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小学识字教学探究
2012-04-29杨炳煌
杨炳煌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珍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无数的中华儿女折服,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小学生作为我国的新生力量,其汉字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到其对于语言文学等的喜爱,还在某些方面左右着其对于祖国的热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做好对于小学生的汉字教学。本文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谈论了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小学生识字教学的教学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汉字;字形结构;特点;小学生;识字教学
中华民族的汉字具有其自身无以伦比的魅力,它不仅通过字体本身传达美好的意蕴,还以一种独特的形体记录着中国历代传承的优秀文明,汉字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瑰宝。小学时代,学生开始系统地接受识字教学,其对于汉字的掌握将深深地影响到其未来的成长及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加深小学生对于汉字的领会及热爱。本文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分析,谈论了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于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力度的相关教学策略。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分析
汉字作为一种文明的精华,几乎全部都是形、音、义三个部分的结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一定要从汉字的这三个方面出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认知来达到学生对于汉字的良好掌握。本文接下来就简单对汉字进行一些相关的形体结构的分析:
汉字是人们用来进行交往和记录,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具,它自身带有一定的意思。而这种意思基本上都是通过汉字的形体来传达的,通过对汉字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汉字的本义一般都可以被找到。因此,就这个方面来讲,汉字的形体结构首先具有一定的表意性。再者,整个汉字群体还大部分都是一些拼形的文字,而且有特别多的同音字。汉字的部首非常多,这些部首进行拼合而得到了许多不同的汉字。所以,汉字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拼形的文字。同时,这种拼形文字还由于部首的相同,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相近,而产生非常多的同音现象。这样一来,汉字的识字教学就可以通过形和音的组合,实现人们对于它的掌握。
目前,我国的小学识字教学大部分的困难都存在于字形部分,很多学生都不能做到对于字形的正确分类。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对学生进行教学。
二、小学识字教学的字形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小学生对于字形结构特点的认知,使小学生达到对于汉字的精确掌握,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本文接下来就简单谈论一下应该如何通过字形结构特点实现对于小学生的识字教育:
(一)应用汉字的形音特点进行教学
汉字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形声字和会意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这方面知识的传授,达到对于学生的汉字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对汉字形成一种直观的把握,然后在这种直观把握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偏旁及部首等的分类理解,使小学生形成一种字形与字义之间联系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孩子记忆一部分比较容易掌握的简单偏旁和部首(如“水-江、河”、“草-花、草”、“言-说、话”、“目-眼、睛”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部首的组合(如“水和青=清”、“目和青=睛”、“言和青=请”等);最后再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汉字,从而使孩子通过对比分析达到对于汉字的牢固掌握。这样以来,学生不仅通过偏旁了解到字体的搭配组合产生的意思,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对于汉字字音的掌握,因此,通过汉字的形音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通过字形对称和甲骨文实施识字教学
对称性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整个汉字的对称结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汉字记忆。比如“亚”、“王”、“言”、“申”等字,这些对称性的字形结构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比较形象的感知,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于这些汉字的记忆。在学生对其进行具体的运用时,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顺手拈来的效果。再者,小学生所学的汉字都是比较简单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简单的甲骨文教学,使孩子在兴致高昂的情况下达到对于汉字的掌握。如日、月、本、末、鱼、虫等简单的甲骨文,其形体极为形象直观,而且还通过形体直接传达着其含义。所以,在进行汉字教学时,迎合小孩字的好奇心及思维特点,利用简单的甲骨文形体对其进行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语
汉字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们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蕴含,而这种汉字的情感蕴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于本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等的认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地探索不同的方式,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等方式,实现对于小学生识字教学的良好教育,使小学生形成对于汉字的一种真正的领会。
参考文献:
[1]李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生字表的整合与有效识字教学探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厉芹. 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3]曹婧一. 汉字的构型分析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