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途径探析

2012-04-29孙刚郑洪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高职院校教师

孙刚 郑洪文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对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途径进行了频次分析,探讨了当前高职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和不足。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通过实施教师成长过程,针对高职教师特点采取培养措施,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5-02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所有工作,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如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推动教师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的实践者与推动者,促进教学质量的根本提升,对于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都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吹响了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号角,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大的迫切性、更强的实践性和更显著的动态性。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的先天不足特性使得它比其他教育的教师培养更具有迫切性。目前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除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外,对高职教育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等知之甚少,实践技能也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除师范类毕业生具有少量教学实践经验外,其他毕业生甚至不具备教学基本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对新教师和教龄较短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比任何其他教育都显得迫切和必要。

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对教师职业素养、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学中必须将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因此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能够训练学生技能。在教师培养中必须围绕这些要求,寻找合适有效的培养途径。

最后,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培养具有更强的动态性。高职教育既是新兴的教育类型,也是开放式的教育。开放式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体制上,也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上。教师面对的可能是统招、中职升学以及在岗职工、农民工等等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这需要教师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和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是迅速发展的教育,很多做法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变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这就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师要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岗位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调整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等能力,这必然是一个持续提高、动态提升的过程。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与不足

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途径的探析,我们根据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示的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书,对其任务书中提出的教师培养途径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这28所院校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类型也涵盖了综合高职和各类高等专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对各院校公示材料中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内容进行逐条分析,确定了教师培养措施分类和措施强度。剔除不符合师资建设的条目,共获得1193个有效样本,运用SPSS17.0进行了频次分析和交叉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从教师培养途径的使用频次来看,从高到低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外出培训(385个)、实践锻炼(185个)、课题研究(144个)、学术交流(82个)、课程建设(52个)、校内培训(40个)、技术服务(39个)、专业建设(38个)、学历深造(29个)、编写教材与专著(19个)。其中参加培训、实践锻炼和课题研究三项的单项频数超过了100,累计百分比超过了50%,是师资队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和方式,这体现出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途径有比较集中的共识。在排名前10位的培养途径中,教师业务培训、技能锻炼、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均包含其中,基本涵盖了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反映出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目标比较科学、明确。各示范院校普遍采用的培养方式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分析结果中也能够发现当前高职教师培养途径中的不足。首先,教师企业顶岗锻炼只有4个样本,排名第11位,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对教师顶岗锻炼提高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不统一,采取的措施还十分有限。其次,外出培训样本数量占到总数的30%以上,说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方法还比较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外出培训虽然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其效果也比较有限,成本也比较高。再次,体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技术服务在样本中比例很低,说明高职院校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最后,校本培训所占样本比例也较低,仅为外出培训的近1/10。校本培训相比于外出培训,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成本低、效果好,教师参与方便,相关管理和考核也更加有效,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通过实施教师成长工程,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从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建设改革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全力打造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高职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一)抓好顶层设计,实施“教师成长工程”

学院从顶层设计入手,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将教师能力分为实践动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团队协作、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六项能力。将教师的成长历程由低到高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综合六项能力设计了教学基本任务、教学建设任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成果、重大奖励五大考核指标。2009年启动“教师成长工程”,开发了“教师成长工程网络管理系统”,对教师进行全程培养和全方位管理。通过职称、绩效工资等激励措施,提高了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教师培养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二)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

加强教师师德培养是教师培养的首要任务。学院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师德至尊,学高为师”,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成长工程考核细则,每学期加以综合考察,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和晋级的重要条件。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理想信念和爱岗敬业教育,引导教师坚定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自觉与自信。重视教师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制定了教师师德规范,初步建立了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三)开展教师技能过关,促进教师技能提升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满足某个岗位需要的、过硬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首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为推动教师技能锻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我院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教师技能过关计划”。由各院部按照本院部专业设置和教师专业情况,设计实操型项目,建立技能测试项目库。每年集中组织两次技能过关,由学校教务处和企业专家组成的评判小组对教师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判,通过者发给《技能过关证书》,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教师锻炼技能的积极性,对促进教师技能提升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推进教师到企业锻炼,强化“双师”素质培养

教师到企业锻炼已成为提高教师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锻造“双师”素质教师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3年来,学院稳步推进教师到企业锻炼,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基本实现了每年30%左右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的目标。通过到企业锻炼,实现了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上岗位,承担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成为企业一员,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深刻掌握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获得真实工作体验,“双师”素质大大提高。

(五)充分利用内外培训平台,着力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学院将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同时积极搭建校内培训平台,2010年建成了校内教师学习中心,聘请校内外教育专家和教学能手组建讲训团,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教师通过网络自主选课参加学习。学习中心每年开展各类培训50多期,参与教师2000多人次。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全部纳入教师成长工程,计入本人成长档案。教师参训积极性高,培训效果良好。

四、结语

通过对教师培养的特征、途径等进行分析,加之近几年学院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教师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所有培养途径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开展,使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是教师培养的最根本途径,加强实践锻炼是“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教师培养的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及建设任务书的批复》(教高厅函[2007]28号)[Z].2011.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Z].2011.

[3]王业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与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4]周仲景.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途径[M].现代企业教育.2008(4).

作者简介:

孙刚,1868年8月生,男,山东安丘,副教授,山东农业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与教学。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高职院校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