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幼儿在不同情境中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差异的研究

2012-04-29王军利卢英俊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保护幼儿

王军利 卢英俊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101名3~5岁幼儿,考察年龄、情绪情境和人际关系背景等对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幼儿在3岁时开始认识到外部表情和真实情绪的区别;4岁时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在早期,幼儿进行情绪调节的目的以自我保护目标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趋向社会定向目标;幼儿对伤心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相对较好,情绪表达更符合社会期望,而在生气情境中表现得更自我中心;当好朋友在场时,幼儿的情绪调节更有效,尤其是在高兴和伤心情境中,其外部情绪表现更符合社会期望。为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抓住4岁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幼儿合理宣泄和调节生气情绪;为幼儿创造和谐的情绪环境。

【关键词】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社会期望;自我保护;情绪调节

一、问题提出

情绪表达规则(emotional display rules)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人们在某时某地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1〕其内涵包括情绪表达知识和情绪表达目标两个方面。〔2〕情绪表达知识是指个体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识,而情绪表达目标是指个体调节外部情绪表达的原因和动机。情绪表达目标可分为社会定向目标和自我保护目标两类。〔3〕社会定向目标以保护和照顾他人的感受为出发点,或以维持社会常规习俗为目的;自我保护目标则是以保护自己为出发点。

年龄、情绪情境、性别和人际关系背景等都影响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几乎所有关于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均发现,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存在年龄差异,〔4〕但学者们对儿童何时理解和获得情绪表达规则尚未达成共识。Harris等人发现,儿童4岁才开始有限地理解表情和真实情绪的差别,但还不能真正区分和解释二者的差异,直到6岁才能做到这一点。〔5〕Josephs和Plousia的研究也认为,儿童4岁时确实不具备这种能力,5岁是儿童获得这种能力的关键阶段。〔6,7〕而Cole的研究发现,4岁女孩已能够使用情绪表达规则了。〔8〕Wellm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儿童在2岁时就能像谈论他人的情绪那样谈论自己的情绪,不仅能谈论当前的情绪状态,还能谈论过去甚至未来可能的情绪状态。〔9〕Banerjee则修改了Harris的研究范式,在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之后,发现3岁儿童就已具有区分表面情绪和真实情绪的能力。〔10〕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1〕

Harris等人发现,儿童4岁时就能理解消极情境中表面情绪与真实情绪的差异,但要理解积极情境中的内外情绪差异要到6岁时才能实现。〔12〕Josephs的研究也表明,5~6岁儿童在消极情境中对真实情绪与表面情绪差异的理解要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理解。〔13〕但已有研究涉及具体情绪情境中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尚不多见。如,生气和伤心虽然同属于消极情绪,但个体在这两种情绪情境中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应该不完全一样,若只作笼统的概括,可能会失之偏颇。

对于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并无定论。McDowell的研究发现,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水平显著高于男孩。〔14〕张月娇的研究发现,女孩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更多出自社会定向目标。〔15〕孟红霞的研究发现,女孩的消极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孩。〔16〕而Gnepp的研究未发现性别差异。侯瑞鹤等人指出,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特定的情绪类型有关。〔17〕

此外,人际关系背景也影响情绪的表达。如,Cole认为,儿童在他人面前比独处时更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18〕Saarni研究发现,10~13岁儿童(尤其是女孩)更愿意向同伴而不是父母表达他们的真实情绪,而年幼儿童则正好相反。〔19〕Zeman和Garbe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更愿意对父母而不是同伴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20〕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高兴、生气和伤心三种具体情绪情境,使用七种卡通情绪图片来测试儿童的情绪表达知识和目标,以给被试充分的选择。同时考虑父母在场和好朋友在场两种人际关系背景,这样,测试结果可能更符合儿童情绪表达的实际状况。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杭州市某幼儿园随机选取101名幼儿,其中3岁组27人(男孩12名,女孩15名;M=44.0±2.9月),4岁组36人(男孩和女孩各18名;M=54.9±3.7月),5岁组38人(男孩和女孩各19名;M=67.4±4.3月)。被试全部自愿参加测试,语言、动作发展正常,心理健康。实验结束后被试会得到一份礼物。

(二)实验材料

参考前人研究中使用的故事情境〔21-23〕,筛选出六个,并根据预实验对其作了微调。这些故事情境均可引起幼儿的某种情绪体验,但若直接表达真实情绪,可能导致不良人际后果,因此需要幼儿对外部情绪进行调节。故事主人公为小明或小红,若被试为男孩,则主人公用小明,反之用小红。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每个故事均配有一幅图片。六个故事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生气、高兴和伤心三种情绪情境,每种情绪情境的两个故事又分别对应父母在场和好朋友在场两种人际关系背景。为降低幼儿语言能力对测试的影响,在测试中提供七种卡通情绪图片供幼儿选择,分别对应非常生气、有点生气、非常伤心、有点伤心、平静、有点高兴和非常高兴七种表情(见下图)。

