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受欺负诱因分析*

2012-05-1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同伴状况

王 星 飞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连云港财经分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3)

在任何学校中,多少存在一些学生受欺负或欺负人的现象(如羞辱、嘲笑、威胁、排斥),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连云港市高职院校50%的男生和80%的女生曾经是欺负行为的目标;94.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里的欺负现象比社会上要好得多。这表明:在学校里很少有学生遭到反复的或严重的“迫害”。尽管如此,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忽视对职业院校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的预测和防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最早对在校学生间相互欺负现象进行研究的是瑞典心理学家Olweus的系统研究计划(1970)。此后,西方国家在“同学相互欺负”的研究领域做了长期的探索,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也着手进行“学校里的同学相互欺负行为”的研究,他们主要用同伴提名法预测同伴接受性和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这种方法把学校的人群分为四类,即受欢迎的、一般的、被忽视的和遭排斥的。从研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其研究思想和方法与欧洲各国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文献检索不难发现:我国对校内发生的“欺负行为”一向很重视,但对其研究只停留在原因猜想层面,没有真正以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欺负行为”。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内欺负行为”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涉足职业技术院校“校内欺负行为”的研究领域。事实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他们之间的欺负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文献的综合检索来看,虽然心理学家对“同学相互欺负”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且卓有成效,但从研究对象来看,8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欺负行为的发动者身上,而极少从受欺者自身素质来研究欺负行为产生。”[1] (P132)这种研究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术界已有明确的证据。学者们认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会导致未来的环境适应不良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多数学者认为,对校内欺负行为进行干预才是有效解除青少年适应不良问题的根本。[2] (P32-34)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认为,非攻击性的、服从的、退缩的青少年很少遇到适应不良的困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类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非常严重。这种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其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而非学校生活。通过实证研究澄清其中的问题有利于受欺负者的适应问题的解决。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从“校内同学相互欺负行为”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即受欺者)的言行中,寻找那些诱发因素,同时兼顾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影视文化对我国“校内欺负行为”有直接影响,例如,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学长对待学弟学妹的态度,直接刺激了我国在校学生,并使之产生欺负低年级学生行为。换句话说,除了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对学生 “校内欺负行为”有激发作用之外,学生自身特点所构成的系统结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这种以学生自身特点构成的系统结构关系实质上就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学校网络,亦即教师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校内同学之间欺负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与教师的领导与教育方式、实施的奖惩策略、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班级的大小有关的。[3](P117)本研究的目标:一是对高职生的自身特征与学校网络中教师风格、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作探索分析;二是尝试弄清高职生受欺负状况的预测变量和校内欺负行为产生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连云港市3所5年制高职学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1 50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28份,回收率达88.53%。样本特点如下:平均年龄17.70±1.42岁, 其中男生占35.3%, 女生占64.7%;一年级占25.8%,二年级占26.7%,三年级占27.2%,四年级占20.3%,五年级学生由于实习或提前就业,没有纳入本次研究的被试范围。

(二)研究工具

从欺负行为的受害方入手,通过被试自评因为哪些特点容易受到欺负,来综合评定高职生个体受欺负的基本状况;以被试的领导才能、欺负行为、羞怯度、是否是坏孩子及同伴关系等作为受欺负的因素,并根据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教师关怀、教师苛刻、教师无奈、同学友爱、班级秩序五个维度)来编制问卷并施测。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分为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一般自我、身体素质及教师喜爱度五个维度,然后由学生进行五级自我评价。经检验,被试自我评价数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系数)为0.824。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受欺负状况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我们通过T—TEST来考察高职生受欺负状况的性别差异(参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男生明显比女生更多地受到同学的欺负,以男生为欺负对象的欺负事件较多。

表1 高职生受欺负状况的性别差异

从表1得知:高职学校男女生受欺负的状况相差甚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女生同性相欺负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本研究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先把男女生分开,然后再分别进行统计。高职男生受欺负的状况随着年级的增长有变化发展的趋势。本研究采用ONEWAY来检验这一趋势,并用Scheffe作了组间的比较。结果发现:男生在受欺负状况的线性发展趋势中无明显变化,也无组间差异(F=0.19,p=0.645)。这表明:高职一、二、三、四年级男生受欺负的状况无明显差异。

对高职女生的检验表明:高职女生受欺负的状况存在明显的线性发展趋势(F=13.52,p=0.000),其发展趋势是随着年级的上升受欺负状况明显减少。高职一年级女生受欺负最为严重,其次是高职二、三年级,高职四年级女生受欺负的状况少得多,但也不是不存在,只是欺负行为随着她们的成熟减少了。这是因为高职四年级女生在这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已经懂得友情的伟大,快毕业了(实习或是提前就业),尽量避免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二)高职生受欺负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学校文化是在校学生行为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价值评价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必须考察学校文化和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此外,还应考虑在校人数的多寡(人口学因素)。本次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高职生受欺负的状况与学校文化的诸多因素有显著关系,与自我评价的诸多因素也有显著关系。不仅如此,同伴评价对欺负行为的产生也存在相关性,男生在异性积极评价欺负行为时,欺负行为明显增多;反之,则会减少。男生是否受欺负与其是否欺负他人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r=.089,p=.001)。这意味着本研究的男生被试既受到别人的欺负,同时也可能在欺负人,而这种趋势在女生则不太显著。这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Nicki R.Crick,Juan F.Casas,and David A.Nelson的研究《一个对同伴虐待更全面的理解:关系欺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大体相似(参见表2)。[4](P196-214)

