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消费背景下资源节约的困境与出路

2012-04-29李彦军刘志高

理论月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出路困境

李彦军 刘志高

摘要: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扩大消费需求与资源节约之间必然产生碰撞。文章认为,资源问题既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关,仅靠我国民众的节约难以解决资源问题,也容易导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与幸福感的降低。科技进步虽然可以带来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但仍然无法解决资源总消耗增加的问题。文章提出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大力开发新能源与替代能源,从生产领域降低资源消耗是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核心手段。消费领域应该抑制的是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对其他的消费需求则应持宽容的态度。

关键词:消费需求;资源节约;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97-0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GW09020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20118008)。

作者简介:李彦军(1975-),男,甘肃天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志高(1974-),男,湖北松滋人,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这一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0》,与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同。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需求扩大,能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消费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进入2000年以来,消费率快速下降。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5.3%持续上升到47.7%,而消费率由62.3%一直下降到48.0%,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1%(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率之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最终消费率而言,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比美国低近40个百分点。也比其他不同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很多。由于我国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变化不大,最终消费率偏低,必然使居民消费率偏低。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表1)。

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实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生的改善,使经济增长与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目的相背离。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最终使“居民消费率上升”。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因素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苛的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无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必然会增加资源的消耗,由此产生扩大消费与资源节约目标的碰撞。作为一个受资源因素制约的资源消耗大国,如何处理扩大消费(或者说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与资源节约的关系,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临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扩大消费需求背景下资源节约的困境,寻求扩大消费背景下的资源节约的破解之路,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关于扩大消费与促进资源节约,我国学者分别做过大量的研究。扩大消费的研究涉及消费不足的原因(林毅夫、陈斌开,2009;邹卫星、房林,2008;李扬、殷剑锋,2005)、消费不足的危害(赵吉林,2005)、扩大消费的手段(吴敬琏,2010;王子先,2006)等方面。资源节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如何探索适合中国的资源节约的战略选择上(陆大道,1993;王礼茂、郎一环1994;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1999;习近平,2005;诸大建,2005;马凯,2007;赵建安,2008;解振华,2010;牛文元,2010)。这些研究,为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资源节约提供了强力的理论支持。

但所有这些研究,很少考虑扩大消费与资源节约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管是研究资源节约的学者,还是研究消费的学者,都较少涉及扩大消费对增加我国资源消耗与资源压力的分析与反思。少数涉及两者关系研究的学者。认为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戴星翼、陈红敏,2010)。

任何有型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对资源的消耗,因此,只要消费有型产品,必然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回避扩大消费对资源消耗的影响,轻易给出扩大消费与资源节约的目标是统一与和谐的结论,难免显得过于草率。本文认为扩大消费背景下对资源问题的解决。不是回避消费对资源的影响,而是重新审视资源问题的实质,并寻求破解冲突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立足国际比较,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的资源消耗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考查,分析了扩大消费需求带来的资源代价,对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实质与根源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破解两者冲突的政策建议。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资源代价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相继出台,居民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扩大与消费结构升级都会带来资源消耗的迅速增加。

1.消费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

任何有型产品的生产品都会消耗既定的资源,在技术进步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增加对一单位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必然会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

以汽车消费为例。汽车目前是我国仅次于住房消费的第二大消费热点,扩大汽车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汽车消费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增加汽车消费的资源代价也是巨大的。增加一辆汽车的消费,在生产环节就需要增加钢、铸铁、铝、镁、铜等金属材料以及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料的消耗,还包括在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以及整车生产过程的水、石油、电、焦炭、煤等能源消耗。在使用环节,汽车消费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会带来石油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带来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随着家用汽车数量的增长,单位道路上行车数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将困扰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交通拥堵、行车速度缓慢又带来了燃油消耗的进一步增加。要解决交通拥堵,最有效措施就是拓展公路。但公路建设又会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同时又反过来刺激汽车消费的进一步增长。拥有2.85亿辆汽车的美国,已经铺设了长达647万公里的公路,长度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162周。汽车不但需要公路,还要停车场,美国修建公路和停车场占用土地已经多达1600万公顷,这一面积很快就能达到美国农民种植小麦的2100万公顷耕地。至2010年底,不含农用车,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大约在7400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55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28辆的一半,但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再过七八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7亿辆的规模,届时,我国汽车消费所带来的石油资源消耗与土地,资源使用的压力将是巨大的。

