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考
2012-11-07孙伟,周磊
孙 伟,周 磊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考
孙 伟1,周 磊2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十二五”期间,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强化战略规划、增加金融扶持、研发绿色科技、培育绿色消费,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发展绿色经济新兴产业的同时重视改造传统产业。
“十二五”;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联合国发起“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由此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绿色经济浪潮,发展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经济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及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不仅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对此,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28个省市区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低碳经济或绿色经济。[1](p10-11)这表明,绿色经济已经上升为我国政府意志,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一、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意义
结合当前形势不难发现,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具体来说,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具有综合性强、覆盖面广,辐射力大等特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绿色经济主要包含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8个领域。[2](p53-56)绿色经济的发展及绿色投资力度的加强均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相关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而扩大内需、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据初步测算,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后,将累计增加直接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3]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依赖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引擎,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它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如新能源产业,很可能带来第四次产业革命,而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在后危机时期提升增强国家竞争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尽管我国曾多次错过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科技革命机遇,但是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并不落后发达国家太多,某些领域甚至有技术优势,这就给我国“弯道赶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纷纷出台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酝酿使用碳关税等争夺未来发展主导权,为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4]
(三)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安全。据资料显示,我国的传统能源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状况,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51%,,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采比年限均低于世界总体水平[5](p28-29)(如表1所示)。在能源不足的状况下,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较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绿色经济以新能源产业为标志,而新能源多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危机。同时,绿色经济着眼于提升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节能降耗,转变我国高能耗发展模式,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表1 我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
(四)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多重挑战。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8%,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6]绿色经济发展往往更加依赖技术创新,而不是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有助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经济结构中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就可以降低1.3个百分点。[7](p14-19)
(五)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以“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为特点的我国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成本巨大。据中科院测算,2005年我国的环境成本约占GDP的13.5%,而当年我国的GDP增量仅为10.4%。[8]而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9]既强调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物耗、污染和碳排放,又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新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较少,按一千瓦时的发电量计算,煤电、水电和风电的碳排放量分别为304克、20克和6克,能够极大地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绿色经济倡导节俭、低碳的绿色消费,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考
我国已经错失了前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当前绿色经济及其相关产业正在引领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我国一定要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为此,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一)要制定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促进绿色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绿色经济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亟需国家统一规划,以提高效率、创造合力。当前,由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滞后,产业发展缺乏指导,地区间缺乏统筹规划,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在区域间、行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发展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而在近百个城市中,风能和太阳能多被作为城市发展支柱产业,这些重复性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首先要结合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立足本国国情,制定绿色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或战略,要将绿色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其次,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如发展目标、政策保障、技术清单和考核方式等,并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绿色发展规划,提高绿色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10]再次,要鼓励地方制定区域绿色经济规划,并统筹区域间发展规划,加强部门、行业协调,有序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尽量避免一哄而起,陷入恶性竞争状况。如规范绿色经济新兴行业的技术标准以提升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大行业内企业整合,在本行业中培育出龙头企业,以对重复建设进行有效遏制,逐步淘汰不经济环保的产能。
(二)要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为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定制有效的产业政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整体能源强度下降的54.4%源于能源价格效应。[11](p26-28)但也存在诸多市场失灵现象,如新生企业实力弱难以生存等,令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急需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引导、扶持,以及增加调控的力度。因此,绿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市场调节和政府指导双重推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价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规律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当前,要加快资源环境要素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环境破坏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利用市场引导企业推进绿色生产。积极促进排污权交易和碳汇交易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盈利空间。大力维护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发展,促进节能、治污产业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利用政策工具建立宏观调控机制,降低市场失灵带来的风险。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显示,在未有政府干预的情形下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机制,充其量只能解决约20%的节能问题。当前,要制定绿色财政政策,加强财政扶持,增加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专项经费,进一步将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绿色产品的制度落到实处,推行绿色经济示范工程的实施。