(三)实验程序

由主试在安静的房间里一对一地对幼儿施测,每个幼儿10~15分钟。

首先指导幼儿辨认七种情绪图片,直至完全掌握,以保证其在实验中不会混淆。接着给幼儿讲六个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要求幼儿复述其大意,若发现误解之处及时纠正,以确保幼儿正确理解故事内容。主试提出真实情绪问题:“你觉得小明/小红的心情怎么样?”请幼儿根据故事情境从七种情绪图片中选择一幅放在主人公“心”的位置。然后提出外部情绪表达问题:“那小明/小红的脸上是什么样子?”同样让幼儿从七种情绪图片中选择一幅放在主人公“脸”的位置。最后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表情?/为什么不把真实心情表现在脸上?”如果幼儿回答不上来,可以给予适当提示,如:“是怕妈妈伤心呢,还是担心妈妈批评自己?”

为平衡顺序效应,六个故事先后顺序随机,情绪图片显现的顺序先积极后消极和先消极后积极各占一半。

(四)编码和计分

1.情绪表达知识的编码和计分

如果幼儿选择的表情与心情图片一致,则认为幼儿没有认识到需使用情绪表达规则,计0分;如果幼儿选择的表情与心情图片不一致,但外部情绪表达不符合社会期望,表明幼儿虽已意识到需要进行情绪调节,但该能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计1分;如果幼儿选择的表情与心情图片不一致,且外部情绪表达符合社会期望,表明幼儿已经能够正确进行情绪调节,计2分。

2.情绪表达目标的编码和计分

对于主试的最后一个问题,假如幼儿回答“是怕妈妈伤心”或“在收到礼物时应该微笑并说谢谢”等,归入社会定向目标;假如幼儿回答“是为了避免被同伴嘲笑”或“怕爸爸妈妈责备”等,归入自我保护目标。如果主试一时不能确定幼儿的回答归为哪一类目标,则先记录下原话,事后由至少三位主试讨论确定。在每个故事情境下,如果幼儿能够报告明确的目标,则计1分。

运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幼儿对真实情绪的理解

在生气情境故事中,如果幼儿认为主人公的真实情绪是非常生气或者有点生气则为正确反应,否则为错误。高兴情境和伤心情境依此类推。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对真实情绪的理解正确率很高(3岁组88.8%,4岁组90.7%,5岁组93.9%)。以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3(年龄)×2(性别)×3(情境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所有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说明实验故事材料充分地向幼儿传递了主人公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情绪表达知识

以幼儿的情绪表达知识得分为因变量,进行3(情境类型)×2(人际关系背景)×3(年龄)×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情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2,95)=5.32,p<0.01〕,事后检验发现,伤心情境中的得分(2.36±0.11)显著高于生气情境(2.03±0.08)和高兴情境(2.01±0.10)。年龄主效应显著〔F(2,95)=8.19,p<0.01〕,事后检验发现,幼儿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岁组:1.76±0.13,4岁组:2.18±0.12,5岁组:2.45±0.11),且5岁组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p<0.001),3岁组和4岁组之间的差异属边缘显著(p=0.059),4岁组和5岁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人际关系背景主效应显著,好朋友在场时的得分(1.12±0.05)显著高于父母在场时(1.01±0.04)。性别主效应接近于边缘显著〔F(1,95)=2.99,p=0.087〕,女孩的得分(1.13±0.05)高于男孩(1.01±0.05)。主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相对于生气情境和高兴情境,幼儿在伤心情境中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相对较好,能更好地认识到心情和表情的区别,并能运用一定的调节策略;幼儿3岁时已具有一定的区分真实情绪与表面情绪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能力也在提高,而4岁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当好朋友在场时,幼儿的情绪调节更有效,外部情绪表现更符合社会期望。

(三)幼儿的情绪表达目标

分别以两种目标取向中幼儿报告情绪表达目标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3(情境类型)×2(人际关系背景)×3(年龄)×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上表)。