当然,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整体消费的扩张,可能带来规模效应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资源的消耗与商品消费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但无论如何,规模效益也不可能使得增加商品的生产而带来资源消耗总量的减少。

2.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将提升资源消耗强度

消费结构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同消费的构成状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且反映了人们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变化或差异。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刺激下,人们的消费必然由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全面升级,由生存性需求向多样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享受性需求迈进。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与结构。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确定评价的贫富标准: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水平;29%以下为最富裕水平。不同的消费结构,对资源消耗的影响不同。对于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处于温饱及以下水平地区的居民,其消费主要限于食品、衣物等方面的基本生存消费,而其它方面的需求相对较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较小。1997年(恩格尔系数为50.85%)之前,中国人口发展基本处于该阶段之内。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40%以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地区,居民消费中食品、衣物所占比例相对下降,而居住、交通和通信(讯)所占比例相对上升,居民消费进入发展消费需求阶段,消耗的资源种类、数量绝对增加,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加大。恩格尔系数达到30%以上、40%以下时,人们生活相对富裕,进入享受消费需求阶段,资源环境影响程度较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全国恩格尔系数为39.5%,因此中国目前刚刚进入该阶段之内。29%以下为奢侈消费需求阶段,对资源环境影响程度最大(图2)。

消费结构对资源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资源消耗影响的差异来看。相较于农村居民,我国城镇居民拥有更低的恩格尔系数与更高的消费层次与结构。根据吴文恒、牛叔文(2010)对中国城乡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分析,发现1个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度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影响强度。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超过农村居民约20年。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将为资源保护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三、扩大消费背景下资源问题的重新审视

扩大消费。必然带来资源消耗的扩张,而扩大消费又是现阶段我国的必然选择。作为发展中大家,我们应如何审视扩大消费所带来的资源压力?如何看待消费扩大与资源消耗增加的冲突与矛盾?

1.资源节约不能以降低人们的幸福感为前提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为了人类的全面进步与幸福感的提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指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自由的一个过程。”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落脚于人的福祉与自由。2003年11月,在珠海召开的世界经济大会上发布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也,特别强调了“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人类的各种需要中,衣食住行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那么就谈不上国民福祉的增加。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讲到节约,就从道德层面上要求老百姓在消费领域“节衣缩食”。比如,科技部发布的《全民节能手册》中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其他等六个方面的36项要求人们节约的日常行为,并指出希望通过这本手册的发布,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推动全民参与,提倡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诚然,崇尚节约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的行成,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节约资源,也符合我国的传统伦理。但作为一个刚刚走过温饱进入小康,同时贫富差距又非常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多数人还在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出行快速与方便而奔波的情况下,过分强调节约而忽略对人们需要的满足,是与提高人类的福祉相背离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把效用、欲望、幸福三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幸福=效用/欲望

在这个方程式中,幸福与人们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成正比,与人们的欲望成反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而当效用水平既定时,欲望越强烈,幸福感越低。在假定欲望是既定的情况下,幸福就与效用成正比。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水平是商品数量的函数。由此可以推知,在欲望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就可以带来更多的幸福。

当然,商品消费数量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线性递增关系,幸福还与美满的婚姻、有意义的工作、知心的朋友、参加集体活动带来的成就感有关,也与公平、正义等等社会环境有关,但是这些非物质层面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以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如果单纯为了节约资源,而实行压缩消费式的节约,一再宣讲“勒紧裤带过日子”的传统美德,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要义,造成人们幸福感的下降,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可能对发展创造负面影响。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节约悖论”,如果人们都在消费过程中少花钱或厉行节约,那么这种无数个人理性行为的结合将会产生极端的社会无理性结果,即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最终使所有个人都变得更加贫困,而贫困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最大阻力。

