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创新
2012-04-18伊继东
伊继东
(云南师范大学办公室,云南昆明 650092)
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内地与边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落差显著。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突出地表现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向城镇学校集中,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难以流向边远农村学校,毕业生到边疆贫困地区工作的意愿与地区对高素质师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社会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匮乏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省属师范大学是区域内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如何为缓解这一现实困境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云南师范大学从2008年开始试行了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该项目以促进云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经费政策导向为切入点,以毕业生就业教育为着力点,以服务艰苦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为落脚点,四年的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做法
在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结合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要求,针对云南“四位一体”的省情和师范生培养和就业机制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一条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新路。其实践做法主要包括:
(一)制定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施方案
学校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探索,在全国省属师范大学尚属首创,与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相比较,在实施空间上,由面向全国基础教育从教转为面向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县乡基础教育从教;在实施时间上,由新生入学即资助转为定向就业后的经费支持;在实施对象上,由面向全体师范生转为面向艰苦地区从教者;在实施经费上,除减免学费住宿费外,增加了5000元的安家生活补助费。实施方案从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将免费教育与定向就业有机联系,有效缩短了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周期,充分契合了当前师范生就业的形势和边疆贫困乡镇基础教育学校的用人实际需求。有效避免了违背就业意愿、协议失效、项目经费流失、学校用人指标浪费等现实问题,使得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实现了100%的实质性就业。
(二)完善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就业机制
在我国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度变革过程中,为保证项目中的毕业生能够自愿、顺利、安心就业,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针对艰苦地区学校难以吸引到省属师范大学毕业生从教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在就业机制上,由传统的毕业生双向就业转为高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三方协议就业;在安置机制上,由个人意愿、逢进必考入职转为政策导向经费资助与学校聘任考核录用相结合,确保每名从教者能够有编有岗。“两个转变”既满足了个人的意愿,又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更体现了国家政策支持。形成和完善了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就业安置机制。
(三)明确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义务责任
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师范生与云南师范大学、地州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三方协议中,明确毕业生须承担在县乡镇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至少8年的服务义务,明确违约责任,若离开教育岗位,按不足服务年限比例返还所享受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费。通过协议的约束,使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措施落在实处。同时,协议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扶持师范生就业后的发展也制定了相应条款,使得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师范生能够安心从教,乐于奉献。
(四)提升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导师制度;创建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师范生实践基地,在就业前安排两个月的专项教学实践;采取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说课评课、影子管理等方式,促进学生思想修养、专业水平与教研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组织实施毕业生职后发展培养计划,积极为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毕业生的进步成长创造条件。
二、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施推进,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了艰苦地区师资匮乏问题的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缓解了基础教育师资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拓宽了省属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领域。
(一)有效促进了师范生到艰苦地区就业
从2007年项目实施至今,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实施县域从7个增加至36个,乡镇由23个增加至88个。项目内师范生数量从25名增加至166名,实施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师范生专业从16个增加至25个。师范生的就业范围已覆盖云南省边疆县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近百所中小学校,改变了以往省属师范大学毕业生极少赴边疆贫困地区就业的状况。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改革实践构建了鼓励支持优秀毕业生到边疆贫困地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就业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云南省艰苦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及优质师资分布不均的局面逐步有所缓解。
(二)凸显了需求与激励结合的互动机制
在当前部分免费师范生不愿意回生源地就业的情况下[1],我校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执行是针对有需求而又难以吸引到师资从教的地区,按照“公布地区学校岗位——学生志愿申请——学院初审推荐——用人单位考核——学校公示——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毕业生派遣”的定向就业程序严格组织实施,在现行就业政策和环境下,学校通过氛围营造、宣传导向及经费支持,激励了广大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志向和热情。正确处理了免费教育与责任义务的关系,使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实现了三个目的。一是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免费教育,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二是吸引优秀学生选择师范教育,提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关注;三是为解决当前广大农村艰苦地区师资匮乏的问题开辟了新路径。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实践操作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社会需求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互动机制。
(三)拓展了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效应
学校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是对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本质内涵的深化理解,又是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并在全国地方师范大学中率先组织实施。方案切合云南省基础教育的实际,项目的各项举措在所涉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师范生中均得以落到实处,对同类省区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经验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组织的教师教育发展相关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加以宣传报道。省属地方师范大学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进行立项建设。
三、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多重价值
省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探索,既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效能的拓展,也是因地制宜的一项实践创新,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多重价值。
(一)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教育发展的支撑,而在教育发展中,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中华民族素质之所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系,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正如大教育家荀况所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要发展,教师教育必须先行。在省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可使处于较低经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了受教育机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匮乏的情况,促进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经费政策导向鼓励支持师范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实困境
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优化基础教育师资的空间配置,这是省属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是要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保障。然而,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办学经费相对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使其师资人才的教育培养,一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目前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状况下,大多数省属师范大学毕业生难以自愿到艰苦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在现实条件下,推行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省属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空间领域,改变长期以来部分县乡镇中学没有省属师范大学毕业生任教的状况,进而有效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实困境。
(三)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师资水平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平等。其重要内涵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排除先天不足因素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降低不平等的环境条件对学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师资的均衡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教育部提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其重要目的就是在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同时,使教师教育相较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逐步改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状况[2]。地方高师院校是师资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生力军,在国家当前教育经费不能够完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情况下,针对经济社会建设相对落后地区 (诸如边疆县、国家级贫困县等),通过在省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差异、城乡环境差异、校际条件差异带来的师资补充困境,逐步缓解基础教育师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凸显了对象的针对性、政策的导向性、操作的简易性、成果的有效性,对于鼓励师范毕业生到艰苦地区从教,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构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就业机制,促进艰苦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冯婉桢,吴建涛.在个人意愿与公共意志之间:免费师范生毕业意愿调查研究 [J]教师教育研究,2011,(3):57.
[2]伊继东.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 [J].新华文摘,2007,(18):112.
猜你喜欢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