社会定向目标之下,情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2,95)=5.51,p<0.01〕,事后检验表明,伤心情境中的得分(0.72±0.07)显著高于生气情境(0.43±0.06);年龄主效应显著〔F(2,95)=4.81,p<0.05〕,得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岁组:0.37±0.09,4岁组:0.67±0.07,5岁组:0.69±0.07),且5岁组和4岁组的得分均显著高于3岁组,5岁组和4岁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情境类型和人际关系背景的交互作用显著〔F(2,95)=5.24,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生气情境中父母在场时幼儿的社会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好朋友在场时,而在高兴情境中正好相反;在好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幼儿在伤心情境和高兴情境中的社会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在生气情境中的得分。其他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相对于高兴和生气情境,幼儿在伤心情境中的情绪表达更符合社会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外部情绪表现更加符合社会期望,且4岁可能是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幼儿倾向于在父母面前掩饰生气,在好朋友面前掩饰高兴;在伤心和高兴情境中,幼儿能较多考虑到好朋友的感受,而在生气情境中表现得更自我中心。

自我保护目标之下,情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2,95)=5.73,p<0.01〕,事后检验表明,幼儿在生气情境中的得分最高,伤心次之,在高兴情境中得分最低,且在生气情境中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兴情境。情境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4,95)=5.40,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4岁组〔F(2,97)=4.00,p<0.01〕和5岁组幼儿〔F(2,97)=12.02,p<0.001〕的自我保护目标得分在三种情境中的差异均显著,均为生气情境中的得分高于高兴情境和伤心情境;幼儿在生气情境中得分的年龄差异显著〔F(2,98)=3.25,p<0.01〕,5岁组得分高于3岁组;在伤心情境中得分的年龄差异也显著〔F(2,98)=3.78,p<0.01〕,5岁组得分低于3岁组。情境类型和人际关系背景的交互作用显著〔F(2,95)=3.09,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好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幼儿在生气情境中的自我保护目标得分显著高于伤心情境和高兴情境;在伤心情境中,父母在场时幼儿的自我保护目标得分显著高于好朋友在场时的得分。其他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与高兴情境和伤心情境相比,幼儿在生气情境中更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外部情绪表现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非依据社会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感到伤心时不再表现得那么自我中心;好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幼儿在感到生气时比较自我中心,而在幼儿感到伤心时,容易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为检验幼儿两种情绪表达目标之间的差异,以情绪表达目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3(情境类型)×2(人际关系背景)×2(目标类型)×3(年龄)×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上表),目标类型主效应显著〔F(1,95)=25.30,p<0.001〕,自我保护目标(1.01±0.05)得分显著高于社会定向目标得分(0.58±0.05);情境类型和目标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95)=6.45,p<0.05〕,生气情境中自我保护目标得分(1.21±0.08)显著高于社会定向目标得分(0.43±0.06),高兴情境中自我保护目标得分(0.89±0.08)显著高于社会定向目标得分(0.59±0.07)。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可能说明:学前阶段幼儿对情绪进行调节主要是为了自我保护;在生气情境和高兴情境中,幼儿更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在表达情绪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在伤心情境中幼儿可以较好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四、讨论

(一)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年龄差异

1.幼儿的情绪表达知识

本研究发现,年龄对幼儿的情绪表达知识影响显著,幼儿3岁时开始理解表面情绪和真实情绪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也在增长,而4岁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24-26〕这可能是因为:(1)有研究发现,直到3岁,幼儿才能做出经过大脑控制的表情。〔27〕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脑发育逐渐成熟,尤其是前额区等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的发展,使幼儿的情绪表达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情绪表达知识也随之不断增长。(2)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特别是到了中班,同伴间的熟悉度增加,同伴交往增多,社会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3)幼儿4~5岁时,随着对假装游戏的理解,以及心理理论能力的迅速发展,逐渐意识到不能根据他人的外部表情判断其真实的情绪体验。〔28〕(4)4岁左右是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此时已具有通过调节表情和行为来控制情绪的能力。〔29〕(5)Chugani等人运用正电子扫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新陈代谢速率在幼儿4~5岁时达到峰值,是成人的150%左右。〔30〕这些证据都支持了本研究结果。

2.幼儿的情绪表达目标

3~5岁幼儿的思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阶段,受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幼儿的亲社会性发展水平比较低,更多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刘凤玲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以自我保护目标为主,而非社会定向目标,〔31〕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定向目标得分逐渐提高,且在4岁时提高较快,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伤心情境中,幼儿渐渐不再表现得那么自我中心。这可能是由于年幼儿童社会化水平还比较低,遇到事情更多是考虑如何保护自己,而非考虑别人的感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化水平逐渐提高,逐渐学会理解和考虑别人的感受。Harris等人的研究发现,4岁儿童能理解消极情境中内外情绪的差异,但不能理解积极情境中内外情绪的差异。〔32〕可见,儿童的消极情绪表达能力发展较积极情绪早。就本研究的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伤心情境中,可能是因为伤心情境感染力强,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关注,是一种他人中心的情绪,所以幼儿对伤心情绪的表达能力发展较早,且随年龄的增长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定向目标。

