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中的作用初探
2012-04-29王霞
收稿日期:2012-07-11
作者简介:王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南京/210016)
*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编号NR2010040)科研成果。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参与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甚至娱乐性、趣味性,网络舆情越来越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有效引导和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主体意识,增进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理念,建立规则意识,学习公共生活经验,同时引发大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和责任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作用
公民意识的有无直接影响着公民个体的现代化发展状况,而作为公民重要代表的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则最终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实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情参与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常见渠道。如何发挥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形成大学生强烈的公民责任感,成为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般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多数网民针对自己关心的某一焦点或热点问题所持有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政治态度的总和。通过BBS、新闻跟贴、博客以及微博客等方式,网友们参与讨论的热点在反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一定规模,并最终汇聚成带有某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倾向的议论。在网络舆情面前,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对诸多的社会问题发表林林总总的意见,从而使网民正在快速成长为新的话语群体,并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新浪微博用户突破3亿,腾讯微博用户过3.1亿,搜狐、网易微博用户过1亿。[1]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从初级的信息获取转向互动参与。公众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表达,已经由个案发展成为普遍的观念和意识。与此同时,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方面,其关注热点也越来越广泛。从内容看,公众关注的热点涉及时事政治、经济形势、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反腐倡廉、企业发展、灾害事故、文化科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微博异军突起,为社会舆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如在“甬温动车事故”中,微博求助引爆救援:“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上述这条发自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47分的微博,引来成千上万网友的转发,一场从线上到线下的大救援同时迅速展开。数据显示,从事故发生到7月24日凌晨两点,新浪微博上新增100万条讨论微博。在现场救援工作紧张展开的同时,一些质疑事故发生原因和救援情况的微博也引发了大量关注,网友们纷纷爆转这些微博,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查明事故真相,切实解决问题。事后证明,在此次事件中,网络舆情无论对于事故真相的及时调查和披露,还是对于相关责任人的认定和处理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网络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不断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作用越来越大。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同时传统媒体及时跟进报道,或者传统媒体披露后经过网络加以扩散,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以及我国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过程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热点事件从发生到被媒体曝光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舆情传播时效性大大提高,舆情覆盖面也越来越广。2011年网络舆论力度更是骤然增强,上网“发声”的阶层更为广泛,网民开始自觉、持续、高度警觉地关注着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这一年的“7·23”动车追尾事故和“郭美美事件”两大热点更是引发网上网下人声鼎沸,此前大概只有2003年的孙志刚案和2009年的邓玉娇案件可以媲美。
当然,由于匿名制以及随意性,网络舆情也可能成为某些人非理性的情感发泄,以此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随着发挥网络媒体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作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网络舆情也正日趋理性。总体而言,公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乐观态度,社会心态积极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认可,大部分公众对是非、善恶态度鲜明,具有维护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的强烈愿望。从2011年初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到为动车事故“奇迹女孩”小伊伊祈福,我们不断感受着来自民间的道德力量。从应对社会舆情的方式看,政府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网络的力量,主动通过这种新渠道探寻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网络问政蔚然成风。2011年 10月 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的“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虽没有允诺微博客的运营资质“转正”,但肯定了境内 50余家微博客网站的积极作用,希望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客、用好微博客。这表明政府经过长久考虑,对于微博客的利弊得失,已经得出了初步结论,对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2]
二、网络舆情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中的作用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对其自身公民角色的自觉认识。一般来说,它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规则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如前所述,近年来网络舆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尤其是在那些针对公共问题的讨论中自然渗透着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基本价值准则,表达社会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政治参与,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大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状况,就必须关注网络舆情所起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希望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意见。大学生这种个体自我意识要转化成公民的主体意识就需要通过参与公共生活,网络就是大学生个性张扬、精神独立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对社会热点事件追踪的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网络介入公共生活,而且这种参与是主动的、多样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可以促进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既锻炼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又能够使他们低成本地传播自己的观点、思想,从中谋求其他网民的支持。在一些敏感的网络舆情面前,可以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自身的分析、言说能力。在一些主题性的虚拟社区中,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还可以使大学生们链接成为志趣相投的不同群体,通过在线参与的方式进行对话和互动交流,使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更加具体。由于网络是一个多样性的系统,可以采取“东方不亮西方亮”、“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态度在不同的网站、不同的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的巨大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机会和可能。网络舆情的蔓延,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约束和控制,在感知和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2.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理念
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能够进入传统媒体中公开发表意见的只是少数人,而伴随着WEB2.0时代到来的网络舆情则充分改变了这种情况,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等方式在公共传媒上发言、批评、争论、建议、追问等等。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媒体主导的感觉,新鲜感刺激着一个日趋开放的转型社会中“老百姓”对自己身份角色的重新认识。可以说,匿名的网络言论场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特殊身份在这里消解、淡化,民主平等的理念由此显现。
