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

2012-04-12黄路明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人员

黄路明

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

黄路明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高校职业指导的方式和办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许多崭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开拓。高校应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挖掘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充分就业、顺利就业、快乐就业。

高校;职业指导;探索;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才供给结构及需求方式发生了转变,各类用人主体对人才的需求从规模、结构、层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做为我国人才培养及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高校,首当其冲受到直接影响。面对新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在高校层面,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是原因之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内容还是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但认识上存在错位。

目前,许多高校都认识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就业高度重视。尤其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度关注,使得高校把学生的就业问题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高校已经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但是,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模式的认识还停留在指导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把学生“推销”出去、提高高校自身的就业率这样的层面上。因此,把职业指导当成就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重群体指导,轻个性化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职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来抓,大多高校都开设了覆盖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或生涯规划课,但在个性化指导方面却缺乏有力的措施,在就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课程和讲座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较为普遍,但个性化的指导、一对一的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却很缺乏。[1](27-29)

尽管有的高校已在就业指导课中安排了专门的课时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有的高校虽然也专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普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在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后,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无法得到有效地指导,因此存在着“重规划,轻实践”、“有规划,无行动”的情况。

3.缺乏专业化的指导,指导效果不明显。

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由一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来负责,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指导人员即要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学生思想工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这一过程需要指导人员一方面细心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需要指导人员掌握专业的职业指导内容,并充分掌握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及就业市场信息等。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这部分指导人员的配置不足,而且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4.就业指导方式单一,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或开展一些指导讲座,但是整体来说,就业指导方式、方法、手段较单一,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为理论的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无论是职业教育课程、讲座还是咨询等,大多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缺少让学生实操实训的实践平台。

二、高校职业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可以从学校认知原因、人事制度原因、学科发展原因等三方面探讨。

1.学校认知原因。

我国经济欠发达,就业压力大仍是摆在高校毕业生面前最大的困惑。因此,当前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很多高校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就是做好了职业指导工作。只将职业指导工作当作事务性工作,或者虽然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教育工作,但仅局限于就业技巧的指导,不够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人职匹配。因此,高校普遍开展的职业指导大多为就业指导,而单纯的就业指导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面对新的挑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面对现实,转变思想观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2.人事制度原因。

由于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深,因此对职业指导人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在人事制度上对职业指导人员几乎没有专门的考虑。主要担任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两支队伍没有明确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被视为学校行政部门的一员,经常被“轮岗”到其他行政部门;辅导员更是被大数人视为“过渡性职业”,工作数年后不少通过考博等方式转为专业教师,或者转到其他行政管理岗位。[2](33-34)职业指导人员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都含糊不清,又何来钻研业务、成为行家里手的积极性?职业指导工作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专业知识上的钻研和工作经验的累积。频繁流动使得职业指导人员无法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无法传承已积累的工作经验。

3.学科发展原因。

因为我国职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研究大多沿用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缺乏针对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论研究。另外,由于高校中缺乏专职从事职业指导实践与研究工作的人员,现任的职业指导人员大多是从事其他工作兼任职业指导工作的,这也导致了学科发展步伐缓慢的局面。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我们应明确高校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潜能,实现价值。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开展正规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指导工作。

1.树立职业指导新理念。

一是树立人本化的职业指导理念。

20世纪30年代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潮的流行,一些职业指导专家开始认识到职业指导应以人类进步、自我完善为理念,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3](25-26)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长期以来高校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谋生教育,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谋得一份工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随着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潜能挖掘,因此,职业指导的目标应从“有业”向“乐业”转变,让学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特长与其择业、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职业指导最根本的目的。

二是树立个性化的职业指导理念。

个性化职业指导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学校的职业服务机构帮助新生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这种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开展的职业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职业指导应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充分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实际需求,使每个个体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的职业指导人员也应运用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咨询的形式,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辅助运用专业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客观、科学、深入地了解和评价自己,从而准确地定位,理性地择业。

