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胫针疗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50例*
2012-04-13董联合李芳琴西北有色医院西安710054
董联合 李芳琴 西北有色医院(西安710054)
近1年多来,我们应用尺胫针疗法治疗躯体急软组织损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历均来自西北有色医院针灸科门诊,随机按1:1比例分为尺胫针组和腕踝针组,每组各50例。其中尺胫针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0~62岁,平均36.4岁。腕踝针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5~60岁,平均34.6岁。
治疗方法 尺胫针组-刺激部位:根据损伤部位确定其所属经脉,再按照四分法确定刺激部位:凡病位在左(右)上者取左(右)尺部(腕关节-肘关节)相应经脉尺部(腕-肘关节)之皮部,病位在左(右)下者取左(右)胫部(踝-膝关节)相应经脉之皮部。
操作方法 选用28号1.0寸1次性不锈钢针,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所刺皮部,右手持针,针尖指向病所,与皮肤呈15°角刺入皮下,压针身与皮肤平行,将其全部刺入,少则一针,也可于同一水平面或不同水平面尺胫部皮部同一区带内多针刺,其数量以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为标准。进针后采用上抬下压法、左右摆动法、左右捻转法和环转法各6次行针,局部常有微胀感。一般每次留针20~40min后起针,期间可嘱患者活动患部关节。
腕踝针组-将四肢躯干分为左右两侧和上下两段及六区,根据病位确定腕或踝部相应的进针点,消毒、针具、进针的方向、角度、长度、深度、其间患者活动患部关节均同尺胫针疗组。一般一次进1针,留针20~40min后起针。
观察指标 观测首次进针后的即刻效应和痊愈时间,最多观察8d。其指标为局部疼痛、压痛、功能障碍,采用分级量化法评估。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算资料以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标准 痊愈:积分减少≥90%;显效:积分减少75%~89%;有效:积分减少30%~74%;无效: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尺胫针组痊愈28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腕踝针组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0% 。首次进针后的即刻效应:尺胫针组48例患者疼痛较针前明显减轻,优于腕踝针组(P<0.05),45例局部压痛明显减轻,更优于腕踝针组(P<0.01),功能有一定障碍的42患者有38例较前改善,也较腕踝针组为优(P<0.05)。痊愈时间:尺胫针组为4~6d,平均5.2d,腕踝针组平均6.4d,比尺胫针组推迟1.2d,两者差异显著(P<0.05)。
讨 论 尺胫针疗法是陕西中医学院张卫华教授发明的一种新疗法。其理论依据为皮部-络脉-经脉-脏腑及其组织相关系统论和人体上下对应论。将人体按十二经脉所辖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即十二个系统,依照病位所在的十二经脉,按四分法确定尺胫部相应经脉之皮部,毫针浅刺其皮下,主治躯体疼痛性病症的一种新疗法。尺胫针组患者局部疼痛、压痛和大部分功能障碍者首次进针后的即可效也较腕踝针组为优。其机理可能系进针的尺胫部多与疼痛部位在同一种经节段,最初针刺信号干扰了疼痛部位的病理信号,抑制了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痛信息,抑制了骨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少、阻止了痛冲动[1];针刺提高了痛位的痛阈和血容积脉搏波;针刺后增加了中枢止痛物质的释放,且随着针刺次数的增加抗炎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和炎性渗出物的代谢与吸收。
[1].锋.脊髓背角痛觉传递和调制的一些化学解剖学观察[J].生理科学进展,1996;27(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