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简介

2012-04-29钱愿秋张竹香杨琴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幸福感实践原则

钱愿秋 张竹香 杨琴

【摘要】《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于2011年颁布。该《保育框架》着眼于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实践作了具体规定。《保育框架》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幼儿保育和教育;幸福感;目标;原则;实践

随着国家人口、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AG)日益认识到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07年12月,在政府委员会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州及地方政府达成一致意见,拟在早期教育领域实行重大改革。〔1〕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制定国家质量标准,精简管理机构,建立质量等级体系等,以持续提高澳大利亚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在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以下简称《保育框架》)于2011年8月颁布。〔2〕《保育框架》以提高幼儿的幸福感和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目的,全面指导全日制日托、家庭日托和课外钟点看护等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保育框架》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一、《保育框架》的内容解读

1.核心目的

《保育框架》虽以保育为名,却与幼儿的学习紧密相关,用以指导澳大利亚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的各方面工作。《保育框架》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实践的具体规定均以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这一核心目的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感是指个体认识到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界诱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3〕《保育框架》所言的幸福感以归属感、存在感与发展为核心,具体包括健康的身体,幸福、满足与成功感等。强烈的幸福感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索欲望,促使幼儿积极与外界互动。

《保育框架》指出,幼儿的幸福感受到如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是幼儿获得幸福感的首要条件,是幼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础。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例如,在完成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活动后,幼儿能体会到挑战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此外,《保育框架》还关注幼儿的生活方式,如营养、个人卫生、休闲方式等,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二是恢复能力,即幼儿在接受挑战或遭遇挫折后自我恢复的能力。日益提高的恢复能力能帮助幼儿不断增强自信,减少失落感和挫败感,促使幼儿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收获幸福。三是周围环境。幼儿生活的物质环境是否安全、舒适,是影响幼儿能否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温暖、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更是幼儿产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良好的亲子、师幼和同伴关系能让幼儿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的肯定与尊重能促使幼儿自信、自尊、自爱,从而感到幸福。

2.目标

为了提升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保育框架》提出了五大保育和教育目标。这些目标与各年龄段的幼儿相对应。五大目标又细分为若干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都附有教育实践案例,可以为幼教工作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第一,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归属感、存在感和自身发展的整合。幼儿只有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感受到在集体中存在的意义,并在不同的经历中体会到自身的成长时,他们才会认同自我。要使幼儿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教育者必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及时为幼儿提供符合其需要的支持,确保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恢复能力得到发展。教育者要引导幼儿树立自信心,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关心、移情和尊重。

第二,与外部建立联系并有所贡献。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增强幼儿的存在感,激励幼儿提高能力,进而对外部世界有所贡献。幼儿在体验了与人、环境和谐共处的愉悦之后,会更加倾向于与人合作,由此学会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提高其对团体、社区的归属感,加深其对互惠权利的理解,认识到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幼儿尊重多样性,建立公平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并爱护环境。

第三,拥有强烈的幸福感。幼儿的幸福感既包括身体感受,也包括心理感受,涉及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个方面,与幼儿的身体、生活方式、恢复能力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要使幼儿拥有强烈的幸福感,教育者需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四,成为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快乐、控制感和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能促使幼儿自信地参与实践,在活动中通过探索和合作获得成功。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形成诸如好奇、合作、自信、创新、热情、坚持、反思等品质,帮助幼儿学习应用诸如咨询、实验、假设、调查和探究等方法,尝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并能借助周围的资源获取学习所需的信息。

第五,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幼儿需要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支持他们维持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和谐人际关系。成功的交流者能够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还能在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交流时调整交流方式,以确保沟通有效。要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幼儿需要尝试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目的的互动,接触一系列信息载体并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还要与人合作,运用一系列媒介和交流技术表达思想。

3.原则

教育者需要遵循如下幼儿保育和教育原则。

第一,与幼儿建立安全、尊重和互惠的关系。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安全、尊重和互惠的关系是在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中培养幼儿集体意识的基础。当幼儿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受到尊重和支持时,他们才能产生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有助于幼儿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其积极看待自身的能力、兴趣和未来。

第二,与幼儿家庭、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家长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育者应该创造开放的环境,尊重所有幼儿及其家长,热情邀请家长和幼儿参与制订活动计划,以提高保育和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教育者不仅要与幼儿家庭保持密切联系,还应与社区合作,组织幼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促使幼儿形成公民意识。《保育框架》着重提到教育者要积极与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庭合作,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共同确定有特殊需要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计划,从而使这些幼儿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好地学习。