三是树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理念。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是一个全程化教育的过程,绝不能是临阵磨枪式的教育,因此,职业指导并不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给予职业启蒙,并在整个大学期间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职业指导首先是启蒙其职业意识,其次是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明确的大学学习规划。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职业指导重在培养其职业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特点,理性分析自身情况,围绕学习目标,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素质结构,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未来职业竞争作准备。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职业指导应引导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科学分析就业政策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四的职业指导内容可重点放在择业、就业技能上,如择业信息的分析、面试的技巧、求职的礼仪知识等。

四是树立可持续化的职业指导理念。

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职的技能,还应实现学生职业化素养的提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使其终身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指导、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应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目标,制定出与社会相关联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

2.建立系统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以专业指导为主要手段,探索和建立高校职业指导新模式。

首先是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职业指导课程得到有效的帮助。课程教育是职业指导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职业指导课程目标应该是集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于一体的体系。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已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两门课程各自单成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这两门课程没有成熟的授课教材,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存在着随意性,有的教师授课甚至完全抛开教材,这样导致授课内容与授课质量因授课教师不同而不同。为了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高校应结合本校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教材。

其次是加强职业指导的学科建设,开展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我国的职业指导尚处在起始阶段,大多沿用国外的先进理论。然而,我国的国情毕竟与国外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应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

再次是优化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结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凭工作热情,更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并加以应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只有实现职业指导的专业化,职业指导才能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校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要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一支了解政策、熟悉市场、精通业务、善于服务、乐于奉献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优化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首先要制定专业标准,对职业人员需达到的从业标准进行严格的要求;其次是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意识、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还有,要在一些条件上对职业指导人员给予保障,如在师生比例、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保障,使职业指导人员安心工作,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还有,加强学科的理论研究,形成我国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使得职业指导人员找到学科发展的阵地和钻研的动力。

3.科学利用职业信息,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首先是做好职业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供需信息库。充分的职业信息,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前提,因此,职业指导人员应对劳动力职业信息的供求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能动态掌握行业、地区人才需求状况,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这是职业指导人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职业信息的采集工作。

其次,在充分掌握职业信息的基础上,职业指导人员应对职业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素质提升。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通常的情况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岗位的毕业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求职者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因此,职业指导人员应对需求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毕业生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满足岗位的需要。通过职位信息的分析,可以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与社会需要进行素质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最后,形成职业信息反馈机制。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毕业生的职业情况是高校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因此,应加强毕业生就业的追踪服务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加强与基层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做好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通过走访、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企业和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为进一步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提供思路,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积极为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供预测依据。

4.职业指导形式和指导主体应多样化。

职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职业指导应以团体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并在形式上采用多样化。一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优势,以规范的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基础,统一教学大纲,最好编写符合本校就业特点、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除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覆盖从大一到大四的职业指导课程之外,对于宣传国家政策、就业手续、维权知识等,可以通过宣传栏、职业指导网站等形式实现。除了这种覆盖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式之外,还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职业指导内容专题开展职业指导讲座。还可借助一些标准测验量表,如通过职业兴趣测验、职业性格测验、职业心理测评等测评量表,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职业价值观。另外,还可通过职业发展咨询、职业生涯辅导、职业指导热线、一对一个性化职业发展咨询、拓展训练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4](189-192)同时,高校可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积极开拓就业实习基地,在校外提供一些实训场所,使学生获得职业实践演练。

指导主体的多样化:从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来看,职业指导的主力军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对国家就业政策的把握、就业市场的熟悉、就业信息的掌握、就业指导最新动态的了解,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从事职业指导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掌握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和特性,这是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的有利条件。除了这两支队伍担任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主体之外,还可以请其他人员作为职业指导人员的有力补充,如专任教师、专业责任教授等在专业知识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备受学生的尊重和推崇,他们的声望对于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职业指导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不应脱离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企业的高管、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招聘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以上这些人员都可成为职业指导主体。多样化指导主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多方面的信息,掌握多方面的技能,获得多方面的提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1]邓春芳,光艳良.多样化、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黄学萍.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职业时空,2005,(3).

[3]欧阳瑜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4]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G642

A

1003-8477(2012)08-0181-03

黄路明(1973—),女,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

责任编辑 周 刚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人员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