关于这一点,早在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蜜蜂的寓言告诉我们,个人节约的美德,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是“罪恶”的。

综观各国资源利用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富裕的国家,资源利用越多,生态足迹也越大。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体,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5%,但美国人的自然资源消耗量超过了世界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美国排放的,其排放量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全球排放量的43%。从生态角度看,美国人在地球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迹”(表2)。

尽管我们不能据此得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大量消耗资源,但考查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利用数量仍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快速攀升。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还很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在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带来了资源消耗数量的增加,是难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2.资源问题是发展中必需承受的代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问题

从人类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来看,人类对资源利用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资源利用层次的升级和递进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现代化经历了三个资源利用层级的跃迁:首先是处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规模小的层级,进而转向资源利用效率低但资源消耗规模大的层级,再到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消耗规模大的层级。

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越是处于资源利用层级低端的经济体,其资源利用效率也更低,而资源消耗量一般也较少。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相应的资源消耗量也增大。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利用层级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也偏低。2006年,我国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8.89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高收入国家的4.7倍,日本的8.6倍,美国的4.3倍,英国的63倍,德国的5.1倍(表3)。

但是辩证地看,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走过资源低效率与高消耗的发展阶段。目前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资源利用上转入第三个层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增大,但是人均资源的消耗量却非常大。2007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耗数量是1484千克石油当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同期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的19%、日本的37%、法国的34%、高收入国家的28%(图4)。

我国正处于以重工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同产业对于资源的消耗量不相同。一般而言,工业每单位产值能耗是服务业的4-5倍。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较小的第三产业比重大,整个经济的能源效率就较高。因此,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水平的大幅增加。另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各地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高速公路、住宅等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对水泥、建材等高耗能的产品需求巨大。

一国或地区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对于资源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资源利用层级将不断跃迁与升级。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应该说是难免的,也是可以接受与理解的。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利用的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因此,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的资源消耗问题,应把资源问题当作是我国发展中必须承受的代价。

3.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不能仅仅靠我国民众的节约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管是从生活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鼓励和提倡民众奉行节约,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保护资源的。但是在开放经济中,如果只是静态地从一个范围内看资源问题,则显得过于狭隘;不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格局,只是要求本国民众节约,是保护不了资源安全的。

首先,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直接消耗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商品,在自然资源广泛参与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自然资源的生产量与使用量并不统一。能源净进口是一个国家能源使用量与生产量之间的差额。高收入国家能源使用量大大高于本国能源生产量,是能源净进口国,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能源使用量大大低于本国的能源生产量,是发达国家的能源供给国(表4)。

1990年,中国能源净进口占使用量的比重为-3%,能源的使用量低于生产量。到2007年,能源使用量超过生产量,能源净进口占使用量的比重为7%,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并不高。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但从能源使用总量上看,1990年中国能源使用量仅为863.1百万吨石油当量,相当于当年美国能源使用量的45.1%,2007年能源使用量为1955.8百万吨石油当量。也仅仅相当于当年美国的83.6%(表5)。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所使用的自然资源中,实际使用量远远小于名义使用。在国际贸易的大格局中,一国名义上的资源使用量与实际使用量是不一致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资源耗竭型产业大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很少进行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的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需要资源耗竭性的产品。因此,发达国家实际使用与消耗的资源量大大高于其名义上的消耗量。相反,发展中国家用初级资源生产低端产品并大量出口,所以实际消耗量要大大少于其名义消耗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持续增长,但是受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出口贸易产品主要靠较低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总体看还很不合理。我国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尤其是资源性和高载能产品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它们出口的同时相当于直接和间接出口了大量的能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安全度。另外,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据很高比例的一些其他大宗贸易类产品。如轻工类产品、机电类产品等虽然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量并不高,但它们的间接载能量并不低。因此,它们所负载的总能量十分巨大,这些产品的出口相当于间接出口了大量的隐性能源。并将大量的碳排放留在了国内。相反,中国进口的多为高附加值产品,由此导致中国名义消耗的资源量要大大高于实际消耗的资源量。