(二)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情境差异

1.情绪表达知识的情境差异

一些研究者发现,幼儿对消极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要好于积极情绪。〔33,34〕本研究发现,相对于生气情境和高兴情境,幼儿在伤心情境中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较好,能更好地认识到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差异,并能运用适当的调节策略。这进一步细化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但也有研究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幼儿在积极情境中的情绪表达认知好于消极情境。〔35〕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幼儿的情绪表达知识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36,37〕这些研究结论的不同可能与被试年龄、研究方法、实验范式等有关。

另外,情绪调节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有研究发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是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也与儿童在学前期较少出现行为问题以及能更恰当地调节情绪有关。〔38〕因此,幼儿情绪表达知识的情境差异也可能与RSA有关。

2.情绪表达目标的情境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伤心情境中幼儿的情绪表现比较符合社会的期望,而在生气情境中幼儿更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感受。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哭泣的控制能力发展相对较早。每个婴儿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婴儿早期,由于语言等技能还没有发展起来,婴儿最初就是用哭声来传递信息的,有经验的母亲可以通过婴儿的不同哭声辨别出婴儿的需要。因此,幼儿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对哭泣的利用和控制,处于伤心情境中时也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符合社会期望和自己的需要。而在生气情境中,幼儿更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可能是因为幼儿控制生气情绪的能力发展相对较晚,也可能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现,有时通过表达自己的愤怒可以达到一些目的,因而有意地对生气情绪不加控制,甚至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另外,有研究发现,幼儿能意识到生气会导致他人的远离,而伤心会引发他人的趋近。〔39〕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幼儿为什么在生气情境中更容易表现得自我中心,而在伤心情境中表现得比较符合社会的期望。

(三)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情绪表达知识上,性别差异接近边缘显著,女孩的情绪表达知识水平高于男孩。这与McDowell的研究结论相符。幼儿在情绪表达目标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这与Gnepp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与张月娇和杨文琪的结论不太一致。这可能与被试年龄不同有关。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发展水平总体来说还比较低,因而性别差异未达显著。

(四)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人际关系背景差异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幼儿倾向于向父母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绪,而在好朋友面前更能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使外部情绪表现更符合社会的期望。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40-42〕 原因可能有三:(1)上幼儿园后幼儿同伴交往机会逐渐增多。(2)该年龄段幼儿之间的友谊关系处于“游戏伙伴”阶段,尽管他们还不能认识到友谊的真正意义,但对友谊需要的敏感性已经表现出来了。(3)父母是幼儿的“重要他人”,是最亲密的人,幼儿在父母面前比较放松,较容易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本研究发现,幼儿会在父母面前掩饰生气情绪,在伤心和高兴时会较多考虑好朋友的感受,会在好朋友面前掩饰高兴情绪。有研究发现,父母在场时幼儿更能控制愤怒,同时,他们经常对同龄的朋友隐藏消极情绪,而不常对父母隐藏,因为他们指望父母能接纳他们的消极情绪。〔43〕另外,生气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情绪,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因此生气情境中幼儿的自我保护目标较多,但是在父母面前幼儿会掩饰自己的生气,这可能是由于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是权威,幼儿生父母的气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可能有反作用。而伤心是一种他人中心情绪,对他人威胁较小,且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同情,故而在伤心情境中幼儿可能更多为好朋友考虑,比如安慰好朋友等。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熏陶让幼儿意识到处世不能太张扬,不能过多表现出高兴得意的情绪,因此幼儿逐渐学会在好朋友面前掩饰自己的高兴情绪。

五、教育建议

(一)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情绪表达还是以自我保护为主,幼儿还没有完全走出“自我中心”。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游戏、视频资料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为他人考虑,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成人更需要在生活中言传身教,随时随地培养幼儿学习换位思考,以提升其人际交往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把握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3岁开始能区分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4岁是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要根据年龄特点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但要适时引导和启发,尤其要抓住4岁这个关键期,及时引导幼儿学会在适当的情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其情绪表达更成熟,更符合社会规范,增加其亲社会行为,改善其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与师幼关系。

此外,家长和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尽早发现幼儿在情绪调节方面发展迟缓的倾向,在神经可塑性最高的幼儿期予以积极干预,以期达到最佳的矫治效果。由于幼儿在同伴面前的情绪表达水平比父母在场时高,因而家长和教师可以多给幼儿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促使其在实际交往过程中逐渐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成人可适当传授一些情绪调节知识,在发现幼儿做得好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总之,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三)引导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愤怒情绪

