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

2012-04-29常永胜罗海鸥

高教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实现路径目标

常永胜 罗海鸥

收稿日期:2012-09-15

作者简介:常永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广州/510420)

*本文系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JGXM-MS24)研究成果。

摘 要: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规范各专业各类型一般质量标准(最低质量)的基础上激励各培养单位积极探索特色培养模式和特色质量(改进质量)标准。目前可着重发展的培养特色模式至少有三:一是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模式,二是国际化培养模式,三是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和最高表征是创业型人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以培养“创业者”和在各种组织中具有创业精神的活动家为己任。为此,探讨了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实现路径,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创业导向;专业硕士;目标;实现路径

专业学位是学术型学位设置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而产生的。经过20年的摸索实践,特别是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对专业学位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以来,我国专业学位从无到有,类型从少到多,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完整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我国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但是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本质与内核相比,差距还相当明显。本文以创业为导向,对中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一、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和类型属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宏观层次,而更具意义的是微观层次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由谁来培养”、“培养的怎么样”,这四个问题是教育战略的根本问题,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四大构件。

我国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反映出应用型特征,然而这只是一种文字表述,在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1]各高校在实践中存在着沿袭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倾向,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论文设计等具体环节以学术型培养模式为蓝本,而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以培养某一领域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

什么是创业型人才?Low提出的创业定义简单明了,认为创业就是创办新企业。[2]

Singh也认为创业就是建立一个新企业。[3]但德鲁克认为仅仅是开张一家没有创造出新的顾客需求的熟食店,不是创业。[4]Timmons创业的定义很宽泛: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是一种领导的艺术。[5]Shane和Venkataraman也提出了广泛定义: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所发现或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6]学界在创业和创业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狭义的认为“创业者”就是创办新企业的人;广义的认为“创业者”不仅包括创办新企业的人,而且包括现有企业中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甚至包括在各种非营利机构和公共组织中具有创业精神的活动家。机会发现、资源组合、创造价值是创业型人才的灵魂。

创业型人才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和最高表征。应用型人才指把一般科学理论应用于各类开发活动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通俗地说,研究型人才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型人才则要解决“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学术型人才需要创新,应用型人才需要创业,打造创业型人才刻不容缓。然而,在我国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今天,大学生创业却不容乐观。据中华英才网自2008年11月历时半年,覆盖内地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29所高校超过21万名学生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尽管我国提倡大学生、研究生创业的呼声渐高,但他们创业的比例却从2003年的15%一路下滑至1. 4%。[7]再据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 5》显示,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达20%—30%。[8]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公务员热折射出“中国社会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没有人再去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期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的不利影响”[9]。为此,必须从各层次人才培养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从1919年开始即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目前有5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美国研究生创业教育可分为聚焦式与扩散式两种模式。聚焦式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商学院、管理学院及MBA专业的研究生设立创业学课程,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扩散式创业教育则将创业教育的对象扩展至所有专业的研究生。如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10]一流理工大学的学生30%具有独立创业志向。在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中,从入学伊始,学校就面向研究生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优秀学生的首选目标是自己创业。

二、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

能够发现机会、组合资源、承担不确定性的创业型人才是“天生的”还是能够后天“培养的”?这一理论问题是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立的前提性问题。

如同领导理论首先始于领导特质论,而后这一理论又被抛弃一样,创业理论也首先从创业特质论开始,随后转向了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理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较早地关注了创业者和创业活动在经济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但经济学固有的数学模型思维导致其难以通过合理的函数表达式将创业者引入经济分析模型。正因为如此,创业者和创业活动长期被主流经济模型所摒弃,而仅被视为对经济周期性运行有着重要影响的外生因素之一。为了更完美地包装自己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理解,经济学家一方面赋予了创业者一系列的超凡职能:风险承担、追逐不确定性、利润驱动、启动创新等;另一方面将这些职能神化到一个抽象个体身上,形成了创业者乃天生而非后天塑造、创业并非常人可及的特殊活动的基本判断,从而形成了创业者特质论这一研究流派。

在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倡导下,哈佛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创办了创业历史研究中心,旨在站在历史研究方法的立场上研究创业问题。研究中心的任务之一是建构从芸芸众生中识别创业者的科学途径。因为在他们看来,创业者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塑造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创业历史研究中心是创业特质论阵线的支柱力量。但其所付诸的努力并不尽如人意,时任中心主任的阿瑟·科尔教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慨叹:“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创业历史的专业研究中心,并为之奋斗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们执著于定义‘谁是创业者,但却从未成功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定义,而且我坚信,其他学者也不外乎如此!”[11]

20世纪80年代末期,少数学者开始在喧嚣中反思创业特质论。因为他们发现,学者之间根本难以形成建设性的对话,对创业活动的认识也止步不前。正如威廉姆·加特纳教授所指出的:“创业者具备着数量惊人的特质和特征,这些研究汇总的创业者‘心理轮廓往往将其描述为超现实的任务,充满矛盾,具备所有这些创业者特质的个体必然成为超凡脱俗的天人。无谓地比较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以及成功创业者与非成功的创业者只会将问题复杂化。”[12]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家和创业者特质理论更是全面受到学界的质疑。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学派提出了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并提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这就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前提。

研究生群体不仅具备可以管理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且又具备创业的可能性。相对本科生而言,他们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进行了专业的科研训练,开展科技创业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作支撑。同时,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综合素质较高,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在生理上,研究生的年龄阶段也适合自主创业。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年龄在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创业的人数接近创业总人数的一半,达到47%,尤其表现在网络设计、广告策划、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自主创业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而人在29岁以前是最具创新精神的。我国绝大部分毕业研究生正处于创业最佳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的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加上目前有国家政策、榜样带动的有利外部环境,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三、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创业型大学

