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如何应对
2012-04-29戴宝军
摘要: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特点,善于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行为,善于钻研相应的教育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生”所存在的任何问题。每个教师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的做到以上三个“善于”,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会收获丰硕的果实,更会得到每个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使班级的工作开展和 “问题生”的转化更加顺利进行。
关键词:“问题”学生;理解信任;潜移默化。
做辅导员总想让班上每个同学齐头并进,但这又是很难办到的事。班上总会有少数同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该怎么办?我觉得借助辅导员的魅力是能够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一、查清病因,对症下药
名医之所以能妙手回春,就因为他能查清病因,对症下药。“问题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是学习上不求上进,成绩很差;有的是淘气顽皮,行为习惯放荡不羁,自由散漫;有的是先天不足,智力低下等。辅导员在了解这些情况之余,还应做详细的调查,仔细地观察,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找出病源,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拉进距离,培养感情
因为“问题生”时常受到辅导员和授课老师的批评和指责,总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歧视自己,所以“问题生”一般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疑心重,自卑情绪浓,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怀有“戒心”,甚至“敌意”,便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更加放任自己。教师对“问题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要清楚明了。对于这些“问题生”,辅导员一个最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不能歧视他们。在批评教育时任何带有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都会使学生心灵上受到创伤,并且会抱恨老师一辈子。有的老师可能这样训斥学生:我向来没有教过你这样的蠢货!怎么又是你惹事等。这种批评的语气,学生不仅难以接受,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班级工作更难开展,“问题生”的转化更难进行。“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教师针对“问题生”的思想应及时引导,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在批评教育时,少一些恶语中伤,多一些夸奖表扬,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真情真意。另外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和他们接近,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建立融洽的感情,使他们与老师消除隔阂,缩短距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打破心的围城,能亲身体会到老师的可亲可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挖掘亮点,培养自尊,树立自信
人是会变的,“问题生”自然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比较复杂、矛盾极其微妙,尽管他们身上潜藏着这样或那样的“暗处”,但即使是在最“暗处”,也很难掩盖他们那种急欲转变、渴求上进的“亮点”。他们一方面对过去的事情深感懊悔,一方面对未来的前途又充满希望。既想上进,但有时又力不从心,这些理想的萌动很可贵,有的还会稍纵即逝,教师一定要抓准、抓牢加强正面教育,倍加爱惜,细加培养。在教育中不但要发现“问题生”的毛病,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因“问题生”的自卑感很强,他们总以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老师也讨厌自己,虽然有时也想表现出色,但缺乏信心,老师要抓住这种心理,注意他们的微小进步,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表扬激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暗示,都会使他们加倍努力,奋起直追,甚至以点带面而达到品学兼优。
四、理解信任,公平公正
当代教育要求辅导员工作从“牢头”变为导师,从“保姆”变为“导演”,由“他控”转为“自控”,由“包揽”转为“放权”,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尊的需要。当别人不理解不信任他时,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保护学生的自尊,鼓励其上进,应从对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做起,特别是那些自信心很弱的“问题生”,他们更需要理解和信任,更需要爱的温暖。比如,三好、优干、单项积极分子的评选和推荐,不要只把眼光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有的“问题生”也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他们中有的某一学科成绩拔尖,有的善于交际,表达能力强,有的具有爱心同情心、有的责任心强。都可以考虑给予相应的奖励、荣誉。这样既能发觉他们的潜力,又可以给他们以信心去更好的表现自己。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问题生”转化工作必不可少的准则之一。另外也要去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可以采取学生干部轮换制,尽量让“问题生”能够得到锻炼,让他们能感觉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既照顾了“问题生”的不自信心理,又能显示出辅导员的管理魅力和公平公正的作风。在这样的氛围中,有问题的学生也会有信心去管理班级的建设,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也会有赶超先进的动力。
五、同学帮助,潜移默化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活动,个人的主观能力是主要的,但是外因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辅导员的工作很繁忙,不可能每时每刻监督着他们,这时我们可以在“问题生”的周围安排一些相对优秀的学生作助手,用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影响、感化、帮助他们。 “问题生”有些不良习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他们的交往也会逐渐脱离有局限性的“问题”圈子,和所有同学共同生活和进步。这是既可以使班级团结,又可以帮助“问题生”转变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特点,善于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行为,善于钻研相应的教育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生”所存在的任何问题。每个教师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的做到以上三个“善于”,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会收获丰硕的果实,更会得到每个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使班级的工作开展和 “问题生”的转化更加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戴宝军(1977.3-),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