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事件框架在英汉语言中的结构表征对比研究
2012-04-24周长银黄银鸿
周长银 黄银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1.引言
所谓事件框架(event frame),是对主体运动的描述,包括主体自身的运动和主体借助外物的空间位移。Talmy(1985,2000)在对运动事件框架中运动、路径、原因或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划分为两类:动词构架语(verb-framed language)和附加语构架语(satellite-framed language)。本文通过分析运动事件框架在英汉语言中的结构表征,即同一运动事件在句法结构和词汇语义结构上的表征差异,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运动事件框架时的异同。
2.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及语言类型
最早系统地分析运动事件结构,并从事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研究的是Talmy。他的研究始自他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博士论文,并分别于1985年、1991年和2000年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按Talmy的分析,运动事件是“一个包括运动和状态的持续的场景”(Talmy,2000)。运动可进一步分为位移运动(translational motion)和自足式的运动(self-contained motion)两种。前者指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后者指物体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如(Talmy,2000):
(1)a.运动
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
The pencil blew off the table.
b.状态的持续
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
The pencil stuck on the table(after I glued it).
Talmy(2000)认为,一个运动事件有四个最基本的概念成分:物像(Figure),指一个运动着的或从概念上看可以运动的主体,它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参照物,即背景)而运动或存在,如the pencil;背景(G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运动主体(即物像)相对它而运动,如:the table;运动(Motion),指运动本身,如roll;路径(Path),指物像相对于背景而运动的路径或存在的位置,如off。这四个基本的内部成分组成了整个宏观运动事件(Macro-event)中的框架事件(framing event)。除此之外,一个运动事件还包括外部的副事件(Coevent),主要表现为运动的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在这些概念成分中,路径(Path)是运动事件的中心成分之一,路径最终建立起物像(Figure)、背景、运动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运动事件中起着核心图式(core schema)和构架(framing)的作用,因此是框架中最重要的成分,其他几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Talmy(2000)有个假设,即假定我们能够将意义(meaning)层面和表达形式(surface expression)层面的要素各自离析出来。相对于运动事件而言,它的语义成分主要是“物象”、“背景”、“运动”、“路径”,“方式(manner)”和“原因(cause)”,表达形式则是像动词、介词、从句,还有我们定义为“附加语(satellite)”的成分。其次,我们要考察出哪种语义成分是由哪种形式要素表达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不是一一对应的。几个语义成分的联合可能是由一个单一的形式要素来表达的,或者,一个单一的语义成分是由数个形式要素的联合来表达的。更有甚者,不同种类的语义要素能被相同种类的形式要素表达出来,同样的,相同种类的语义要素也可以由数种不同种类的形式要素来表达。词汇化模式理论研究就是这种语义成分和表现形式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而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则关注的是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和其表现形式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Talmy(1991,2000)根据运动事件中“路径(path)”这一语义成分在形态句法上的实现手段将世界上的语言分成了两大类,Talmy称这一分类法为“运动构架分类法”(Motion-framing typology)。这一分类法中的两大类语言分别是附加语构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和动词构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附加语构架语言包括除罗曼语以外的印欧语、英语、芬兰—乌戈尔语、汉语等。其中尤以英语最为典型。这类语言的典型特征是路径通过小品词、词缀等附加成分表达,而运动的方式则通过合并的方式(conflation)由词根动词表达;动词构架语言包括罗曼语、闪语族、日语和韩国语等,其中尤以西班牙语最为典型。这类语言的典型特征是路径由词根动词表达,而方式则通常不出现。
