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
2012-04-13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一、外语跨学科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MI),打破了“人类的认知是一元化的”传统智慧理论,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推动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使对学生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评价和培养,努力发掘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帮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智能组合的最佳结合。其基本理论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支点。
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其核心在于通过全面的知识传授和知识体系的全面培养,促进个人的均衡发展,体现了跨学科的教育理念,被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许多大学在本科阶段就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为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的机会。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作用最根本的是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多元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
二、优化外语跨学科建设
外语学科自身具有凸显的“应用型”和“加工型”特点,易受相关学科理论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外语学科的研究领域,更新了外语学科的构建理念,不仅丰富了外语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1.跨学科方法
跨学科中的“跨”是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根据社会问题的需求发展的,充分体现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外语跨学科研究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存在价值。一方面,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跨学科研究在综合性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已尝试的跨学科设计研究对复杂系统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为跨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验证平台和实践条件。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研究。外语学科本身固有的特性: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文化的研究;所描写的人、事、物涉及人类文化生活和科学知识的诸多侧面,传达了人的情愫、情思、情理和情趣,在哲理内涵、情感结构、技巧手法等方面,使得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联系以及融合成为可能。
2.跨学科标准
回顾外语学科30年的发展历程,外语语言文学阶段—语言学阶段—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阶段—外语专业细化阶段,所产生的不同阶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对外语学科的要求。国内外环境变化对外语跨学科发展的影响很大,促使外语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人们熟悉的“mouse, menu, trash bin, enter”都成了计算机术语;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丰富了文化,英语中新表达方式不断产生“please slow down”“have high maintenance”。可见,技术的进步导致语言发展,外语学科进入跨学科阶段。
一方面外语跨学科的范围逐步扩大,向相关领域延伸,形成新的、系统的跨学科群,如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学+数学→数理语言学等;[1 ]另一方面外语跨学科的内容向深度发展,外语学科内部也在融合,将各种相互联系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研究深层次的专门问题和特殊问题,使语言学科研究深入并细化,发展成新兴的学科,如外国语言文学、翻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英语等。这些新兴的哲学观点给予跨学科建设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一门学科所取得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整体学科向前发展,使跨学科具有可能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3.学科自身发展的成熟性与完整性
外语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言的研究和其他学科必然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够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还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决策学等自然科学或综合性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探索,[2]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边缘或交叉学科专业,以英语为例,如商务英语、IT英语、财会英语、法律英语、水产英语等,在形成的学科专业中,课程设置既能界定英语核心课程,又平衡了外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
外语学科是一个理论的传授者、检验者和应用者,而不是原创者。外语学科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学科特征,正因为这一角色,使得外语学科多了一些“整合创新,与时俱进”的活力。外语跨学科整合与发展的突出亮点表现在语言学同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摒弃学科门户之见,不断拓展外语学科的研究领域。
1.IT英语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一定的第二外语能力,能够在IT领域从事技术支持、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或在经贸、海洋、教育等相关领域从事商贸、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精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IT英语、软件外包商务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Java 语言程序设计等。
毕业去向:能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主要面向IT行业,从事IT领域技术支持、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或在经贸、海洋、教育等相关领域从事商贸、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
2.水产贸易英语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掌握相关水产、经贸知识的外语人才,具有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实践和创业能力;能在英语教育、经贸部门、海洋水产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贸易、管理和翻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水产通论、外贸函电、水产英语等。
毕业去向:能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能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在英语教育、经贸部门、海洋水产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贸易、管理和翻译等工作。
基于外语跨学科目标定位,优化学科建设,开展实践与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外语能力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需求是直接的和朴素的目标型要求,而人才深层次的质量是表现在其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社会需求基础上,必须有教育理念指导才能科学地设计出能力结构合理、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修改,是社会需求与教育理念共同完成的。
四、结 语
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把厚基础、宽口径、亲和度、拓展能力等作为一种人才标准来追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各级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领域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企事业更愿意招聘“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2]刘念才.美国学科专业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