经验,使涉农栏目成为宣传农村政策的阵地,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窗口,连接政府与农民、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农民的桥梁。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贴近性
浅析政论类访谈节目的有效传播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健康类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企业新闻宣传三贴近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