3.英汉运动事件在句法结构上的对比
事件通过句子来表达,而句子由下列成分组成:事件图式、句型和基本成分。现代英语有七种基本句型,如下表所示:
英语句法是以动词变化为中心而扩展开来的,动词在谓语中的变化形式是英语句法结构的核心。从英语的这7个基本句型可知它们之间的不同决定于谓语动词的性质。语言的句型构成了表达基本事件图式的模型。每一个句型都和它所代表的抽象意义相联系。当人想要描述某个特定事件时,就会使用意义最符合人对于该事件的看法的句型来描述它。“运动”图式要求有源地、路径或目标来表达,而这可由补语句型(I climbed onto the roof)或者及物句型表达(He entered the hall),也就是说,上表中的7种句型中,只有第2种和第3种可以用来描述运动事件。
在汉语中,汉语动补结构中的动趋式结构是汉语运动事件典型的表达方式,就是说“主语+谓语+趋向动词+补语”,如:
(2)火车缓缓地进站。(主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The train slowly came to the station.(主语+方式状语+谓语+补语)
(3)他在火车站的月台上走来走去。(主语+地点状语+谓语)
He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station platform.(主语+谓语+补语)
因此,汉英用于描述运动事件的句型基本一致,重要的不同在于谓语动词的变化。英语中的SVC充当补语的成分在汉语句子中充当地点状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如上例中补语“up and down the station platform”在汉语句中部分转化为地点状语。语序上,英语中充当补语的这部分只能位于动词后面,词序比较固定。
4.英汉运动事件框架在词汇语义结构上的对比
英语和汉语同属附加语框架语言,运动事件框架中的“运动”和“路径”通常是分离表达的。在运动事件中表示主体运动的动词语义成分构成有多种方式,具体如下:
4.1 运动+方式
英语中表示主体运动的动词大多是“运动”与“方式”的结合体。如walk,run,fly,crawl等。这些动词表示“路径”时必须添加介词或副词,如walk into/out。英语中,基本运动事件的表征结构为“图形”+“运动(方式)”+“路径”+“背景”。如:He drove into the garden.“he”是物像,“the garden”是背景,前者以后者为参照系确定位置,运动与方式通过编码合二为一,被编码为drove,意思为“to cover a distance by driving a car”,然后再加上路径“into”。在英语中有很多这类“运动”+“方式”的动词。如在英语中表达各类方式的“走”这类动词,march、stride、tramp、plod、limp、stamp、stride、hobble、stagger、trip;表达各种方式的“跳”:jump、spring、leap、hop、bounce。从语义结构上分析,是“运动+方式”的结合。如,to hop:to jump with only one leg.通过英文的解释,可以得知“hop”这个词的语义结构是“运动+方式。”
与英语方式动词相比,汉语的方式动词的数量远不及英语丰富。英语中除walk外,表达“走”类范畴词达30多个,而汉语中只有几个此类动词。如要表达更丰富的“走”类动词,汉语中必须采取分析式表达法。如:Tiptoe踮着脚尖走,limp一瘸一拐的走,strut大摇大摆的走。因此,英语方式动词的类型远比汉语丰富。如果要表达英语中丰富的方式动词,汉语常常使用分析式表达法即[移动动词+状语]的形式来表达。
4.2 运动 + 路径
“运动”与“路径”组合的表现法在英汉中都占一定比例。英语中,一般来说,“运动”与“路径”的结合只出现在不必提及“方式”的事件框架中,而此时,表示“运动”的动词为及物动词,其语义中含有“路径”的含义。英语中具有“路径”含义的及物动词有:advance、approach、arrive、ascend、come、cross、descend、desert、drop、emerge、enter、extend 等。以动词“descend”为例,to descend:to come or go down from a higher to a lower level(下来,下去)。
汉语表达“路径”含义的动词有:沉、穿、出、达、到、掉、过、回、降、进、开、来、离、临、起、去、散、上、人、升、下等。吕叔湘早年从意义出发,将这些词命名为“趋向词”和“动态助词”,或通称为趋向动词。这些趋向动词可以辅助实义动词表达意思。与英语不同,汉语中的很多路径动词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用在方式动词后与其一起来描述移动事件,如“走出、跑进、爬上爬下”等。但这些路径动词已经语法化,不再是完全的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小品词或介词。这是英汉路径动词之间的主要差异。由此,英语在表达运动事件范畴时,多使用方式移动动词,而较少使用路径移动动词。汉语则两者都可。没有表现出倾向于哪一种。如:(1)火车疾驰着;(2)火车快速前进着。另外,汉语的路径动词和方式动词也可共同用于运动事件的表达中,而且很常见。例如:(1)这时,病房外楼梯间的脚步声音响了,哭哭啼啼的妇人奔进房来。(2)潘少爷突然放下手中的东西,大踏步跑出去了。
因此,虽然“运动”+“路径”的动词在英汉语中都有,但是英语中的这种运动方式的动词为包含路径含义的及物动词。而汉语可以包含路径含义的动词很中性,可以单独用来描述动作,也可以单独起到“路径”的作用。
4.3 运动+路径 +场景