表2 高职生受欺负状况的相关因素

表2的数据表明:高职女生受欺负的状况与教师教育方式无关,与同伴对其领导能力强弱的评价也无关,但与学校氛围(同学友爱、学校秩序)、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年龄和年级有关。和男生一样,高职女生是否受欺负与其是否欺负人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r=.313,p=.001)。

高职生是否受到同学的欺负是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不开的。本研究的因变量为高职生在校受欺负的状况,并假设各种与其有显著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考察。

男生的羞怯度、是否为坏学生、教师喜爱度、个体同伴关系、欺负行为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参见表3)。根据回归分析得知:高职男生害羞是决定其是否受欺负的第一个重要变量。也就是说,高职男生的害羞程度与受欺负呈正相关,其解释率高达20.3%。决定高职男生受欺负的第二个变量是“坏学生”。假若他的同学们都认为他是坏学生,就有可能欺负他。教师的喜欢度也是一个重要变量。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友好与敌对)会影响广大学生对待这位学生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某位学生的生态度不好,那么这位学生就会受到别的学生的欺负。同伴关系和谐与否也会影响学生是否受欺负。一般来说,关系融洽,受欺负可能性就少;反之,则多。高职男生经常欺负别人,总是给人恃强凌弱的印象,大家对其行为敢怒不敢言,其欺负人的行为很少会遭到反击,不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这一变量可以对高职男生是否会受到欺负进行预测,其累计解释率为27.3%。

表3 高职男生受欺负状况的变量因素

本研究发现:高职生受欺负状况在性别上有差异(参见表4)。影响高职女生受欺负状况的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次序是:羞怯度、欺负行为、教师喜爱度、同伴关系、是不是坏学生、个体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等。从中不难看出:高职女生害羞是其受欺负的重要因素,越是害羞越容易受到欺负(解释率高达17.3%)。在这一点上,与高职男生相似。与男生不同的是:女生若欺负他人,则很可能遭到回击,最终自己反到成了受欺负的对象;教师如果不喜欢某个女生,该女生受到欺负的可能性不大;某女生与同学的关系融洽,则受欺负的概率少得多;一旦某个女生被同学们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她则可能受到欺负;社交能力不强也会导致女生受欺负,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女生,常会被其他女生骂。这些变量可以对高职女生是否会受到欺负进行预测,其累计解释率为29.3%。

表4 高职女生受欺负状况的变量因素

三、结 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得知:男女高职生受欺负的状况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相对来说,男生受到同学欺负的情况更为严重。虽然男生受欺负的状况在整个高职阶段没有任何变化,但其受欺负的程度一直比较严重。通过回归分析得知:羞怯、“坏学生”、老师不喜欢、同学关系不融洽等变量能预测男生易受欺负,尤其是羞怯,其解释率高达20.3%。

影响高职女生受欺负状况的变量大致与男生相同,所不同的是,变量对受欺负程度的影响效果不同。无论男女,羞怯都是最主要的影响变量,其解释率高达17.30%。女生受欺负状况随年级增长明显减少。对受欺负者来说,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世面的扩大,已经不再害羞;而对于欺负者来说,女生比男生成熟快,自我调控水平相对高得多,因而对反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女生“欺负行为”容易遭到欺负对象的反击,继而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正因为如此,女生相互欺负的形式多以言语或间接方式出现。所以,对女生的受欺负状况可以进行预测,其解释率达25.20%。

高职院校里的同学相互欺负的行为力量不均衡,处于强势的一方欺负弱势的一方,其目的(75.30%)是获得物质的满足(要求弱势一方提供财物来换取暂时的安宁)。有趣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力量的不均衡并不是以个体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的,而是以受欺负者的个性特征(如羞怯)和欺负者的“坏学生”行为表现(违反校纪、破坏公物、顶撞师长、偷东西、抽烟、旷课以及同学关系不和谐)为基础。

从研究结果可知: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学生是否会受到欺负上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试图改变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时,应该特别关注个性较为羞怯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组织“勇敢者”游戏让害羞的学生参与,并特意将其置身于游戏的中心,而对于他们的一丁点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不能过于生硬,不要轻易应用价值评价,尤其不能给学生“贴标签”;同时也不能公开表达对学生的喜欢与厌恶,因为有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某一句评语而成为受欺负的对象。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相比具有较好的同伴关系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所以,作为教师,应对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们在社交上的各类障碍,让他们重塑交往自信。上述这些教育建议对消除学生间的欺负行为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Juvonen J.Grham S.Peer harassment in school:the plight of vulnerable and victimized[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1.

[2] 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3).

[3] [美]Baumeister R.F,Leary.M.R.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24).

[4] [美]Crick,N.R.Nelson.Relational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I hurt you through the grapevine[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1.

猜你喜欢

高职生同伴状况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