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中后期南浔镇传统工商业经济发展探微*

2012-05-1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南浔市镇民国

邵 莹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2)

在江南市镇史的研究领域中,有学者曾颇有见地地指出:“明清以来,江南农村----乃至依存于其上面的市镇----发展起多种经济,是普遍现象。学者在套用专业市镇学术范式分析某一特定市镇的专业类型时,由于所关注侧重面的不同,难免会顾此失彼,产生差异,强调了其中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个其实也是十分重要的侧面。”[1]就南浔镇而言,其作为湖丝加工与销售的专业型市镇,在江南市镇群中一直占据着突出地位。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南浔镇首先是作为周边农村的经济中心而存在的,其经济结构也并非单一的“湖丝”产业所能涵盖,而是包含着多种经济成分。美国汉学家施坚雅则进一步阐述道:“经济职能的更细的分工,或者说贸易参与者中有越来越多的部分具有专门的经济职能是传统市场向近代市镇转化的特征。”[2](P95)进入清代中期以后,南浔镇的商品经济发展繁盛,经济结构的“发育”趋于完善,经济职能趋于专门化,这表明南浔镇的传统市场已经开始向近代转型了。

一、南浔镇丝业的专门化

(一)丝市的专门化

南浔镇是湖州府的生丝集散中心。徐有珂曾言:“湖壖缫丝毕,必集浔市。”*民国《南浔志》卷四十六《集文一》,《朱稼轩海角图序》。清康熙雍正年间郑元庆《湖录》云:“小满之日必有新丝出,谚云小满见新丝。”*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一《农桑二》。每年四月小满,缫丝车动,家家户户缫成丝,远近商客纷纷来到南浔镇上进行生丝贸易。据镇志记载:“小满后,新丝市最盛,列肆喧阗,衢路拥塞。”当时直属北京的苏杭两织造也专门来浔收丝,“每当新丝告成,商贾辐辏,而苏杭两织造皆至此收焉。”沈树本《城南槕歌》曾云:“白丝缫就色鲜妍,卖与南浔贾客船。载去姑苏染朱碧,阿谁织作嫁衣穿。”*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二《物产》。董蠡舟《卖丝》描绘了南浔丝市的盛况,其序言提及了当时最重要的生丝交易市场之所在:“镇南栅有地名丝行埭,列肆购丝谓之丝行,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焉,谓之新丝行。” 丝行埭,即南市河东岸,南至东交界坝桥,北至泰安桥。清中叶最盛时南浔的丝行埭有50多家丝行。该诗云:“闾阎填咽驵侩忙,一牓大书丝经行。就中分列京广庄,毕集南粤金陵商。商多穷揣丝当贵,极向丝行埭上卖。一车值不盈三千,牙郎吹毛恣狡猾。相逢难舍足谷翁,亦为贸丝来市中。向予摇手丝莫莫,留待明年高价鬻。”*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一《农桑二》。太平天国战争后,丝行埭的小丝行大都移往西木行。当时有山歌吟唱:“四月蔷薇叶正青,西木巷口像阊门,买丝乡人无其数,终朝吃得醉醺醺。”*周子美《南浔镇志稿》卷四《杂录》。通津桥边也有许多载丝船停泊待贩。曹仁虎《浔溪竹枝词》言:“红蚕上簇四眠过,金茧成来欲化蝶。听到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民国《南浔志》卷七《桥梁》。

镇上牙侩根据不同品种与各地客商的要求,分门别类地开设了各种丝行(庄)。董恂《卖丝》云:“初过小满梅正黄,市头丝肆咸开张。临衢高揭纸一幅,大书京广丝经行。区区浔地虽偏小,客船大贾来行商。乡人卖丝别粗细,广庄不合还京庄。”*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一《农桑二》。这些丝行(庄)有各种名称:招待广东商人及载往上海与夷商交易者,曰广行,亦曰客行;专门收购乡丝以供直属北京的苏杭两织造者,谓之京庄;专卖乡丝者,曰乡丝行;卖经造经者,曰经行;另有小行,卖之以饷大行,曰划庄;更有招乡丝代为之售,稍抽征利,曰小领头,俗呼白来主人。就交易量而言,镇志上有一段记载:“每年杭州委员来镇采办,北帛丝官发价银计,西北二栅广篷二百零五斤,乡篷九十五斤,经篷一百二十斤,东南二栅广篷一百斤,乡篷一百四十斤,经篷一百四十斤,共八百斤。”*咸丰《南浔镇志》卷二十四《物产》。可见,当时镇上的生丝交易,光杭州一地,采办之量就已经相当可观了。