英语中有一小类施动性动词(agentive verbs)就是如此,如动词shelve和box等就同时表达场景、路径和动作。它们的意义从汉语译文可以看得很清楚:“I shelved the books”(我把书放到书架上);“I boxed the apples”(我把苹果装进盒子里)。再比如动词powder和scale,它们将物像、路径和动作包容于一身:“She powdered her nose”(她往鼻子上抹粉/她把粉抹在鼻子上/她在鼻子上抹粉)。“I scaled the fish”(我刮掉鱼鳞/我刮鱼鳞)。这些例子表明,汉语在表达相应的意义时,常将对方的合成意义分解,分别表达各个语义成分,从形式上看更为透明。
4.4 运动+ 物像
这种动词语义的合并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当少见。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少量的动词,他们的语义结构是“运动 +物像”,如指唾液、口水、或痰的运动。在英语中如动词rain、snow、spit。rain=fall as rain,它的语义结构为“运动+ 物像”。例句如下:
(4)a.It rained dogs and hats last week and the river overflowed.
b.People in the street all spit into the thief.古汉语中有类似的用法,如:天雨雪,武卧啮雪(《汉书苏武传》)中的“雨”字。
4.5 英汉动词语义成分合并的对比分析
因为动词是各种语言中表达运动事件的主体,所以我们首先对不同语言中描述运动事件的动词语义合并方式分类。根据语言类型学家的研究,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动词语义包容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由西班牙语为代表,它们的动词兼表动作和路径;第二类语言包括绝大多数印欧语和汉语,它们的动词同时表达动作与方式或原因;第三类包括北美一些印第安语言,如Navajo,它们的动词同时表达物体和动作(Talmy,1985)。严辰松(1998)曾以运动事件为例,考察英汉词汇化模式,发现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动词同时表达动作+方式或原因,都表现了包容。例如:(1)处所+方式如 The lamp stood/leaned on the table.(灯立/靠在桌上);(2)移动+方式;(3)移动+原因,如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餐巾吹下了桌子。)。
虽然从整体上看两种语言合并方式相同,但是我们也发现英语中许多包容了动作和方式的动词。在译成汉语时,找不到对应的单纯的汉语动词(单音节动词),而必须添加副词、介词短语及其他外围成分。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的很多动词能包容方式。描述某一类动作或行为的动词有一个意义最单纯的形式,然后有一系列包容各种方式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动词。例如,表示“看”:gaze、glance、glare、peep、squint、stare;表示“吃”:swallow、bite、nibble、chew、gnaw、grind;表示“笑”:grin、chuckle、giggle;表示行走:limp、strut、plod、stagger、march、pace、stride。
英语动词除了包容“动作+方式”的,还有包容“动作+结果”的,例如:She persuaded him to give up smoking./她说服了他戒烟;还有“动作 +路径(方向)”的,例如:lend/借(给……)borrow/(向……)借;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还有许多包含“致使”意义的动词,如:surprise,please,shock,involve,interest,excite,delight,annoy,upset,puzzle,scare,assure,trigger。
上面大多数英语动词,在译成汉语时,都需添加状语,即需要用外围成分来帮助其充分传达意义。可见,英语在表示意义时,用的是综合性、一体化的手段,而汉语用的是常用词+副词的分析性的手段。两相比较,汉语的表现手法更为透明,而英语则不那么透明。
5.对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表达的共同点
对于事件框架结构,严辰松(1998)认为,运动事件的组成因素是动词本身即词根动词和动词的辅助成分,包括词缀和动词的外围成分(satellite);动词的外围成分包括英语中的小品词和汉语中称做趋向动词的形式类。严辰松和Talmy都认为这是语言的词汇化的过程,并试图建立一种词汇化模式予以解释。在严文中他从以下三个层次上对英汉的这一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
(1)英汉动词都同时表示动作+方式或原因
从词汇层面上:
英语处所+方式如:stand、lie、lean、hang等;
汉语处所+方式如:“拍”,“滚”等。
句子层面上:
如:the lamp stood/lay/leaned on the table灯立/摆/靠在桌上。
(2)英汉介词或小品词都是表示路径
“介词是英语中用的最多的形式类之一,表达空间意义是介词的主要功能之一,绝大多数英语介词同时又可兼作副词,又叫小品词。”(同上)汉语中相应的形式类表示趋向意义的一个动词的子类。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词,事实上总是充当动词的配角。英语小品词和现代汉语趋向词在表示路径上基本有一致的功能,如:
I ran in.我跑进去。
I ran out.我跑出来。
It flew down.它飞下来了。
