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互动合作低效现象探析
2012-04-29李明远
李明远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互动合作式教学逐渐走入课堂并焕发出了极大的生命活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某些互动合作环节存在着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现象。在此,笔者结合课例,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互动合作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案例1】互动合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纸币”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因此国家可以多发行纸币给老百姓,这样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生活水平就能提高了;但实际上,纸币发行过多,老百姓手中的钱虽然多了,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同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出观点,限时10分钟。
【分析】笔者发现,10分钟的交流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询问几位同学,他们都说上次课学过相关内容,但感觉比较难理解,印象不深。最终,这一过程占用了20分钟时间,完全打乱了笔者的教学思路和计划,后面的教学任务只能草草收场。学生反应的情况是事实,这部分内容难度比较大,即便学生有印象,也很难准确、系统地写出来或说出来。为了节省时间,笔者省略了巩固书本知识这一环节,再加上这部分的概念梳理是教材中多节内容的整合,对学生而言,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以上原因造成了这一环节的课堂互动比较被动,学生之间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交流,课堂效率低下。
【对策】导学预习,为课堂互动合作做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讨论互动交流的前提是学生要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合作探究学习的信心就会降低,合作讨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弄清其中的道理,学生们要认真看书并积极思考,要厘清“纸币发行、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相关问题。于是在第二个班,笔者鼓励学生先提前复习上几节课的基础知识,这样,在上课时,同桌之间互为小老师,相互检查就得心应手,互动合作开展起来也很到位,真正实现了笔者的教学设计意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互动生成缺乏适当的教师引导
在和学生探究“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时,因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难懂,笔者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预设了这样几道题:(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吗?(2)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了,商品价值量下降吗?(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有没有变化?(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还是正比?在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没有一个小组能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有许多同学一脸茫然,于是笔者将这四个问题的解答思路直接投影到屏幕上,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要求他们带着答案重新思考。
【分析】上述案例中,始终是教师在自导自演,没有真正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虽然笔者及时指出了错误,引导学生走出了误区,但一直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思路,学生到底是如何思考的,笔者并不特别清楚,只是想当然地去评价。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没有达到激发和启迪学生积极探索的目的。教学需要预设,但没有人能预设教学的全部细节,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生成既可能在预料之中,也可能在预料之外,任何“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都可能发生。其实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都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再引领学生探究,一步步接近问题的实质。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师生体验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对及时互动生成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不应直接公布答案,而应把已互动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再次提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共同讨论,寻找答案,及时解决互动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
【对策】适时引导,互动生成教学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的智慧体现在能凭借自身的专业底蕴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随机应变地处理这些“意外事件”,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就是课堂互动生成的点睛之笔。如果教师在展示评价学生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来阐述,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梳理,以形成新的观点,完善认知结构,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正确的认知,而且在和谐交流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虽然耗时长,但如此通过课堂互动来解决问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久远。
于是,在讲授“价值决定价格”时,笔者改变以往直接归纳答案的授课方式,先问学生有哪些观点。于是有学生回答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立刻有其他学生站起来说:“不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对,后面同学解释是正确的,不过前面同学的回答也提醒了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说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不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在表扬回答正确学生的同时,笔者也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了安慰。接着,还有学生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成条件下,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笔者总结道:“是的,通过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等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而且还能加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理解。”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学生继续求知的热情,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的互动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案例3】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編组指导
在案例二中,笔者还注意到大多数小组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而个别小组的学生只是凑在一起,并没有真正在讨论问题,缺乏互动和交流。
【分析】“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没有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上就难以闪现创造性的火花,也就没有高质量的互动生成。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讨论交流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此次讨论,笔者采取的是随机分组的方法,前后桌凑到一起便组成一个讨论交流小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省事,但没有考虑到每个组员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已有知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差异,导致有些小组几乎没有交流与互动的现象。课堂生成需要有实质互动,即针对有意义的内容进行互动,同时有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参与;这种互动不是师生间的问答,也不是学生形式上的分组讲话,而是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有意义的内容生成”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良好效果的互动。
【对策】有效调控,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在划分交流互动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等进行恰当搭配,优化组合,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分组还要兼顾好中差多个层次和性别差异,以利于他们互帮互教。优化组合起来的学习小组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适当的竞争意识,才有助于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提高。最好是每个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自身的优势,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在探讨问题时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生成点,这样,他们才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师,只有秉持生本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让课堂活动成为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沃土,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展现,才能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作者单位:南漳县第二中学
湖北襄阳441509)
责任编辑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