第三,高期望与公平。拥有公平信念的教育者会给所有幼儿机会,并相信他们都能获得成功。他们注重培养幼儿的乐观心态、幸福感和幽默感。家长和教育者对幼儿未来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具有高期望值,能促使幼儿进步和成长。教育者应通过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探寻公平有效的方法,以保证所有幼儿都能体验到自身价值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尊重多样性。每个家庭的信仰、价值观和实际情况都不同,每个幼儿的兴趣和潜力也各不相同。教育者应该了解幼儿家庭的历史文化、语言、传统习俗、教养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独特优势,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帮助并引导其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第五,不断学习,开展反思性实践。这一原则强调教育者要不断学习,追求专业发展。开展反思性实践需要教育者思考以下问题:我对幼儿的了解有哪些?支持我工作的理论、哲学思想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对谁有利,对谁不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疑惑?我需要挑战什么?我对什么感兴趣?时常反思这些问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

4.实践

实践部分是对教育者保育和教育方法的指导。

第一,采用系统的教育方法。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体,不仅要重视幼儿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关注幼儿的身体、个性、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因为这些都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此外,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及时回应幼儿。教育者的及时反馈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思考并促进幼儿发展。这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是机构创设的保育和教育环境最重要的特征。

第三,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游戏为幼儿的探索、发现、创造、想象和即兴表演提供了机会。游戏不仅能为幼儿提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支持性环境,而且能拓展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教育者要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抓住时机,运用一系列策略来促进幼儿发展。

第四,目的性教学。目的性教学即教育者通过有目的地倾听幼儿对话且应用诸如示范、展示、开放性提问、推理、解释等方法来促进幼儿思考,支持幼儿学习。教育者需要根据情境的变化转换自己的角色,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幼儿发展。此外,教育者还要坚持对幼儿的生活技能等进行观察与记录,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第五,创设适宜的环境。教育者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环境创设,并与幼儿及其家长交流协商,从而创设出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物质环境。此外,教育者还要协调好保育和教育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第六,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文化和家庭背景是幼儿形成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核心。教育者应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积极与幼儿家庭和社区合作,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教育能力。

第七,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者应与幼儿家庭和社区合作,帮助幼儿理解新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规范,提高幼儿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第八,评价幼儿的学习。计划、记录与评价是促进幼儿幸福感提升、支持幼儿发展的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收集与幼儿发展相关的信息,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此外,教育者还需对保育和教育环境及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

二、启示

1.重视幼儿保育和教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幼儿保育和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是为国家积累财富。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政府必须承担幼儿保育和教育的主要责任,确定具体、可行的幼儿保育与教育质量标准,并加强监测与评估,为幼儿保育和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操作指南。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表明了政府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上承担主要责任。这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有效促进了澳大利亚幼儿保育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澳大利亚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幼儿家庭和社区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能为幼儿家庭和社区带来巨大的收益。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三者的合作,先后出台了《家庭和社区振兴策略》《轴心策略》等方案,《保育框架》也明确提到要重视和加强与幼儿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幼儿园尊重所有幼儿家庭,并诚心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和管理。幼儿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回应推动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良性发展。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充分沟通,是合作的基础。

3.提高幼儿的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是让所有儿童成为幸福的人。”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部分幼儿家长和教师过分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强调要帮助幼儿为应对未来社会作准备,导致幼儿错过了当下的幸福。幸福感的缺失可以说敲响了我国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警钟。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幸福感对幼儿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所以将提高幼儿的幸福感看作是《保育框架》的核心目的之一,致力于提高幼儿的幸福感。

《保育框架》将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环境看作是幼儿获得幸福感的前提。健康的身体可以为幼儿发现、体验和追求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应通力合作,在营养、卫生、运动等方面保证幼儿的健康生活,如合理搭配膳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等等。安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连,幸福的生活也必然需要安全的保障。因此,社会各界都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水、火、电、食品、交通等,都与幼儿的健康发展紧密相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获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保育框架》提到,除了身体感受外,幼儿的幸福感还需要归属感和存在感的支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归属感和存在感的重要保障。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存在于家庭和幼儿园中。家庭是幼儿爱和归属的源泉,亲密的亲子关系能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并能充分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家庭的完整和稳定、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长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4〕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世界,教师和同伴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融洽的师幼关系能促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并乐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因此,教师应关爱并包容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肯定幼儿的成绩和努力,以便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信任和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日益增强。家长和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互助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建立长久的友谊。

幸福的核心在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幼儿有着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也有审美需求,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保育框架》提到,所有的幼儿都应经历有意义的愉快的学习,以此丰富自己的童年生活。游戏是幼儿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能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经验迁移,让幼儿获得快乐和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切忌把自身的期望强加在幼儿身上,而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和优势,激发幼儿的潜能,让幼儿体会到精神的自由和满足,提高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吴小平,袁爱玲.澳大利亚幼儿教育改革新动向〔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0,(5):87.

〔2〕Australian Government.My time,our place:Framework for school age care in Australia〔EB/OL〕.〔2012-01-25〕.http://www.deewr.gov.au.

〔3〕何彩平.寄养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珞 .一切为了儿童的幸福:论儿童幸福感研究的价值、视角和归宿〔J〕.教育探索,2009,(5):116.

猜你喜欢

幸福感实践原则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