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牧童短笛》的民族创作手法
2012-04-29刘清
贺绿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湖南省邵阳县人,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代表作品有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摇篮曲》。
贺绿汀先生对我国的民歌音乐非常熟稔,《天涯歌女》、《四季歌》等作品都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再加工,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品,至今也仍然流传在艺术的舞台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此曲短小精致,旋律优美生动,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和淳朴的田园风味。当时美籍俄裔钢琴家齐尔品先生组织了一次“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评奖,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脱颖而出,摘得头奖,他的另外一首钢琴作品《摇篮曲》获得荣誉二等奖。而后,这首钢琴曲被齐尔品先生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驰名世界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在这次评奖活动中,还有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序曲》、余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江定先《摇篮曲》等作品入选二等奖。在这次评奖活动之前,中国的钢琴创作刚刚起步,1915年赵元任先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和平进行曲》,是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作品,也是我国近代早期在复调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而短短20年,又出现了以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为代表的一批钢琴佳作,这些钢琴作品标志着我国钢琴创作在上世纪前半页所达到的成就,说明了由国人自己创作的钢琴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中国的钢琴创作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
从乐曲风格来看,《牧童短笛》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西洋乐器同样也能够演绎完美的中国作品,展现了中国江南地区传统的田园生活。从乐曲的结构来看,这部作品采用了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即:ABA,A段(1-24小节)是二声部复调形式,由6句构成,这一部分由6个基本乐句构成。虽然是多句结构,但决不是杂乱无章或是随意拼凑而成的,每一句所使用的音乐材料不同,但在听觉上却感到音乐进行的自然流畅,这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求同”的结构法则。这一段的6个乐句中,除了最后一句之外,每一个乐句的前两个乐节,都采用了民间“句句双(即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左手的旋律起始规律与右手基本相吻合,但在二声部旋律发展中采用了补腔式复调。
在第A段中,每一乐节和乐句的落音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补腔式复调,利用左手的旋律填充右手的空隙,使整段音乐干净、完整、流畅。这种补腔式复调在民间的江南丝竹中经常用到,叫做“让档”,即:合奏者遵循“你繁我简、你高我低、错落有致”的原则,进行合作。在补腔的手法中,左手的节奏型和音型都有相当程度的相似,这也是形成A段6个乐句环环相扣,句法紧密的主要原因。整段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仅在第12、14和24三个小节处出现了偏音变宫,A段风格悠扬、一气呵成,勾勒出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地吹着笛子的画面。
B段则是主调音乐,由A段的4/4拍边传成2/4拍,在风格上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由重复的两乐句构成,乐句都包括简短跳跃的乐汇,加上欢快的节奏,展示与A段不同的曲风。作曲家对这一段的发展可谓独具匠心,安排了三次调性转换,从25小节至37小节,一样的旋律型,出现在G、D、A三个不同调上,左手的旋律变成了跳跃式分解和弦进行,力度也随着调性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同样的旋律,由于力度、调性的改变,而使音响听起来既统一又不混乱。左手的跳跃进行、右手的波音技巧、速度节拍的变化,让乐曲展现出无限的欢乐,仿佛展现出牧童在草地上嬉戏玩耍的景象。特别是在这段中,作曲家在钢琴上模仿了民族乐器笛子的颤音技法,成为作品的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这一乐段非常突出地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和声与旋律配合考究,经过贺绿汀先生的创作,在贴切地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风格。
第三段,也是作品的最后一段,其旋律框架与A段基本上吻合,乐句构成也大体一致,因此可视为对A段的再现。但是在这一段中,作曲家采用了对第一段A加花变奏的方法,由原8分音符,变为16分音符,旋律变得更加细腻,旋律骨干与A段相同,但加花变奏也让这一部分流畅细腻,因而最后一段与第一段既有大同,又有小异。演奏速度以及风格的回归、力度也变弱,带领听众重新回到了田园牧歌式的旋律上,为听众描绘了夕阳西下,牧童归家的画卷。这一乐段属于重复乐段,在右手声部中使用的加花变奏的手法,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到的音乐发展手法,左手声部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形成对第一乐段的再现,音乐上既有几许差异与区别,又保持着相当多的联系,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统一的原则。虽然从乐句结构来看,带再现的三段曲式是欧洲古典音乐中最为典型的曲式结构,可是这丝毫没有影响这部作品的中国韵味。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出几点特征,正是形成作品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首先,从创作技法上,采用了重复,加花变奏、补腔式复调等手法,在统一的基础上展开对比,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原则相符;其次,在音阶、调式的选择上,选择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旋法,让整首作品充满了中国民间的田园风情。
再次,模仿了我国民间流传广泛的竹笛颤音演奏技巧,以及竹笛悠扬明亮的音色,让作品充满民间音乐的风格。印证了作曲家贺绿汀的话,“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整首作品优美恬静,从整首乐曲旋律的安排来看,第一段和第三段重在表现恬静的自然风光和悠然自得的心态,可以称之为相对意义上的静态,而第二部分为动态,表现快乐的牧童形象,作者通过“动、静”对比,刻画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在现代中国作曲家借鉴欧洲复调音乐技术,所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复调音乐中,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中国最早、最成功地运用了复调技法的作品。作曲家将民间元素融入进西方作曲技法中,创作出极具中国田园风格的钢琴作品,在西方曲式结构的框架下,凸显出民间音乐的特征,这部作品技巧运用独到,构思又如此巧妙,既是当时优秀作品的典型范例,也极大地影响了其后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为后世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贺绿汀转》中曾提到,最重要最值得纪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国音调和西洋乐理的界限。
这部作品问世之后,一直受到钢琴家的喜爱,在艺术的舞台上常演不辍,其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蕴含着中国的田园风格,其中的复调的运用也显得非常独到,作曲家虽然采用了西方的曲式与创作方法,但采用了中国的五声音阶,突出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音色,作品中的第二部分钢琴技巧使用,是对笛子颤音的恰当模仿,明亮而欢快,极为形象地刻画出牧童在草地尽情嬉戏的景象。《牧童短笛》中的第三部分,虽然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是也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加花变奏的方式,让主题旋律再现出一些变化,依然采用五声性旋法,带给听众既熟稔又有新意的听觉感受。从旋律来看,作品以音程级进上下环绕装饰骨干音为主的加花方式,正是中国传统音乐主要的旋律发展手法之一,因此非常遵循中国听众的听觉审美习惯。
(作者简介:刘清,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