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师的职业发展来浇灌教育的幸福
2012-04-29何祥国
【摘要】幸福教育虽是愿景,但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而达成这一愿景的关键在教师。本文紧紧围绕教师职业发展这一中心,简要阐述了如何运用教育文化、管理艺术及教育灵性来浇灌幸福教育,并从“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及“以德育人”三个维度谈了点个人之浅见。
【关键词】教育文化 管理艺术 教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7-02
江津区整个教育系统掀起了“平安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三大命题的大讨论,这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诸多教育问题的最佳时机,而且,这对教师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常言道:只有“先立说”,方可真正“立业”。其实,我们教师写文章,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感悟进行整理和梳理的过程,不断进行这种精神收藏,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言”见诸报刊或获奖,这不仅是让老师拥有快乐的一种方式,更是老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为此,本人撷取了“幸福教育”这一命题,我认为,要破解这一命题,必须从教师的幸福入手,而教师的幸福,从很大程度上又归结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因为,只有让教师幸福了,才有学生幸福的可能,才有师生互动的幸福,才会有幸福教育。本文仅从教育文化、管理艺术及教育灵性这三方面简要谈谈我个人对培植幸福教育的一点浅见。
一、以教育文化孕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文化人,培植幸福教育沃土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当代著名教育家陶继新先生认为,幸福是久存于生命个体心中的那份具有高尚情结的快乐。斯泰洛奇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由此,我个人认为,“幸福教育”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持续体验到的高尚愉悦感与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情结。
这种教育情结,是植根于教育文化的教师职业发展来体现的。所以,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主流教育文化,是教师职业良性发展和幸福教育的一片沃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备提高师生幸福指数的环境与氛围。虽然教育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实践的结晶,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制约着教育过程及教育的行为与方式。古人倡导“仁道”与“博爱”,我认为颇有些道理。孔子的教学总纲乃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周易》有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可见,仁道乃是教育工作者的立业之根本和原点。而博爱出自《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博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一种宽容与尊重。所以以“仁道”、“博爱”价值观为指引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教育文化,是化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滋生幸福教育的沃土。
如今教育场域出现的诸多怪异现象与不规范行为,均违背了“仁道”或“博爱”。如:屡禁不止的教育乱收费、教师乱办班和违规补课、教育均衡下的地下生源交易、绩效工资实施后教师晋级与评职的急功近利等等。教育如果脱离了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主流文化,教育将成为无灵魂的“生产链”;没有文化的课堂,只是一个“驯兽场”;没有文化的团队,就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而且,如果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那么,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即便是通过行政手段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与和谐,这种所谓的暂时成功,最终也必然会走向失败乃至消亡。又何谈教育的幸福呢?只有不断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渗透与熏陶,在教育系统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可以让诸多“禁令”、“规范”等得以众受,从而营造幸福教育的大环境。譬如: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宣讲、各种媒体宣传等);在教育系统内评选年度感动学生与家长的教师;在教育系统内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二、以管理艺术蕴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情动人,催生幸福教育
学校的任务不外乎有两大项:一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二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快乐。这两项任务都蕴含了幸福教育的要素,为了激活这些要素,我们需要倾注管理艺术。而且,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了教育幸福指数的高低。所以,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既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细节,妥善地处理好“懂人”、“度人”、“用人”、“容人”、“爱人”及“达人”等,同时也需要我们教育者倾其真情。因为,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都是一门需要灵性的艺术。只有我们管理者真正将自己“容人”、“爱人”及“达人”的赤诚与真情用于老师身上,让老师感受到温暖与归属感时,老师才会将学校对自己的真情转化为自己对学生的挚爱,以搏得学生成人成才的成就感,从而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这种良性循环的链条中,才会让教育迈进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殿堂。
为此,各学校都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为师生们搭建各种平台,以最大限度地让老师和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让他们在各自的成长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然而,教师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特殊专业领域的工作者。而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是社会人的本能之一,职业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应是教师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在教师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1.民主管理,认同教师对幸福发展的追求。教育的幸福,既包含学生的幸福,也包含教师的幸福,教师应成为幸福发展的感受者和职业发展的追求者。而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更多地体现在决策层面及制度设计背后的刚性及柔性管理方面。
2.调整心态,以积极地态度带来积极的行动。学校要通过实际行动使教师感受到幸福,实现因幸福而热爱、为热爱而付出、由付出而成功、因成功而幸福,在自觉认同学校管理理念的同时实现“个人愿景与集体愿景”的统一,从理念认同实现行动认同。
3.倡导自我修炼,寻求幸福的源泉。组织教师开展学习、交流,积淀文化底蕴,与教学相得益彰;引导教师以科研为支撑,研究教学的特点、规律、学生心理,提升个人素养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由此可见,用管理艺术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让教师沐浴职业发展带来的喜悦,让学生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中受益,让教育的各要素都幸福起来。
三、以从教灵性映衬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德育人,收获幸福教育硕果
教师幸福是由学生的成功而实现,学生的成功除了通过课堂体现以外,更主要的且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由教师自身的德行所积习下来的人格魅力。因为当今为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如果要谋求由学生成功带给自己的成就感的话,应该是提升业务素质的功夫在课外,而灵性在课堂。
灵性的教育是“活”的教育。这个“活”字,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灵活,灵巧。如机灵,灵敏。其二是通晓事理,不拘一隅。这两层意义,都是基于人性生命丰满的关注。老子曾自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并且曾明确地告诉我们,载“营魄抱一”而能无离,“专气”“致柔”犹如婴儿之灵性,才能达到涤除玄览之完满境界。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活的思维,活的技巧,能够暗示生命的朝气。一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课堂上要活起来,生命的脉搏要跳起来,在师生互动之下,突现活的魅力。因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原点与根基在课堂,各学校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除了追求课堂的有效性以外,其实也是在为师生谋求教育的默契与幸福。
而且,活的教育是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流动的教育。有灵性的教育反对一潭死水,毫无生息,死气沉沉。灵性教育是善的追求,美好的追求。这种善的教育,这种灵性追求,真正关心的是人的发展与健全,触及的是心灵与智力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个体的德行与人格魅力是最为关键的,这也是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用自己的德行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持续影响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做教师的最大幸福。
教育本是储蓄幸福。而幸福源于成长,只有成长的教师,才是幸福的教师,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职业发展即教师的成长,成长是教师内在的要求,教师在成长中获得幸福。教师的思想成长了,他才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只是为学生付出。工作其实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工作过程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了,他才能让学生发展,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获得了“自我实现”的价值,人的最高需求的实现必然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
综上,无论是教育文化还是管理艺术与教育灵性,都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依托,在浇灌幸福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文化是培植幸福教育的环境与土壤,管理艺术是滋生幸福教育的催化剂,教育灵性是呵护幸福教育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2.2.15 第八版
[2]《中国教育报》2012.2.18 第四版: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系列之十四
[3]《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第77期2012.2.15第五版
作者简介:
何祥国湖北恩施人 硕士研究生 重庆江津几江中学副校长 主要分管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