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①

2012-04-18刘宏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情感

张 纯,刘宏伟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是人们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对客观现实和主观行为产生的一种偏好的情绪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2](P1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改进情感教育的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手段,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情感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社会竞争的压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

长久以来,学生身心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改变,其结果是教育过于强调科学理性的使用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为情感教育的缺失。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情感的投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多的还是知识的获取和认知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较为熟知,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逆反排斥心理,加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缺乏激情,缺乏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枯燥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内容,即工具理性有余,情感精神淡漠,忽视了情感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引导价值。这种有失偏颇的认识和做法,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中生硬的讲授“概念”和“理论”。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实现从概念到信念的转变,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之情。

近几年来,部分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渗透了情感教育活动,但由于研究尚待深入,实践有待探索。但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只有做到情与理的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运用情感教育

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情感教育的本质在于理与情的辩证统一,将情感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重视理性和情感的共同作用,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结合。需要强调的是,重视情感教育并不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放弃理性。马克思曾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所谓“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人们通过沟通、通过交流产生情感,一旦生成,不仅可以促进,而且还可以夯实与情感有关联的态度及理性认识。如果没有客观的理性,情感往往就会演变成主观的冲动和狂热。把情感教育变成冲动和狂热式教育,这样不仅不能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会导致学生对社会价值、人生观、世界观的困惑甚至颠覆,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是情感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情感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情感因素对人的感性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人对客观事物、思想观点的认识程度往往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制约。如果主体对某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观点有好感、有激情,那么主体就会主动的去认识这些事物,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这些认识内化到主体的思想中指导实践。反之,则不会取得这样的良好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生硬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观情感体验,忽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很强的负面影响。随着近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双方处于一种平等、共生的交流对话关系中,因此,二者的情感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和感染。[2](P1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之后,受教育者就不是单纯的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有了认识,而是从情感上接受这些认识。只有受教育者情感接受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的内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外化为其自身行为与实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1.创设情景教学,以景生情。创设与情感教育相匹配的情景教学是实施情感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情感教育的教学情景应该包含融洽的课堂教学情景和生动的教学内容两部分。融洽的课堂教学情景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友好、平等、信任、尊重等关系的基础之上。教育者为此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教育过程要饱含充沛的情感,同时要注意体现民主的作风,关照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下,受教育者容易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促使他们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学习热情;教育者同样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实现用自身的形象气质感染和教育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情景的创设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育者可以选取发生在受教育者生身边真实的道德案例、感人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情景、通过多种生活角色的体验,让受教育者触景生情、换位移情。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实现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课堂情景。

2.实施实践教学,以行践情。任何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都必须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和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因为日常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理想信念问题、道德情感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来选取社会实践主题。实践的形式可设定为志愿者服务、报告讲座、参观考察、纪念活动及角色体验等演出活动。教育者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唤起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激励与协调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践行优良的情感。

3.开展课外日常教育,以情育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要想达到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仅有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日常教育十分必要。课外日常教育中的情感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教育者而言,课外日常教育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极大的信任感,对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课外教育实质上是以教育者的情感培育和感染受教育者的情感。它要求教育者必须要以热情饱满的情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学生的积极情感,疏导学生的消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课外日常教育中的情感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育者可以利用手机、微博、QQ、电子邮件、人人网等学生喜爱的通讯方式和网络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搭建起网络资源信息平台,弥补教育者在课堂和学生接触少的不足。在网络营造的虚拟环境里,各种角色彼此情感交流、共享和互动,这种通过情感互动的方式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活力。

[1]杜环欢,甘杰.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J].理论探索,2004,(5):52.

[2]徐志远,龙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机制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4):12-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情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