要制定绿色税收政策,向生产和使用绿色产品、开发和引进绿色技术及机械设备、从事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企业和单位提供税收减免、投资退税、亏损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监督考核机制,将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三)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源。绿色金融既能为绿色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改造等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引导企业向绿色转型。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需金融支撑不足。据研究表明,中国构建“绿色经济”每年需1.8万亿元的投入,[12]资金需求极大。而人民银行最新研究发现,我国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资产占比仅为1%左右,资金缺口高达20倍。[13]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在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领域投资的信贷支持。要构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产品生产等活动提供低息、免息贷款支持。要借鉴国际通用的“赤道原则”,制定我国绿色信贷标准,完善环保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运用信贷杠杆调节企业行为;[14](p3-7)要鼓励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探索碳权、排污权的抵押融资。另一方面,要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强化资本市场对绿色经济的支持。要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各种绿色经济基金,吸引当前大量过剩的民间游资参与。要让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绿色经济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有实力的发展绿色经济的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新三板和产权交易市场,扶持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加强对绿色经济领域投资。要创新债券市场,探索发行企业或政府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绿色经济债券。要发展壮大国内排污权和碳权交易市场,并基于碳权开发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四)要加强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突破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已商业化或有商业化条件的新技术,能够帮助中国在2030年将石油进口量减少30%-40%、煤炭需求减少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15]但是,当前我国面临着绿色经济的技术瓶颈,2009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报告称,中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60多种骨干技术中,42种没有掌握,70%技术需要“进口”。[16]因此,当前要重视绿色经济的技术开发。一方面,要培育绿色经济的技术人才。开发绿色技术,人才是关键。要建立一整套筛选人才、管理人才和激励人才的制度,以培育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同时利用国家金融危机的契机,大力引进国外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绿色经济的技术研发。当前,要超前进行绿色经济技术研发的规划,加大基础性研发投入、紧握前沿性技术研发。要鼓励和帮助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战略联盟,推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加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研发资源,高标准地建立和完善绿色经济技术创新的产品研发、检验检测和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绿色经济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有选择地将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关键设备引入国内,并强化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实现再创新。
(五)要同等对待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优化绿色经济发展环境。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是支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基础。传统产业不能等同于落后产业,某种程度上它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应当两条腿走路。[17]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经济新兴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新兴产业既能直接创造绿色经济增量,又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化”经济增长存量。要以功能互补和集群发展的思路,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分工协作,大力推进产业链的“补链”和“延链”工程,推进实力型龙头企业与专业化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生发展。要重视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规划、建设、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它们与绿色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适应性,以避免因经济转型而造成巨额基础设施报废现象的出现。[18](p34-37)另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要加强已有绿色经济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利用绿色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的能耗、物耗和污染,提高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新兴创意产业的引领创新、耦合文化、优化整合、提升附加值等功能[19],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合理布局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企业集聚,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污染。
(六)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模式,进一步推动绿色生产的广泛应用。绿色经济不仅要求转变人类生产方式,也要求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消费的终点,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决策。1992年联合国文件《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20]有研究发现,节俭、环保的绿色消费对于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都具有正效益。[21](p16-19)因而,当前发展绿色经济亟需倡导绿色消费。首先,要建立绿色消费观并进一步引导、培育群众的绿色消费习惯。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应加强基础教育力度,通过对绿色健康消费、勤劳俭朴生活等社会文明理念以及良好消费习惯的大力宣传,提高居民绿色消费的责任感,逐渐戒除“便利消费”、“面子消费”和“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减少浪费、减少污染。其次,要为绿色消费创造市场条件。要借鉴国外经验,继续完善不同行业能效标识及排放标准等绿色产品标准,规范家电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并加强市场监管,引导居民扩大绿色产品消费。要基于能耗、污染等标准,对大排量、高物耗等消费产品和服务适度提高消费税,提高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再次,要推进建筑和交通的绿色化建设。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和交通运输能耗分别约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5%和16.3%,[22]是消费领域中的重点耗能单位。要继续完善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和各种约束标准,加强政府对新建建筑的监督考核和执法检查,并利用财税手段,鼓励在既有建筑群中开展节能改造活动。还需要调节交通发展规划,主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减少交通能耗。
[1]任丽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动态[J].学习月刊,2010,(4).
[2]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9,(5).
[3]国家能源局.新兴能源发展规划将增5万亿元投资[N].经济参考报,2010-07-21.
[4]黄应来,黄颖川.碳关税来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1-07.
[5]牟雪江.油价杠杆的导向[J].中国石油企业,2011,(6).
[6]李婧.发改委:中国GDP占全球8% 消耗世界18%能源[EB/OL].人民网,2010-08-21.
[7]李铁映.发展必须节约,节约才能发展[J].求是,2007,(4).
[8]解佳涛.低碳产业成新一轮经济发展引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10-18.
[9]成思危.国际上提低碳 我们为什么要提绿色经济[N].北京日报,2010-10-11.
[10]调研组.从“棕色经济”到绿色经济“重庆模式”见成效[N].中国环境报,2010-12-01.
[11]段海艳.能源价格研究最新进展[J].会计之友,2010,(4).
[12]佚名.从2010到2030年中国构建绿色经济共需40万亿元[N].2010-05-25.
[13]刘芳.绿色信贷资金缺20倍 发展低碳经济融资难[N].现代快报,2010-06-26.
[14]孙工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J].金融纵横,2010,(7).
[15]麦肯锡.中国的绿色革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R].2009.
[16]朱永旗等.中国70%减排核心技术需进口[N].中国经济导报,2010-07-24.
[17]辜胜阻.绿色经济是引领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EB/OL].新浪财经,2009-10-21.
[18]张其仔.绿色增长的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化[J].绿叶,2010,(3).
[19]吕方.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作用[N].新华日报,2010-12-28.
[20]匡跃辉.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绿色消费[J].科学新闻,2008,(7).
[21]姜宏.绿色消费:以绿色需求拉动绿色生产[J].环境经济,2007,(1).
[22]刘铮,韩洁.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节能法修订草案[N].新华社,2007-06-26.
F202
A
1003-8477(2012)08-0081-04
孙伟(1976—),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周磊(1986—),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