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思肖挥墨写兰追《离骚》*

2012-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离骚屈原

杨 昇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人文·茶文化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一、郑思肖其人

提到宋末元初的文坛,必然要提到郑思肖,因其以特有的不屈气节入元不仕,成为后世许多遗民心中的不朽楷模。郑思肖(1239-1316),出生于福建连江,后迁至苏州。他亲历了宋元易代的巨大变故,成为痛失国土的大宋遗民。元代人王逢的《梧溪集》(卷一)《题宋太学上舍墨兰有序》,记录其生平行状较为翔实。《梧溪集·题宋太学郑上舍墨兰》云:

公讳思肖,字所南,与南何居?义不忘赵,北面他姓也。世家三山,曾大父咸仕宋。父起,淳祐道学君子。公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辞科。会元兵南叩阙,上《宋太皇幼主疏》,不报。国初诸父犹能记诵之,语切直,犯时禁,俗以是争目公。公遂变今名,隐吴下。所居萧然,坐必南向。遇岁时伏腊,辄野哭,南向拜而返,人莫测识焉。有田三十亩,邑宰素闻其精墨兰,不妄与人,因绐以赋役取之。公怒曰:“头可得,兰不可得。”宰奇而释之。又嗜诗,《题兰》云:“玉佩清风挽不回,暮云长合楚王台。青春好在幽花里,招得香从笔研来。”《过齐子芳书塾》云:“天垂古色照柴门,昔日传家事具存。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别受一人恩。”《寒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其文、操行率类此,晚年益究天人性命之学,竟以寿终。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义不忘赵”。赵宋江山虽易主,但郑思肖忠君之心不改。郑思肖在元兵南下攻占大宋江山之时,亲历国土的沦丧,常感念恸哭于野,时人不能晓喻之。郑思肖善墨兰,但不轻易赠人。邑宰欲以赋换其墨兰,郑思肖愤然拒绝,义不可夺。郑思肖其人、其文多语直词切,苛守三纲五常之道。如其《心史·自序》云:“文者,三纲五常之所寄也,舍是匪人也。”[1](P3)又如其诗《此心》云:“此心期不变,曾洒血为盟。举世无人识,终年独自行。”[1](P27)郑思肖用其身心谱写了大宋遗民忠君之恋歌,且其志行合一,成为宋末元初遗民诗人的楷模。

郑思肖的思想受其家学影响颇多,正如其言“终身所法,惟学我父而已”。郑思肖之父郑震,虽为一介书生,但耿介直言,不畏强权。据郑思肖《先君菊山翁家传》云:

公讳思肖,字所南,与南何居?义不忘赵,北面他姓也。世家三山,曾大父咸仕宋。父起,淳祐道学君子先君字叔起,号菊山,名与字之下字同……淳祐丁未,前丞相郑清之以侍读入朝,泊于涌金门外,朝廷忽除之再相,先人闻除命下,痛哭流涕,谓:“我自上流归,闻端平出师复两京之败,皆郑相误国罪。”即登其门,历历数之,厉声大骂曰:“端平败相,何堪再坏天下耶!”竟为郑相执下天府,母、妹、思肖俱遭执去。当时士气颇盛,京尹赵与筹越一宿俱纵之。郑相乃命天府,坚求瑕疵,欲以他罪加焉。如是二年,莫能得毫发,郑相去国,事乃寝,邻人始言其布置欲陷人以罪之事。先人为社稷生灵忧,蹈此危机,有司求之二年,不得其过,可以见平日大节矣。[1](P142)

郑思肖之父郑震,直言抗权贵,不惧危难,其志行高蹈。又据清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十五)《郑叔起先生震》记载云:

郑震后改名起,字叔起,号菊山,连江人,道学君子。早年场屋不遇,客京师三十馀年,晚为安定和靖二书院山长,又开讲于平江无锡。伏阙论史嵩之。淳祐丁未,郑清之再相,震登其门骂曰:“端平败相,何堪再坏天下。”被执,与子女俱下狱,京尹赵与筹纵之。郑罢相,乃免。与林献斋、周伯弱为行辈,诗有《倦游》藁,仇山村选四十首为《清隽》。子所南作家传云:“得诗十五篇,此盖流落交游间者。所南未之见也。”(《宋诗抄》、《三山志忠义》)[2](卷三十五)

郑震饱读诗书,一介儒生,义与天高。郑思肖步其父后尘,为人耿直,不畏犯险、直谏上书。如《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载云:

郑所南,字忆翁,一名思肖。以太学生应博学宏词。会元兵南下,所南犹叩阙上书。元之人争物色之,遂变名曰思肖。侨寓吴下,时时望临安旧都,野哭若狂,终身誓不见朝士。有铁函经藏苏州承天寺古井中,以久旱浚井得一函,锢之再重,中有书一卷名曰《心史》。其藏书之日为德祐元年,明崇祯庚辰始出,人异之。(《福州通志》、《苏州府志》)[2](卷三十五)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改名所南,以寄寓忠于赵宋之意。其言、其行均奉行其忠君之理想,“时时望临安旧都,野哭若狂,终身誓不见朝士。”[2](卷三十五)正如元代人郑元祐《遂昌杂錄》所记云:

闽人郑所南先生讳思肖,宋有国时,其上世仕于吴,宋亡,遂客吴下。闻其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日,必大恸祠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焉。先生自宋亡,誓不与北人交接,于友朋坐间,见语音异者,辄引起。人知其孤僻,故亦不以为异。其上世本业儒者也,而先生于佛、老两教,则皆喜其说有祭鬼法。平日喜画兰,疏花间叶,不求甚工。其所自赋诗以题兰,皆险异诡特,盖所以输写愤懑云。吴人好事者,为板刊其所谓《锦钱集》者行于世。若先生在周为顽民,在殷为义士,盖不易窥其涯涘云。[3](不分卷)

宋亡后,郑思肖誓不与北方人结交。由于其性格孤僻,常常恸哭于野或寺庙中,行为异于常人。郑思肖世家儒业,身受其父郑震爱国忠君思想的浸染。虽然不食朝廷的俸禄,但仍心系南宋之安危,忠君爱国。

二、郑思肖墨兰

郑思肖的诗文主要有《心史》、《一百二十图诗集》、《锦钱馀笑》、《郑所南先生文集》等。其中《心史》中的诗歌分为三部分:《咸淳集》、《大义集》、《中兴集》等;文章分为三部分:《久久书》、《杂文》、《大义略叙》等。《一百二十图诗集》是郑思肖入元二十年后所作。作者从上古圣贤名士的传说,春秋战国诸子行事,直写到汉、晋、唐、宋的人物故事、文人逸事等,描绘了一幅历史人物长卷。作品表面是咏怀古人,其深则是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之情。例如,他吟咏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屈原、苏武等人的诗篇时,追慕不已,饱含一腔深情。郑思肖更是丹青圣手,其墨兰在绘画历史上独树一帜。

(一)屈原行吟,所南墨兰

兰花有香祖、香草、国香、王者之香等美誉,一直是文人墨客们喜爱吟诵的对象。屈原以兰的孤高清逸自比,兰亦成为雅洁的代名词。兰花以其特有的馨香与气质,成为中国花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至北宋苏轼的《兰竹苍涯图》,此后著名的有清代《芥子园画谱》(第二集),此画谱专门讲述兰花的绘画技法。

宋末元初赵孟坚、郑思肖(号所南)尤喜画兰,并开启画兰的新时尚。赵孟坚首创墨兰(用墨写兰),笔调清爽而秀丽,给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郑思肖以画兰不着土,即“露根兰”为特色,寄寓无土亡国之痛,以表达其民族的自尊心。在后世众多的作品中,郑思肖的《墨兰图》别具神韵,深值玩味。

宋灭亡后,郑思肖1306年挥就的《墨兰图》,所画墨兰不着泥土,以寄寓对南宋丢失国土、臣民无处安身的悲愤。此《墨兰图》纵25.4厘米,横94.5厘米,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这幅画为纸质水墨画,画中一丛兰花,叶子左右散开,或舒卷,或俊拔,疏而不乱,洒脱自然。正中一枝兰花正含香怒放,端丽秀美,满卷清香浮动。画右首作者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落款为“所南翁”。左下角印文曰:“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侧落年款(以甲子纪年):“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在该图的题款中,郑思肖有意不落元大德年号,而用“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并钤以“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之章。可见其恋宋厌元的情绪,在经过30年后丝毫不减往昔。整幅画诗、书、画、印四者合一,既赞美兰香,又借兰抒怀,内容与形式谐调一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除此之外,郑思肖还有两幅《墨兰图》存世。其一为佛利尔藏本,题诗与上幅画相同,只是画面上将一丛兰分解成两株。另一幅为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收藏,图中绘兰孤傲地伸叶吐蕊。作者自题云:“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另有三幅见于著录,但今均不传于世。一幅墨兰见载于《辍耕錄》卷二十:“郑所南先生思肖,福州连江人……尝自写一卷,长丈馀,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题云:“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4](卷二十)另一幅墨兰中则有其题诗云:“钟得至清气,精神欲照人。抱香怀古意,恋国忆前身。空色微开晓,晴光淡弄春。凄凉如怨望,今日有遗民。”[1](P27)又一幅题诗云:“玉珮凌风挽不回,暮云长合楚王台。青春好在幽花里,招得香从笔砚来。”[1](P290)郑思肖以蘸满忠义与仇恨的画笔,使他的墨兰别具特色,卓尔不群,千百年来无人超越。郑思肖这种直抒胸臆的墨兰画法,在表现画家的个性方面达到了极致,后人难以超越其笔墨中饱含忠与恨的情感境界。

