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立粤台职教联盟

2012-04-29广东高等教育赴台考察团

高教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台湾合作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2-08-01

作者:广东高等教育赴台考察团。(广州/510080)

摘 要:第七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于2012年4月19日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主题是探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论坛前后,广东高等教育考察团考察了台湾的技职教育。本文在比较分析大陆及其广东与台湾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粤台职教联盟、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合作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价体系、联合开展区域文化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广东;台湾;职业教育;合作;建议

2012年4月19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率领的广东高等教育赴台考察团参加了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的第七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探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宣读了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与台湾一批高校合作的共同声明。论坛前后几天,代表团分别访问了1所综合大学(铭传大学)和5所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高雄餐旅大学),并与各校师生交流。广东参与这次访问的有25所高校的(其中本科3所、高职22所)书记、校长共35人,是历届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交流规模最大的一次。台湾有24所高校的校长和高教研究专家共60多人参加论坛。

一、高等教育论坛成果

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该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2005年在台湾淡江大学首次举办,以后每年轮流在广东和台湾举办。论坛的举办,推动了粤台高等教育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广东一直按照两岸经贸文化发展的政策来推动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2006年4月,为了回应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的15项政策措施,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出共同建议,全面开展两岸各级各类教育的交流;推动双方在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大专院校来大陆招生,并为此提供便利。2010年7月,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未来两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形成22项共识和建议,其中第13项指出,“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高等院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这三次论坛提出的教育重大政策,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台湾宣布承认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2011年开始招收大陆学生。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逐步宽松。

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为粤台高等教育合作确定了具体的方向。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与台湾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创新粤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交流渠道,广泛开展粤台人才培养合作和学术交流。”近年来,粤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已经非常活跃,取得了不少成效,如学生交流交换、学者互访讲学、通识教育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两岸关系研究等。两岸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交流与合作,为第二个10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广东省教育厅魏中林副厅长提出:“我们将把共建师资培训基地、联合办学、合作开发新专业、共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作为粤台深化合作的重点。”这已成为本次论坛双方的共识。正如他在闭幕式总结所说的,“本次论坛是粤台高教从交流走向有组织合作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将共同努力创造一些合作品牌,共促两岸高等教育发展”。也如东莞台商育苗基金会叶宏灯董事长说的,两岸和和气气地又坐在一起谈合作,必将开辟教育发展新天地。又如台湾佛光大学杨朝祥校长说的,我们要努力把两岸合作的“青苹果尽快变成红苹果”,让两岸学子学人共享“红苹果的甜美”。

“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意义深远。”这是在访问台湾几所高校时魏中林副厅长反复强调的观点。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根同源,血脉相承,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而且互补性强。因此,加强合作,必定双赢。两岸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而且要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的升级。

这次论坛和访问,广东共有23所高校与台湾的13所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或发表合作声明,其中广东有8所高校分别与台湾不同的两三所高校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双方鼓励开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的互访交流,并为上述人员提供必要的协助;二是致力开展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校动态,互通信息,密切师生联系。这批学校将选择各自比较有优势的学科专业进行对接合作。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比较

大陆及广东与台湾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不同。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完成了转型升级。大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到了新世纪初的10年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有待转型升级。因此,粤台职业教育发展有共性,也有差异。

1.高等教育发展比较

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是与经济的发展转型相伴随的。1973年到1985年大学处于限制整顿期,大学从24所增加到31所,但专科学校从1961年的14所发展到1973年的63所,1984年发展到77所,这是专科学校最多的一年;1985年到现在高教处于多元开放增速期,大学与专科学校进行整合分类,2011年高校增加到163所,其中公办54所,民办109所;普通大学71所,技职类大学92所;在校生134万人(2010年)。在92所技职类大学中,科技大学46所,技术学院31所,专科学校15所。台湾学位充足,供大于求,教育层次重心逐步上移,专科学生约占四分之一。台湾用20多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务。

大陆从1998年到2010年,普通高校从1022所发展到2358所,增加1.31倍(其中高职高专从431所发展到1246所,增加1.89倍),平均3天增加1所(以净增学校算,因为有100多所学校被合并);在校生从359万人(含研究生18.5万人)增加到2386万人(含研究生154万人),增加5.65倍;高教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6.5%,从精英教育突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广东从1998年到2011年,普通高校从43所发展到134所(公办85所,民办49所;本科56所,高职高专78所),增加2.12倍,平均一年增加7所(除去合并的高校,按净增计算超过7所);在校生从19.3万人(含研究生8043人)增加到161万人(含研究生7.76万人),增加7.32倍;高教毛入学率从8.2%提高到28%,到2020年将达到50%。广东也将用20多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务。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台湾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步的,大陆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台湾比大陆起步早30年,而且转型成长很快。

台湾已经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重并立、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段的学程,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普通大学附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研究所五种教育机构,专科学校只占技职类的16%;有明确的务实致用的教育目标,2008年台湾发布技职教育课程大纲,以能力指标为发展轴线,对课程进行纵向衔接和横向整合,课程内容比较前沿,建立了较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评鉴制度;师资较强,基本达到博士学位,大多数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且要有5年教学经验和4年产业年资(企业实践);办学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许多领域已与国际接轨,一些专业已经可以颁发国际工程证书;产学合作比较成熟,如2002年在全台湾设立了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之中,由这6所大学牵头,在各区域内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协调产学合作的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广东借鉴。