践行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首先要树立创业型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创业型大学是以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为目标、以桥梁组织和激励政策为机制、以资金多元化和大学自治为绩效的学术组织。基于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13]、斯劳特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14]、伯顿·克拉克的组织转型思想和埃兹科维茨的三螺旋理论[15][16],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其首先在美国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相继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型大学开始在欧洲出现,以沃里克大学为代表的一批欧洲高校迈上了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在我国,创业型大学已经初现端倪[17],正以一种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这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和组织机构的改革与转型,也让我们对创业型大学的中国之路充满期待。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既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产学研相结合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国外创业型大学理论的应用和提升。

(二)分析整合目前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官方首次提出发展创业教育以来,众多高校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了多种培养模式。一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创业辅导模式。首先是开设创业管理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来进行创业教育,学校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其次是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探讨的教师和专门机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同时,还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经评估后的学生创业计划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二是以学生赛事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除影响最大的“挑战杯”外,还有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金融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实战大赛、SIFE赛扶世界杯比赛,IVEY案例分析大赛、NCGE国际创业教育项目展示比赛、Marketplace全国高校在线商业模拟竞赛、“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金蝶”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竞赛是连接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平台,创业竞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首创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实验教学环节。三是SYB(Start Your Business)或SIYB (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模式。创办你的企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了促进就业,支持发展中国家微小企业的发展,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专门组织专家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始在大连、深圳等城市进行创业示范扶持指导,以SYB会员的形式进行创业跟踪指导服务。SYB主要面向社会人员,如下岗失业人员,而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培训则很少。四是KAB 模式(全称是Know About Business)。针对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专门开发了一个新项目——KAB。为引进KAB,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从2005 年1月就开始磋商,并在2005年12月份完成了《大学生 KAB 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2006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中国6 所大学对学生开展KAB教育试点,该项目已先后培训来自22个省份、149所高校的近300名师资,并在这些试点院校推行学生创业教育项目,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与学生见面,使部分学生接受系统、 科学的创业培训。

上述各种模式相互交叉、共融发展,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未进入主流教育体系,大多数高校仅将创业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有些仅限于学生课余活动;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生创业教育活动限于校园内,创业竞赛活动演变为创业“表演”和创业计划书写作竞赛;国际劳工组织推动的SIYB模式主要面向基于生存型创业的失业人群,注重创业过程,对创业意识关注不够;KAB模式虽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训,但创业能力开发的力度仍显不足,实际上它属于创业意识培养模式;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创业教育缺少通过知识商业化实现创业的考虑,而恰恰这一点对于从事专业学习而又欲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必须整合各种模式的优势,形成更为普适有效的创业教育动态范式。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三阶段模式

通过上述“解构”,我们从动态角度“建构”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三阶段理论及其相应的培养对象与措施。第一阶段:面对研究生群体,培养创业精神。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只是他们的部分目的,而最重要的创业动机则是其体现个人价值的心理,即创业精神。具体而言,创业精神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建立私人王国。企业家经常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建立自己的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2)对胜利的渴望。企业家具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他们需要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更是为了成功过程本身。(3)创造的喜悦。企业家会因为创造、创造成功和能够施展个人能力和智慧而感到快乐。(4)坚强的意志。企业家在面对阻力或逆境时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既定计划,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坚强意志。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6岁开始到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由于受应试导向的教育机制束缚,开展创业意识和品质培养的教育还无法在我国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推行。这就使得该项任务必然地被整合进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中。这一阶段创业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生带来的创业机会;了解创业过程、掌握初步知识;了解企业家的人格特征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培育创业精神,树立创业信心,激发学生的创业渴望。重点是发掘研究生的创业潜意识和创业冲动,使原本没有在研究生考虑范围或思考较少的创业活动成为他们心中燃烧的激情,可以称为“点火阶段”。

第二阶段:面对部分具有创业意向的研究生,开发创业能力。[18]创业是一种复杂而又富有风险的社会劳动,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集合。领导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

[4]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Timmons.J.A New venture Creation: A Guide to Entrepreneurship[M].Illinois . Irwin .1999.

[6]Shane,S.,Venkataraman,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1-226.

[7]张仙凤.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一路下滑[N].中国青年报,2009-08-05.

[8]祝捷,董伟.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 5:知识失业信号明显[N].中国青年报,2008-09-22.

[9]“铁饭碗”“捞一把”心态妨碍中国崛起[EB/OL].http://www.chinanews.com/nb/news/2009/12-01/1993948.shtml.

[10]申恒运,陈福生. 美国研究生科技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74-77.

[11]Cole,A.H.“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ship”,In:J.L.Komives,KarlA.(eds.),Bostrom Seminar in the Study of Enterprise[M].Milwaukee:Center for management,1969,10-22.

[12]Gartner,W.B.“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8(4):21.

[13]Gibbons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M].California: Beverly Hills. 1994.

[14]Slaughter,S.& Leslia,L.Academic capitalism:politics,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15]Burton.R,Clark.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M]. London: IAU Press. 1998.

[16]Etzkowitz.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the evolution of the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J]. Research policy ,2000(2):313-330.

[17]朱为鸿,张应强. 大学文化创新与组织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个案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9(8):66-71.

[18]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 57-60.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实现路径目标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