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分流给“智优生”带来的心理影响及对策
2012-04-29张维水
【摘要】本文指出了“智优生”在班级分流后产生的学习压力、虚荣心、高傲心理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从防范和疏导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智优生”在班级分流后产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班级分流给“智优生”带来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智优生 班级分流 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2-01
班级分流教学的探索目前被认识是有价值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目前的班级分流制度还不完善,许多相关的管理问题没有跟上,特别是“智优生”在班级分流后产生的心理变化是常被老师忽略的。那么,如何看待班级分流后给“智优生”带来的心理变化呢?
一般来说,“智优生”都是被分流到所谓的重点班级里面,这有利于给“智优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不可否认,班级分流后也会使他们“水土不服”,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首先,“智优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由于班级分流以后,“智优生”和“智优生”同在一个班级,没有了原来的优势,竞争激烈,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处理好了会“化压力为动力”,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引起“智优生”压力过重,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甚至引发厌学、考试焦虑症等严重心理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智优生”变成“后进生”,这显然与班级分流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智优生”虚荣心导致的盲目自信。一般的“智优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习惯了老师的表扬、奖励,比起普通的学生意志更薄弱,禁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力差。班级分流以后,“重点班”的名号可能促使部分“智优生”虚荣心更加膨胀,如果这时候老师没有进行有效引导,有可能使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所在的环境,盲目自信,最后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被淘汰。
第三,“智优生”高傲心理引发适应性偏差。高中阶段“智优生”经过班级分流走进重点班级以后,往往意味着一个好的大学在向他招手,周围长辈和同学的赞扬和羡慕往往使“智优生”感到自我满足,极易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不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轻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兴趣和心理感受;与人发生矛盾时,从不找自己的过错,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等等。这些都会使“智优生”产生孤独感、被冷落感和消极退缩的心理,造成“智优生”边缘化。
基于“智优生”在班级分流之后产生的“水土不服”,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要从防范和疏导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疏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身能力和客观环境。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能力,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自信。因此,学校和老师有必要帮助“智优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身边的环境及自我能力,学会情绪调节,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正确面对重点班级高手林立的现实,迎难而上。老师如能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学校和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阐述,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高考竞争压力等问题,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引导机制。班级分流造成学习环境变化,“智优生”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震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疏导提高“智优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尤为必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学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只是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发展和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在学校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使学生的负面消极心理得以释放,是保持学生生活和学习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要成立以德育处、团委及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调解员队伍,出台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制度,强化对“智优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对“智优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有心理危机的“智优生”,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智优生”的工作。
第三,加强对“智优生”的学习指导,化解心理压力。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捷径,谁掌握了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谁的学习就是高效率的。学业压力无疑是“智优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班级分流带来的环境适应压力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学科老师要加强“智优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完善“智优生”的准备学习策略、课堂学习策略、巩固应用策略,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以最少的脑力与体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从根本上消除“智优生”的心理压力来源。
作者简介:
张维水,男,1979年10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高级中学中学政治一级教师,善长本土化教学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