(二)原料市场----叶市与茧市的专门化

此外,就缫丝而言,南浔四乡蚕农大都在家庭中完成,但也有将茧送到镇上加工者。到晚清时期,镇上已有专业的缫丝作坊,称车户,平均每户有缫车四部。[3](P245)据温鼎《见闻偶录》记载,太平天国战争之后,镇上“有缫丝厂,收茧作丝”。*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农桑一》。这种丝厂可能仅是集合一些旧有缫丝车,雇用工人的缫丝工场,尚未利用蒸汽和机械动力。总的来说,镇上缫丝业并不发达。19世纪50年代,有一个英国商人到湖州南浔考察辑里丝的生产情况,他以一个西方商人的目光,十分敏锐地指出了南浔传统农村经济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的特征:“(湖丝)不论其生丝的总产量有多大,它并不是由大农庄或大丝厂,而是由千百户小农户生产出来的。每个生产者仅占有和耕种小量土地,像一个蜂窝的蜜蜂一样,各自贡献一小部分产量,积少成多……当一批一批的小量生丝像这样直接从生产者那里收购以后,当地的检验生丝的人和丝商的工作就是把生丝分类,并把质量相同的包装起来,供给国内消费和出口。”*朱从亮:《南浔镇志》(第二册),第146页,引自《英商到南浔考察丝业报告》。欧洲中世纪城镇既作为商业也作为手工业聚集之所,与欧洲不同,从南浔运出去的生丝产品,主要不是市镇本身的产物,而是由其周围无数农家所生产、汇集而成的。这种传统经济模式一直保持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二、南浔镇其他行业的专门化

(一)在专业市场方面,除了丝市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米市、棉布市、木头市

1.米市 明万历年间,南浔四乡农民运米至镇上出售,从而形成了米市。《湧幢小品》载:“冬间,乡民出粜新米,谓之米市,喧阗亚于丝市。”*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二《物产》,《湧幢小品》。但浔地因广种桑树,稻谷不足,需从外地输入米粮。早在宋代,南浔已从外地输入粮食,如嘉应庙祭祀崔李二承事,就缘于“二承事以湖南米商至,尽散其粟以赈贫。”*道光《南浔镇志》卷五《典礼志》。到晚清时,“南浔本地所产之米,纳粮外,不足供本地之食,必赖客米接济。”*咸丰《南浔镇志》卷二十四《物产》。每年米粮沿着运河先运到南浔镇上,经加工碾成米或直接将谷物转销到四境,于是就成了一个常年性的米粮交易场所。王鸣盛《湖州道中》就说:“白盐赤米南浔市。”*民国《南浔志》卷一《疆域》。南浔镇上米市集中于米廊下,即西栅下塘,东至丰年桥,西至垂虹桥,俗呼米棚下。清乾隆以前,米市极盛。张镇《浔溪渔唱》云:“才听三春布谷鸣,又过八月获香粳。年来杵臼村村闹,赢得冬舂入米棚。”*咸丰《南浔镇志》卷四《衢巷》。米廊下在嘉庆后成为瓷器交易中心,买花船也多汇聚于此。清道光以后,米市集中到了西木行。康熙年间,南浔镇上著名的米行有杨开泰米行,光绪初年有邱德升米行、潘聚顺米行。*朱从亮:《南浔文献新志》,自印本,2000年,第209页。

(二)服务业的专门化,特别是金融业与饮服业

1.金融业 清光绪初年,南浔丝市繁荣,百业兴旺,地方游资多,银钱业应运而生。最早开设的有萃隆钱庄和集成钱庄,稍后又有阜成等钱庄。这几家钱庄至清末都已停办。民国初年开业的有萃德(后改大德、晋隆)、晋康(后改为晋安)钱庄,继有中信服(后改为慎源、其昌)、成德、晋河、福大、正康、盈丰、晋德、永大、泰和等钱庄,彼倒此兴,相替不绝,盛时多达10余家。各庄存放款项,除了跑街,尚有庄外的掮客(俗称银子主人)为之奔走。每年新丝登场时,掮客最热闹,介绍存放户,取得佣金以千分之零五计算。镇上各庄汇划以对申苏方面为多数。放款对象,是本地丝行号、缎丝厂、鲜茧行和各商店,丝茧(干茧)抵押放款也是其业务之一。其营业范围不仅在本镇,且推广到邻近市镇和江苏的震泽及湖州城区。1933年后,各钱庄逐渐开始收场,停止营业。*谢仲芳,邱寿铭:《湖州的钱庄发展和衰退概况》,《湖州文史》第4辑,1986年编印,第117~118页。典当业,咸丰年间南浔有六家,分别是“懿兴、德康、兆泰、恒盛、仁和、振盛”,每家流动资金都在15万元左右。当时的典当期限,以十八个月为满,未满期前,随时可以回赎。期满没收之货,售给衣庄,利息每月二分。*朱从亮《南浔镇志》(第二册),第82页。在当时的农村地区,传统的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典当,与以工商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钱庄业务有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促进资金在乡村和市镇的快速流通,使农村经济正常运转。