本研究发现,在生气情境中幼儿表现得更自我中心。生气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情绪,如不能恰当地表达,可能对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而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可以促进幼儿同情心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成人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宣泄与调节自己的愤怒情绪,这样更有利于幼儿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室或幼儿园特定的地方放置一些可爱的娃娃、柔软的枕头或沙袋等,幼儿伤心时可以抱着自己喜欢的娃娃大哭一场,生气时可以到那里把自己的生气情绪砸给那些“出气包”。

(四)了解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受年龄、情境、人际关系、文化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脑发育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人要了解并接纳幼儿现有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和个体特点加以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另外,幼儿园可以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系统地教授幼儿学习识别、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提高情绪表达能力,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

(五)创建和谐的情绪环境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环境有助于幼儿获得更多情绪知识,表现出更多积极情绪。理想的情绪环境不仅能够支持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也能鼓励其适当表达消极情绪。〔44〕这是由于良好的情绪环境为幼儿保持积极情绪提供了外部支持,而消极情绪的适当表达又减轻了幼儿内部情绪的负担,使其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更少体验到紧张感,获得更多有效应对情绪情境的技能。因此,家庭和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积极的情绪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宣泄负性情绪,为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EKMAN P,FRIESEN W.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Categories,origins,usage,and coding〔J〕.Semiotica,1969,(1):49-98.

〔2〕JONES D J,ABBEY B.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Linkage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J〕.Child Development,1998,69(4):1209-1222.

〔3〕GNEPP J,HESS D L R.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and facial display rules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22):103-108.

〔4〕徐涛.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58-561.

〔5〕〔12〕〔26〕〔32〕HARRIS P L,DONNELLY K,GUZ G R,PITT-WATSON R.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 〔J〕.Child Development,1986,57:895-909.

〔6〕〔13〕JOSEPHS I E.Display rule behavior and understand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J〕.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1994,(18):301-326.

〔7〕PLOUSIA M.Young childrens display role knowledge:Understand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pparent and real emotions and the motives underlying the use of display rules 〔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6,34(10):1285-1296.

〔8〕〔18〕COLE P M. Childrens spontaneous control of facial expression 〔J〕.Child Development,1986,57:1309-1321.

〔9〕WELLMAN H M, HARRIS P L, BANERJEE M,et al.Early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Evidence from natural language 〔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5,9(2):117-149.

〔10〕BANERJEE M.Hidden emotions: Preschoolers knowledge of appearance-reality and emotion display rules 〔J〕.Social Cognition,1997,(15):107-132.

〔11〕〔24〕〔28〕〔37〕张金荣,杜春霞,杨丽珠.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87(9):22-27.

〔14〕MCDOWELL D J,PARKE O,ROSS D.Display rule application in a disappointing situation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reactivity:Rlations with social competence 〔J〕.Merrill Palmer Quarterly,2000,46(2):306-324.

〔15〕张月娇.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及其与气质、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6〕〔33〕孟红霞.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17〕〔44〕侯瑞鹤,余国良,林崇德.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3):387-394.

〔19〕〔40〕SAARNI C.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dissemblance of nonverbal emotional-expressive behavior 〔J〕.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1988,(12),275-294.

〔20〕〔22〕ZEMAN J,GARBER J.Display rules for anger,sadness,and pain:It depends on who is watching〔J〕.Child Development,1996,(6):957-973.

〔21〕VAISHALI V R,TANYA S,MARTINI,et al.Would others think it is okay to express my feelings:Regulation of anger,sadness and physical pain in Gujarati children in India〔J〕.Social Development,2007,16(1):79-105.

〔23〕〔36〕侯瑞鹤,俞国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心理科学,2006,29(1):18-21.

〔25〕〔35〕陈艳芳,钱文.3~6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19/520(7/8):64-68.

〔27〕〔43〕劳拉·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63.

〔29〕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51-56.

〔30〕马克·约翰逊.发展认知神经科学〔M〕.徐芬,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刘凤玲.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34〕GARNER P W,THOMAS G P.Preschoolers emotional control in the disappointment paradigm and its relation to temperament,emotional knowledge,and family expressiveness〔J〕.Child Development,1996,67:1406-1419.

〔38〕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2-214.

〔39〕何洁,徐琴美,王珏瑜.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倾向同伴的接受性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229-1232.

〔41〕何洁,徐琴美,王旭玲.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9-53.

〔42〕刘玉娟,方富熹.4~6岁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中情境的认知发展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41-243.

猜你喜欢

情绪调节自我保护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幼儿安全意识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浅析我国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