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时代潮 唱响主旋律
2012-04-29董洁
摘要:思政课要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下工夫.。适时根据授课内容,引进红歌,在课堂教学中唱响主旋律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寓理于教中,达到预期的教书育人效果。
关键词:红歌;高职思政课;运用
一、高职思政课为什么要引进红歌
高职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根据05方案我院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政课程。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上好思政课不仅仅需要教师悉心备课,更需要教师能采取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寓理于教中,吸引住学生。如今思政课课堂面对的是90后的年轻人。这是一个长在改革开放的成果里,特立独行,思想、价值观多元化,对已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较注重自我空间的集体。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用传统的灌输式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要使思政课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下工夫。那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众所周知,思政课的最重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中所授的理论要紧跟中央,与年月同进,赋予时代性;二是指教学方式、方法要因生而变,赋予创造性。我院思政课教师在两课教学实践中发现适时追逐时代潮——引进红歌,在课堂教学中唱响主旋律不失为思政课教学的好方法。
二、什么是红歌?其有哪些作用?
要在思政课中引进红歌,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红歌?其有哪些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的红歌,并不是传唱度高或是曾轰动一时的所谓“走红”的歌曲。湖南刘琴在其攥写的论文中指出“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为‘红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红色革命歌曲,既指老歌又指新红歌。作为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火热的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植根于中华大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美学意蕴和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等特点。由此可看出,红歌是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火炬,放射着时代精神的灿烂光芒。红歌都是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盛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尊严紧密相连。这些歌,让人一听就心动,一唱就振奋。一首首经典的红歌,演绎出的不仅仅是歌的本身,更多的是一曲曲红歌催生的一种精神以及和谐唯美的健康思想。
三、唱响红歌主旋律之于大学生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红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正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风气浮躁,现实中信仰的流失,使人们觉得需要信念、需要理想、需要进步,中国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一个民族要强盛,培养年轻人昂扬、健康的精神是很重要的。现在90后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建设时代,红歌正好可以带领他们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好可以弥补他们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华东交通大学黄云莉认为:我们大量的红色歌曲诞生于各自特定的年代,反应特定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我们这个时代整体都向往和需要的一种激情和动力,凸显着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在当下集中体现表现为激励人们对于小我的超越和寻求大我的归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崇高美的最本质内涵,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时下每个个体最为需要的精神产品。由此可见教学中唱响红歌,可以让学生在歌声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让学生用心灵去找寻过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进而重新思考社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建构自我精神世界。
四、红歌在思政课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歌曲是有内涵、有思想的,因此在教学中选用的红歌一定要有时代感、动人感,切中讲题,要使所选歌曲让学生们一听就心动,一唱就令人振奋。如此一来就需要教师精心选用。根据两门课程的内容我们大致精选了下列各个时期被广为传唱的红歌:《我的未来不是梦》、《国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的中国心》、《生命的应答》、《和谐中国》、《义勇军进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人民军队忠于党》、《鼓浪屿之波》、《天路》、《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等等。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会唱,更要说出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及所富含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在唱说中深刻感受新中国走过的艰辛,走向繁荣的来之不易;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之情,做关心社会、心系祖国,有理想、有责任的青年。当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切记不能把思政课变成音乐欣赏课,要掌握好时间,把握住分寸,真正把思政课课堂变成寓教育人的阵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兴国之魂,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只要多用心思,善追逐时代潮 ,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切实形式,在课堂上唱响主旋律,必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琴 .“红歌”为什么这样“红” [J]. 新湘评论,2011(03).
(作者简介:董洁,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