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专科学校是主体,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跨境合作活跃,实训环节做得比较好,正在探索、拓展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衔接的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在探索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在职教体系中,应用型本科只在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进行试点,而且内涵界定尚不明确。

3.高考生源比较

从生源的情况看,两岸都出现人口出生率下降局面,高等教育生源不断减少,高校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在台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育龄妇女有偶率降低、未婚及晚婚日趋普遍,加上育儿资源与支持性环境不足、养育子女成本太高等原因,导致台湾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在少子化情势下,台湾中小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根据2010年台湾“教育部”发布的“国民中小学历年暨2011—2026学年度学生数推估”,到2026年台湾中小学生数将比1996年减少二分之一以上。2008年出生人数跌破20万人,高教发展将出现严重危机。在社会少子化、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中,技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与年剧增,少数技职院校面临招收不到学生而要停办的危机。

大陆的高等教育生源也在下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大陆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之后开始下降,2009年1020万人,2010年下降到946万人,2011年下降到933万人,这一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生源数量下降,给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高中毕业生不断出现即放弃高考、放弃报到等现象。一些地方的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有10%到3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部分省市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2011年广东省3B线200多分也有机会被录取。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2008年到2010年,大陆高考平均录取率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增至2010年的69.5%,2011年达到72.3%,其中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有的省市已超过85%。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山东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0%,湖南省81%,黑龙江省突破90%。广东是教育人口大省,录取率也较高,2009年71%,2010年78%,2011年81%。生源减少还有其他原因。2008年至2010年,大陆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伴随生源减少,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广东省的生源也将在三四年后下降。生源减少已成为两岸的现实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对台湾来说,其本土已无生源拓展。而大陆不然,高考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中职毕业生占高中阶段毕业生近一半,高考生源尤其是高职以及未来的应用型本科生源完全可以向中职毕业生拓展。这一改革将促进中职提高教育质量。而对台湾高校来说,大陆必定是最理想的生源地。

三、深化粤台合作建议

粤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不同。2011年,广东GDP为5.3万亿元,是台湾的1.8倍。但从人均GDP来看,广东2011年为7819美元;而台湾1989年为7558美元,1990年为8124美元。 广东人均GDP是台湾80年代末的水平,仅从人均GDP来看,广东落后台湾20年。高等教育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所以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比广东走快一步,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较高,其资源会出现过剩。广东可以借用台湾这方面的优质资源,先行先试,发展本省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台湾也可以开发大陆的生源,以保持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避免高等教育萎缩;通过交流与合作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提升办学水平。所以,粤台合作,必定双赢。

1.成立粤台职业教育合作促进会,组建职教联盟

跨境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快速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广东应加快成立粤台职业教育合作推进委员会,通过民间社团组建粤台职业教育联盟,并建立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双方合作项目的实施。建立粤台教育发展基金,制定粤台企业捐赠教育文化项目免税政策,引导企业支持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2.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合作开办应用科技大学

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教育转型升级。目前,广东职业教育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扩张模式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广东既要引进优质的研究型大学资源,也要引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广东应在两方面推进合作:一是开展广泛的合作项目;二是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借此提高工科专业比例。广东要把粤台合作作为本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来培育,使之成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3.制定粤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框架,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引进台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广东应先行一步。争取教育部、国台办、省台办、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支持,粤台职业教育合作进行先行先试,让民间社团参与,制定粤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框架及合作项目规划,重点开展师资培训、科技研发、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交换、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图书馆和博物馆交流等项目。例如,与台湾的大学合作,在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工程类、工商类、餐旅类、文化创意和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培训基地。2013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期间,可以考虑举办台湾技职院校展览,使广东考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吸引考生报考。推动粤台合作建立以台商在粤企业为桥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分学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4.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制定人才评价体系

两岸经济合作使双方的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各地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两岸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互认,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标准的一致,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选拔具有重要意义。台湾的工程师认证已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内各层次。他们认证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即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从而形成理论学习与职业资历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两岸合作企业的从业人员将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本专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主流。因此,借鉴台湾的经验,合作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很有必要。

5.建立粤台人文对话与人文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区域文化研究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明显的差别,人文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应从人文学科自身的特质出发。加强两岸大学的人文对话与人文合作,有助于构筑和维系两岸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建议成立粤台合作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由两岸学者合作编写历史、文学、语言、宗教等领域的教科书,合作组织海峡两岸有关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传统的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建立民间性质的“两岸人文学科发展基金”。例如,两岸学者合作开展研究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兼具文化积累、学术创新、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多重意义的工作。这类工作可以首先在台湾和粤东地区展开。

6.争取跨境合作办学审批权,率先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以省为主的高等教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广东来说,越来越迫切。作为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广东,教育部应让其在政策上大胆探索,在体制上先行先试,如下放本科院校、跨境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等的审批权。在政策上支持广东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利于深化粤台之间的合作。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是面向青年的圣殿。教育合作将直接惠及双方青年学子,必将推动两岸人民的互信和融合。两岸的未来已经彼此相系,两岸教育的未来必定彼此相济,两岸青年的未来也必定彼此相依。因此,广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两岸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投向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这既要突破思想和观念的羁绊,也要突破政策和体制的藩篱,从经济合作走向文教合作,这是两岸协同发展的必然,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执笔: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耀荣。)

猜你喜欢

台湾合作职业教育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比较研究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