当前,大学生已经把上网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耳闻目睹各种网络舆情,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无疑会受到冲击。网络互动中所具有的现实世界中欠缺的人人平等的内在品质,使他们在参与中忽略了自身的家庭背景、贫富差异。网络舆情不仅以其独特的方式给大学生公民带来了平等感,这种平等感也极大地减轻了他们初入社会中的无力感,相信自己的意见在舆情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给了他们很大的振奋和鼓舞。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就可以在舆情面前发表言论观点,可以畅快地表达诉求,平等地呼唤公平正义,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平等意识、民主理念在网络舆情提供的这一兴奋点里不断释放和增强。
3.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学习公共生活经验
因为网络庞大的放大效应,在网络舆情发展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仿佛是在人群中的振臂一呼,都可能通过不断的转载,使其从“微影响”而迅速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谨慎对待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像谨守公共场合的规则一样谨守网络虚拟场所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就是每个网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郭美美事件”中,曾有网友主张“人肉搜索”,邀请电信内部人士利用职务之便,将郭美美的通讯信息曝光。这一提议立刻遭到多数网民的否决,理由是“程序正义”更为重要。[3]看到不满的现象或遭遇不公,有的网民习惯于指责、漫骂、攻击,却很少冷静地分析问题的症结,并身体力行地去促进和矫正。但大多数网民能够保持克制和理智,不纠缠于无聊的口水战,不炒作、不夸大,动情不煽情,尊重社会共识,遵循游戏规则。在这些观点碰撞、思维互动中,大学生网民可以逐渐体会到:发言者可以拥有多元价值观,发出各种声音,但要想让公共讨论运行起来,则需要共同认可的基本观念,拥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这恰恰是公共生活的经验。
4.有助于引发大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和责任的思考
随着网络舆情的范围日益拓展,其目的性和指向性也明显增强。大部分网络舆情围绕的热点如政治事件或社会公共事件,道德或法律等都以公民意识中的“惩恶扬善”、以天下为己任的公民责任为原则,通过公民合力来博弈滥权,促进公共管理的政策议程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表达一旦聚焦和升温,容易促成社会公共领域的议论,引发政府等社会管理主体的重点关注,形成社会公共话题,并使之上升为政策法规议程。如厦门“PX事件”,网民们的集体表达最终导致该项目停止;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带来对“钓鱼执法”的明文禁止;“开胸验肺”事件推动了卫生部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发布与实施等等。
大学生在参与这些舆情讨论中,也会不断地对公民权利和责任反复进行思考:权利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它是对权力的一种制约和规范,对侵害权利的人和事进行抗争,才有可能制止权力的越轨和滥用。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及弱势群体的关注,还有监督政府公共权力正当行使的责任。这类似于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说的公民“为权利而斗争”的责任心,它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权利,更加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公民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就容易被功利化和畸形化,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
三、冷静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成长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是全社会的责任。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很难自发形成,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教育。紧密结合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充分运用网络空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方能使高校的公民教育贴合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网络化世界中的公民参与是一片崭新的沃土,可以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变动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凸显、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在网络的公共话语平台上,虽然有多元发声,但也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一些缺少理性的网络舆情将政府及公务员妖魔化,只要与政府及公务员有关,无论美丑、是非,所有的现象和行为统统被认为是丑陋和虚伪的,此时参与的目的不是为了建设而是为了不良情绪的发泄;还有一些动机不纯的分裂主义分子,歪曲事实,利用网络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干扰与破坏,在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下,不仅会加速破坏“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会影响现实社会的正常运转。
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与管理,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对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改善学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高校大学生消极的、偏激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网络舆情,要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与预警。”因此,各高校应当及时关注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变化趋势,熟悉校园网络动态,善于从中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危害性、群体性问题,积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会环境,通过校园网上论坛、辅导员微博客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学生特点的政治理论素养高、能力强的网络骨干队伍,使之成为高校网络公民教育的主力军。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摒除过激性,学会理性主张权利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理性应对网络舆情,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不要被个别现象所迷惑,明辨是非,看清主流,避免一时冲动头脑发热,正确地分析各种舆论,避免过激性。如针对小悦悦事件,要看到该事件并不代表社会的主流,路人的冷漠并不代表整个社会道德的沉沦。在网络特别微博纷纷评说小悦悦事件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及时跟进,组织大学生讨论和反思,使他们意识到道德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因为“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你怎么样,家园便怎么样,你有光明,家园便不黑暗”。大学生在社会中应该积极承担建设者角色,与其抱怨和愤慨,不如以公民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建设。通过讨论,引导大学生不断修正和补充公民社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使大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得以升华。
在网络舆情面前,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主张权利,理性行动。一个和谐的话语空间,需要所有的发言者理性的声音和表达,这样的舆论场,才能反映出真正的民愿与民意,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2012年3月1日,青岛政府启动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海滨城市进一步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就种下了180万棵树。很多百姓在网络论坛抱怨这是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有的人还在网上攻击新任市长是“种树狂人”。而80后青岛女孩潘琦温和质疑种树事件,认为 “比起讨论市长的出身,我们更该做的是,去研究下怎样行动,而不是光喊口号,搞人身攻击”[4]。潘琦的做法得到众多网友的赞同,他们一同接力理性关注事情进展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这则新闻的最大启示是:以理性温和的态度与政府打交道,收到的效果比以偏激情绪化的态度要好。其实,脚踏实地,温和理性,较真而不顶牛本身就是公民素养的充分体现,大学生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一个市民对城市、一个公民对政府行政的态度,体会这种充满建设性的善意表达,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维护社会正义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正视网络舆情的力量,并且充分利用好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冷静思考和积极引导,以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月末评论”:面对网络应有素质危机感[N].社会科学报,2012-04-26.
[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DB/OL].人民网舆情频道, 2011-12-23.
[3]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 [DB/OL].人民网, 2011-07-14.
[4]80后女孩潘琦实地查看 温和质疑青岛40亿植树[DB/OL].搜狐网, 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