2.饮服业 随着商业的繁荣,南浔镇的饮服业也随之兴起,如茶馆、酒肆是交换商业信息、接洽生意的好场所。温丰《南浔丝市行》诗云:“茶棚酒肆纷纷话,纷纷尽是买与卖。”*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一《农桑二》。施国祁《志感》:“管弦酒肆抛钱惯,灯火茶坊彻夜业。”*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还有徐姓者出售馒头,紧酵肉馅。东栅杨宅产杨糕,糖鲜料重。黄姓者出售馄饨,以面粉为衣,中嵌猪肉及鸡肉,以鲜汤下之,极可口。业此者肩挑一竹制担,前半置锅灶,后半置瓢碗与馄饨材料,沿街挑卖,虽然镇上也有馄饨店,但总不及挑担专家之美也。*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二《物产》。

(三)手工业的专门化,比如酿造业、日用器皿制作等

1.酿造业 南浔镇上的酿酒业较发达,浔酒江南驰名。南浔早在宋代就设有酒作坊,元代时,浔酒就成为了南浔镇的名特产品。戴表元《东离湖州泊南浔》云:“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明时“湖州南浔所酿(酒),当为吴越第一。”*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酒》。清康熙雍正年间《湖录》载:“乌程之浔溪,其酒声闻辇下,曰浔酒。”清袁枚《随园食单》云:“湖州浔酒味似绍兴而清辣过之,亦以过三年者为佳。”据镇志记载:“浔(酒)之独胜者以水耳,水出自北栅万寿庵前,为真浔水司醖者,称酒大工。”*道光《南浔镇志》卷三《食货志·物产》。清李重华《浔酒》一诗吟:“浔溪无谢菊潭清,撇取新篘和落英。多事昔贤惭谬误,到头沉饮是嘉名。”到了嘉庆二十四年,南浔镇上开设了蒋宏号酱酒坊。后由桂、张、陆三家合资,道光三十年,则由张梅庵独资开设。

2.日用器具制作 南浔镇上还有很多亦工亦商的手工作坊,专门制作日用器具。针,出南栅,琢工不减江右。引线灯,灯用五色纸糊成,内无骨子,其式不一,以细针刺孔,刺成山水人物花鸟台殿,备极玲珑。每出夜会必有数十对点缀其间,望之绝不觉其纸也,为他处所无。翠花,出南栅,取翠鸟羽毛为之。翠毛来自广东,而镂刻花鸟极工巧,以佐闺中首饰。栲栳、笆斗,匀用白杨条为之,出栲栳湾。丝籰子,出南栅,络丝所用。剔帚,梳头具也,缕竹为之,纤如丝发,而圆润荏苒,光致可玩,出皇御河,海内无双。洗帚,亦缕竹为之,较剔帚稍粗,长约三四寸,以之洗釜底之余粒。豁帚,亦竹丝为之,长二尺许,以之洗粪秽之桶。硬苕帚,不用苕而用竹丝,中有柄约高二尺许,可持以扫尘。又有畚箕、淘箩、筛匾及遮雨之梅花帘,均以竹丝竹片为之,四栅竹器店均有之。木梳,出南栅,以黄杨木者为佳,枣树次之。*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二《物产》。

综上所述,清代中后期的南浔镇,作为一个农村区域的经济“中心地”,不仅其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十分繁盛的地步,经济结构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而且镇上各类趋于专门化的商店作坊已经达到了一应俱全的程度。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南浔镇的传统市场已经开始向近代市场转型。

参考文献:

[1] 包伟民,黄海燕.“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以浙江乌青镇个案研究为基础[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3).

[2]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赵 冈.明清江南的丝业与棉业[A].赵 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C].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南浔市镇民国
《莲花庄》《南浔古镇》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南浔,果真难寻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南浔颖园:小小园林尽显江南气质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宋代草市镇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