根据《2007世界能源展望:洞察中国和印度》统计,2004年中国能源再出口数量为400Mtoe(百万吨油当量),约占当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5%;而中国进口商品所包含的能源数量为171Mtoe,相当于中国当年能源需求的10%。中国出口商品包含的能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2001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能源再出口比例分别为6%、7%和10%)。根据刘强等对中国46种主要的出口贸易产品的出口载能量的分析,在出口的过程中这些产品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而该研究所计算的46种出口贸易产品的出口总额仅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22%。如果扩展到其它贸易品,我国每年由贸易带走的能耗量十分可观。

总之,欧洲、美国和日本制造业中很大一部分能源的消费已经转移到中国。这也反映了全球能源消费地区结构在转移,即欧美日的比重在下降,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比重在上升。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分工,割裂地看待中国的资源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我国民众的勤俭节约来保证资源安全问题。

4.科技进步等方法所带来的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未必是解决资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方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但是效率提高并不代表资源总消耗数量一定会减少,而资源总消耗恰恰才是资源问题的关键。

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不能减少资源总消耗的原因是“反弹效应”的存在。反弹效应有可能使得技术进步所带来效率提高的50%或以上被抵消。例如,单个汽车的效率改进被更多的汽车拥有者所抵消,建筑效率的改进被更多的住房消费所抵消,等等。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微观的资源效率总是被总体的经济规模扩张所抵消。

1973年以来,全世界遭受第一次石油价格攀升的冲击,石油价格的急骤攀升,迫使各国实施各种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但是这些旨在降低能耗的措施非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令能源消耗增加了。

以美国为例,作为针对急骤攀升的石油价格的应对之策,美国推出了“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节能标准,该标准1975年提出,1978年正式出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凭借该标准的实施,美国的燃油效率提升了50%,从原先的18英里/加仑(每100公里耗油13升)提高到27英里/加仑(每100公里耗油8.8升)。但是效率提升同样没有带来积极的环境与资源效应,尤其是当油价重新回落到非常便宜的价格时,购车者纷纷打消了购买受到了“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限制的中型汽车的念头,转而购买不在限制范围之内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因而消耗掉了更多的燃油(图5)。

应该说只要存在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反弹效应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作用。1990年至2005年间,美国家用电器的节能性不断提高,电冰箱的电能使用效率提升了10%,空调的效率甚至达到了17%。但是与此同时,冰箱的总用电量却增加了22%,空调增加了35%。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在资源保护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对“反弹效应”置之不理,更不能把通过节能减排、科技进步等带来的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当作是解决资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四、扩大消费背景下我国资源问题的破解

那么如何才能既取得经济的不断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又做到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保证资源安全?

1.坚持在发展中解决资源问题。核心在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前文所述,资源利用的层级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工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产业中,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耗2.3亿号标准煤。

因此,要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必须对现有的产业体系和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和调整。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完成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后工业化阶段的历史进程,提高资源消耗程度小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将产业的发展引向高技术化、智密化,提高产业的档次。(1)提高产品的加工水平,延长产品的加工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同时,通过资源及其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减少三废的排放,降低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2)提高集约、规模经营的水平,特别是农业、工业通过优化规模及组合,克服目前存在的小型、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产业层次,第一产业实现商品基地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经营;第二产业以产品和产业的精细化、高值化为中心;第三产业则向信息化、技术化、文化价值方向发展。从总体上,是以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逐步代替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从而达到降低自然资源消耗、逐步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我国资源短缺的压力和提高产业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竞争力的目的。(4)提高产业的生态功能,从高层次上对产业、资源、环境、市场等进行统一协调,优化规划、计划和设计,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的崭新道路。

2.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与国际贸易造成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却不惜破坏他国的生态环境。他们从第三世界进口能源、矿产、木材等以保存本国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向落后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把第三世界当作垃圾场,倾倒有毒垃圾。