英语的外围成分“in”、“out”、“down”分别和“进去”、“出来”和“下来”对应。
(3)英汉都用外围成分补充“态”的描写
类似“出去,上去,下来,上去”之类的词语是现代汉语很普遍的特点。我们把分析为动补式或述补式,主要构成结构为动词+补语,而补语主要由趋势词充当。对于趋势词词性的分析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实词,是动词的附属词类,有时人们也称为趋势动词。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虚词或准虚词,做补语,是语言语法化的结果。
6.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征的差异
汉语的动词包含方式,但不包含路径,所以汉语是附加语框架型语言,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同为附加语框架型语言的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同一事件时仍存在很大差异。
6.1 方式
英语中动词通常包含运动和方式两种成分,而汉语中这样的动词却极为少见,例如:bolt(像箭似地跑)、dart(像镖似地跑)、slide(偷偷地走)、slink(鬼鬼祟祟地走)。
The wind blows and leaves rustles.(风吹树叶沙沙地响。)
The rock bounced down the hill.(石头跳着滚下了山。)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乏有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动词,这也是英汉移动动词的共性,例如:(英):表各种“走”:march,stride,tramp,plod,limp,stamp,stride,hobble,stagger,trip;表达各种方式的“跳”:jump,spring,leap,hop,bounce.(中):表各种“走”:迈,踏,蹒跚;表达各种方式的“跳”:跳,窜,越等。英汉方式动词之间的这种共性可以用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中的基本范畴理论来解释。基本范畴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和命名客观事物是从“基本范畴层面”开始的。在这一基本层面上,人们的分类与自然的分类最为接近,而更高一级或者更低一级的分类就需要人们的想象能力帮助。范畴由最概括到最具体的层级而构建组织,认知最基本的范畴则处于这一层级的中间,越向上则越概括,越向下则越具体。基本范畴的普遍性问题是现代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中的重要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基本范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需要依赖人类的范畴化认知;只有当人类相关的认知能力被应用在范畴化认知中,基本范畴才是稳定的。由于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类的基本范畴认知会有所不同。但是,就大多数领域来说,人类的基本范畴认知是相同的,因为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相比而言,汉语方式移动动词的较英语少些,汉语中表达下属范畴的方式动词远不如英语,“走”、“爬”、“跳”等词可以说明。英语中除walk外,表达“走”类范畴词达30多个,而汉语中只有几个此类动词。如要表达更丰富的“走”类动词,汉语中必须采取分析式表达法。如:tiptoe表示踮着脚尖走,limp表示一瘸一拐地走,strut为大摇大摆地走。
综上所述,英汉方式移动动词之间的差异为:英语方式动词的类型远比汉语丰富。如果要表达英语中丰富的方式动词,汉语常常使用分析式表达法即“移动动词+状语”的形式来表达。
造成英汉方式动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英汉表达范畴的习惯的不同。英语倾向于综合性、一体化的手段。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分析性手段。如,表达相同的事物范畴,英语:rose,library,bus。汉语中对应的相同范畴的表达为:玫瑰+花、图书+馆、公共+汽+车。同样在表达动作行为范畴时,英汉语也是同样的方法。另一个原因是,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比较具体,因而对“方式”概念化也细腻很多。因此英语拥有丰富的移动动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倾向于抽象化、概括化。因此对“方式”的概念也概括些。所以汉语的方式动词不及英语丰富。
6.2 路径
英语中也有少量包含“路径”的移动动词。因为空间移动是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经验活动,所以英汉对这些经验活动的概念化认知也是相似的。同方式动词一样,英汉路径动词中也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动词。如:enter、exit;rise、fall;arrive、depart、leave 等。汉语中与英语对应范畴如下:进、出;上升、降落;到达、离开;凑、围、聚、散等等。
大多数英语路径动词来自于罗马语,而且比较少被用于移动事件的描述中。相反,英语中有许多表达路径的介词。介词是英语中用的最多的形式类之一,表达空间意义是介词的主要功能之一。绝大多数英语介词又可以兼做副词。例如:in、out、up、down、along、on、off、away 等都被用于移动事件的描述中。与英语不同,汉语中的很多路径动词既可以独立使用,