(二)屈原爱国,所南忠君

郑思肖此种墨兰的气节,在其早期的诗文中亦有体现,如《中兴集》序云:

夫诗也者,心之动也。其动维何?因所悦、所感、所忧、所苦触之尔。一动之天,多事之源也。苟知动而无动,则不为动之所动矣。今八荒翻沸,山枯海竭,身於是时,能无动乎?夫人之生,性於天之清明,形於地之重厚,我主乎其中,天地万物莫不俯首为宾,是我之所得者甚大也;奚自小之,乃不君其君,外走逆乱之区,盲其主,反臣於贼求活焉?恶俗滔滔,为江为河,不可禁止,伤如之何!我虽无知,实不敢与贼走而俱化。故哀痛激烈,剖露肝胆,洒血誓日,期毋渝此盟。五六年来,梦中大哭,号叫大宋,盖不知其几。此心之不得已于动也!夫非歌诗,无以雪其愤,所以皆厄挫悲恋之辞。我之所谓诗者,非空寄於言也,实终身不易之天也,岂徒诗而已哉!泽畔孤吟,块然其形,心乎一脉之生,眇然千冰万雪之下,微微绵绵,不绝若缕,穷阴戮力杀之,终不可得而杀。此一脉之生,将大而为天地万物生生无穷之生也欤?以天道人事验之,中兴迫矣!故曰中兴集。

郑思肖以满腔的悲愤书写诗画,堪称宋末元初的屈原,他更是以诗怀念屈原,寄托自己的哀思。在其《一百二十图诗集》中,专门咏叹屈原的两首诗是《屈原餐菊图》和《屈原九歌图》。其中《屈原餐菊图》曰:“谁念三闾久陆沉?饱霜犹自傲秋深。年年吞吐说不得,一见黄花一苦心。”[1](P28)屈原早已身沉汨罗,唯有菊花仍独自傲立于深秋的风霜中。遭遇国破失家的巨变,每当看见菊花,便悲切难挡,又不能向人道出,只能哽咽在喉。“屈原餐菊”来源于屈原在《离骚》中的吟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5](P12)菊花仍年年寂寞地开花,但是餐菊的屈原早已沉江。谁还在眷念着故国,悲戚着国土的沦丧。郑思肖憾叹屈原的忠心,思慕屈原的气节,更终其一生追随屈原的高洁之行。郑思肖《屈原九歌图》云:“楚人念念爱清湘,苦忆《九歌》频断肠。只道此中皆楚国,还于何处拜东皇!”感念屈原,想到自身,同是失国人,何处是我君。郑思肖与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相类,故而有更深、更浓的感触。国土依旧,君主已非,何处祭奠故君。

三、结 语

郑思肖将自己刚毅的个性与不屈的民族气节融入兰的花影叶丛中,以寄寓其高洁的品操和对故国的情思。他的此种墨兰精神和忠君爱国的气节,深受后人推崇。尤其是在易代之际,如王冕、倪瓒等人对郑思肖追捧不已。如倪瓒在元亡后,孤舟往来湖间,泽畔行吟,以诗追忆郑思肖。其诗《题郑所南兰》云:“秋凤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思肖的墨兰是绘画界的《离骚》,郑思肖是宋末元初的屈原。正如元代郑元祐云:“南冠江上哭湘累,泪著幽兰雨里枝。不独苌弘血化碧,孤芳愁绝有谁知?”[1](P351)郑思肖与屈原心事相通,同是刚直忠正的人物,如周朝的苌弘一样忠义。又如清代胡熙云:“郑公高蹈出风尘,心蕴灵均九畹春。每向毫端适幽兴,自然花叶逼其真。”[1](P352)郑思肖心系南宋,深恨元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P290)(《寒菊》)傲骨凛凛,正如其所绘的墨兰。

参考文献:

[1] [元]郑思肖.郑思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元]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3] [元]郑元祐.遂昌杂錄[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4] [元]陶宗仪.辍耕錄[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5]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离骚屈原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读屈原〈天问〉之一》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诗·天问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