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保证资源安全,就需要改变目前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谨防资源环境殖民主义对我国资源的掠夺。首先要防止直接掠夺,在引进外资与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时,提高对产业层次的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将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我国的状况,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更要防止外国投资与发达国家淘汰的产能对我国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的破坏与掠夺。其次要防止间接掠夺,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为降低农产品成本而不得不对有限的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因此导致土地的贫瘠甚至沙漠化。

第三,要制定并切实实施科学合理的贸易战略。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适当减少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下一步应大力推动深加工、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政府应制定—个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战略,利用各种经济政策促进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如可以考虑对企业征收资源消费税和环境保护税,以遏制企业的资源浪费行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从进出口补贴、税收等政策方面鼓励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的进口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3.刺激消费需求,但要抑制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

我国在消费领域存在的资源和能源浪费的现象,从本质上讲属于国内收入分配体制的问题。收入差距的拉大,贫富的悬殊,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是普通人群尤其是贫穷人口日常生活的极度节俭;另一方面也是高收入阶层尤其是暴富人群的过度挥霍性消费。富人的挥霍和浪费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低效率使用,同时引起攀比性和炫耀性消费,侵蚀了中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暴富阶层奢侈的消费生活与广大城乡下层居民拮据的日常生活的并存,也容易引导社会的不满。此外,公用设施产品如水、电、气等的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消费税等方面的原因也影响了消费领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消费领域要控制资源的浪费,核心是抑制富人阶层的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同时加大监督“公款消费”,对于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的能源消费出台有效的计量和评价手段,增强对于办公场所内的水、电、油、气和纸张等方面消费的节约意识。

4.重视科技进步的力量,大力开发新能源与替代能源

尽管科技进步会带来资源利用的反弹效应。但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满足尽可能多人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科技进步仍然难以解决资源的总消耗问题,因此,不能将科技进步作为解决资源总消耗的单一手段,而应与法律、税收等其他政策结合。同时,加大力气将科技进步的重点转向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开发中。

目前,许多国家开始着眼的是利用生物资源等新能源的开发。一些国家已经在使用按一定比例混入乙醇的汽油,而乙醇是用玉米、小麦和大豆等为原料生成的。巴西已经把E20(乙醇以20%混入的汽油)定为义务,甚至开始出售E100的燃料。在美国和中国,有的州和省也把E10规定为义务,E80的燃料也开始试销。如果大量生产乙醇,那么,以乙醇为原料的生成无穷无尽清洁能源和氢也就很容易。

在我国现有资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资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林毅夫,陈斌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城乡消费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4]邹卫量房林,为什么中国会发展投资消费失衡[J],管理世界,2008,(12).

[5]李扬,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6]赵吉林,投资与消费失衡对社会利益机制的损害[J],财经科学,2005,(6).

[7]吴敬琏,拉动消费,关键要投身技术和产业革命[J],IT时代周刊,2010,(2).

[8]王子先,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J],求是,2006,(4).

[9]陆大道,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1).

[10]王礼茂,郎一环,不同类型国家资源战略实施的启示及我国资源战略的选择[J],自然资源学报,199 4,(4).

[11]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21(4).

[12]习近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2005,(7).

[13]诸大建.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

[14]马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求是,2007,(23).

[15]赵建安,世界油气资源格局与中国的战略对策选择[J],资源科学,2008,30(3),[ZHAO Jian-an,Worlds oil-and-gas resources pattem s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Resources Science,2008,30(3):322-329.]

[16]解振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

[17]牛文元,资源消耗大国的低碳谋略[J],国土资源导刊,2010,(1).

[18]戴星翼,陈红敏,破解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矛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9]吴文恒,牛叔文等,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0,(5).

[20]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2]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吴文恒,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4]邱东,陈梦根,中国不应在资源消耗问题上过于自责[J],统计研究,2007,(2).

[25]金三林,碳排放与增长转型[J],中国经济,2010,(6).

[26]刘强,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7]魏伯乐等,五倍级[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8]李义福,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J],时代经贸,2009,(10).

责任编辑:梅瑞祥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出路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浅析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