也可以用在方式动词后与其一起来描述移动事件,如“走出、跑进、爬上爬下”等。但这些路径动词已经语法化,不再是完全的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小品词或介词。这是英汉路径动词之间的主要差异。由此,英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多使用方式移动动词,而较少使用路径移动动词。汉语则两者都可。没有表现出倾向于哪一种。
戴浩一(2008:97-123)提出表示路径的成分guo可以被单独用作一个动词。进一步说,guo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包含了运动和路径的动词,因为其后可以加le。也就是说路径可以被融合进运动动词,而这是动词框架型语言的特征。例如:
(5)a.John guo le Yingjili Haixia.图形运动/路径背景;
b.“Coming!”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up the path,up the steps,across the veranda,and into the porch.
“来啦!”她转身蹦着跳着地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
如上例所示,英语句子中路径由介词表现,而其汉语对应体却是动词加介词。动词灵活,它和介词共同构成汉语中的路径;相反,介词是英语用于表现稳定性特征的一种方式。英汉语的这种差异一方面说明了英语稳定性和汉语灵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操这两种语言的人认知上的不同。处理信息时,说英语者更注重某一行为的过程,而说汉语者更注重结果。英语通过一系列介词表达某一个动作不同过程的一致性;而汉语则通过使用一系列动词短语把一个动作分解为几个小动作并通过用动词加介词的形式表现每个小动作,与英语中的介词系列相比,这种结构更多的注重每个小动作的结果。
7.结语
借助Talmy(1991,2000)的运动框架理论,我们发现,虽然英语和汉语同属于附加语框架语言,在描述运动事件时,英语和汉语还存在一些差异,虽然英语和汉语倾向于选择同样的句型表达,在句法结构上相对一致,但是运动事件中包含的各成分在用英汉语句子表达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不尽相同。通过对动词语义结构的对比,也反映出具体的运动事件,语义成分会发生不同的语义重组现象;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的方式动词较丰富,英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多使用方式移动动词,而较少使用路径移动动词。汉语则两者都可。没有表现出倾向于哪一种。所有这些差异都给汉英转换带来麻烦,汉英双语在此类事件的转换中,通过对事件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必能提高此类事件双语转换的准确性。
[1]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C]//T.Shope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57-149.
[2]Talmy,Leonard.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R].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CA: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91:480-519.
[3]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Vol.1 & Vol.2.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0.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C]//潘文国,杨自俭.共性、个性、视角:英汉对比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7-123.
[5]韩大伟.“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5-159.
[6]李雪.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8(6):109-112.
[7]娄宝翠.路径和体在运动事件中的词汇化模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4(4):119-121.
[8]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1):12-16.
[9]罗杏焕.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8(3):29-33.
[10]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219-222.
[11]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与应用[J].外国语,2006(2):33-40.
[12]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8-12.
[13]严辰松.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3-45.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