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湖北省属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2-11-07李先江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人才

李先江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湖北省属高校的实证研究

李先江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湖北省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在培养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与服务社会和经济的需要。高等学校管理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策的支持、科学的实验和设计规划、以及不断的完善和总结。同时,也需要吸取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博采众家之长。

管理;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

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国,但却不是人才强国,尤其严重缺乏各领域世界级的领军人才,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课题,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及其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美国以及欧洲等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以湖北省属高校为例,探索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美国著名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法、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从事和管理教学与科研提供实施方案和执行标准。[2](p86-89)

国外大学多数采用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模式,前期实施通识教育,后期按学科大类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重视创业课程对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高峰体验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的课程。为了普及和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美国各个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了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创学”课程,本科学生基本上都熟悉创造原理。[3](p491-493)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曾经指出:“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进程中,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人们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富于洞察力和追求理想,成为更加完善和成功的善于独立思考的人”。[4]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办学特色,不同的高校往往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1.麻省理工学院牢固树立一流人才意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上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始终与企业保持零距离的合作关系,坚持“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模式。麻省理工学院75%的学生和50%的教授参与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包括本科生以初级同事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校从企业拿课题回来给本科生实践机会计划;技术创业计划。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历史悠久,每年都有5至6家新创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5]

2.哈佛大学“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模式。哈佛大学认为,发展创造能力是搞好创新教育的根本。哈佛大学围绕将本科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这一宗旨,树立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进行的教学管理改革卓有成效,例如教学内容上坚持和提倡学科交融,不断创造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教学制度等等,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卓越的师资及学术前沿的环境。哈佛大学非常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尤其强调“校企合作”,在校园环境上,重视培育学生的独立思想。[6](p3-9)

3.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即允许学生为了满足特定兴趣和目标而在学校已经公布的专业之外提出、论证和设计新的专业,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同时还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鼓励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

4.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即利用斯坦福大学身处硅谷的优势,商学院和工程学院联合开发课程,将产学研融为一体,鼓励和提倡高科技创业。

二、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于2011年11月至12月对湖北省属普通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1.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实施“楚才计划”,楚才计划是湖北大学为进—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宽口径、融通性学科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湖北大学商学院曾经举办过工商管理试验班,但由于经费短缺现已停办,目前举办了国贸+英语特色专业。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该校实施“国培计划”——学生顶岗实习、教师置换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全校学科竞赛的统筹管理。积极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制定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2.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根据每年的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贯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该校将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向所有学生,没有举办试验班,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英语竞赛、案例分析大赛、经营管理模拟大赛、“三下乡”社会暑期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设有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学院配有团队老师。在实践环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精神,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中美大学联合实习项目,美方为华盛顿大学;同时,与青山科技创业中心签订了框架协议,免费提供学生创业场地,学院还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这些合作模式对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及时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部分课程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放性试验补充实验课时的不足,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改革学年论文的写作内容和考核方式,实现与毕业论文的衔接。2010年起,管院的学年论文不再要求学生提交一篇规定字数的学术论文,而是让学生利用暑假研读文献、提炼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思路框架,在下学期开学时提交5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一致、指导老师一致。最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实践经验,尝试开展非传统形式考试,如部分课程实行的 “一页开卷”考试,即允许考生带进考场的参考资料限定在一张A4纸上,必须自己手写、不得复印、相互之间不能雷同。上述尝试和改革,实现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考试到现在主动寻找知识点和考点、提炼重难点的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4.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在近几年中不断摸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开展的主要是创新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教学计划内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教育和武汉工程大学“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的“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创新教育。

该校管理类各个专业制定了本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特征及培养方案,管理类专业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制定了本课程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此外,还要求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所谓的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为:公开发表作品、教学科技成果、各类竞赛奖励或名次、科研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社会实践成果等。

5.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经过近几年持续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集 “纺织工程素养+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实践”于一体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在理论教学环节中,首先是扩大学生在实习课程、时间和教师选择上的自主权,在教和学两个方面建立竞争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度。在保证公共基础平台课时的基础上,管理学院将理论课学时设定在2450~2500个左右。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必修课学时设定在750个左右,选修课学时增加到总学时的1/3,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及需要。其次,学院有重点地做好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在学科群内形成科学的专业布局,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培养,扩大学生转专业比例。最后,利用学院科研和学科优势,出版、研制一批优秀教材和CAI课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该校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实习教学环节和各类课外、校外活动中,全面构建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中。另外完善创新学分制度,发挥本科生科研基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6.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近几年来在不断摸索管理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采取的是“柔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柔性”,是相对于“标准化”而言的。

在教学的理论环节,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了夯实基础、重心下移的特色。课程设置坚持“打通经济和管理专业基础、强化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夯实基础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办学理念。

在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学院在校外建立了十几个实习实践基地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例如“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供学校派遣学生实习。此外,更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7.襄樊学院。

经过多年的探索管理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襄樊学院创建了管理类专业 “2年基础,1年专业,1年实践”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将管理类专业大类培养、二次分流。“21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容是:一、二年级打基础,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夯实素质功底;三年级进行专业方向教育,夯实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四年级进行专业实践和实习,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目前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特别是与企业的联合,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8.武昌理工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实验班”于2006年成立,试点班教学计划单列,具有针对性,着重训练学生的“智商、情商、胆商”和“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是实施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该实验班在教学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控制在1∶1左右,理论课由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专业课是具有成功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逢周末,“工商管理实验班”都要举办一次周末讲坛。全班学生分为五组,轮流主持,并由在场学生、老师及嘉宾进行点评,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未来职业经理人”。实验班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融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复合型人才。2009年7月,中国教育部公布了2009年全国先进班集体名单,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即武昌理工学院前身)05级工商管理实验班便是当中一员,工商管理实验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共调查了12所湖北省属普通高校,各高校的调研汇总情况如表1所示。

以“重要时刻”为主题作广告,唤醒人们在重要的时刻如:毕业、婚礼、考试等别忘记买一只Omega手表。显而易见,直译法用于广告修辞翻译,既能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保留原文风姿风韵,又能引进外国广告语言中的新鲜的东西,可谓一举多得。

从上述8所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武汉工程大学和武昌理工学院建立了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评价标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培养体系,其它高校尽管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或多或少涉及了一些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总体上仍停留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带动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反映了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没有得到所在高校和相关院系的足够重视,调查发现许多高校想开设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但由于缺乏经费只好作罢。

表1 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节状况

三、对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拔尖创新型人才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较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欲望等特征,各个高校在探索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模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各个高校首先要重视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培养体系,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7]各个高校应该把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上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在重视理工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和实验设施建设上给予重视和支持。

2.各个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各个高校由于发展历史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以及不同的人文文化,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应该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进行,例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是武汉钢铁学院,冶金及钢铁方面是其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可以面向冶金及钢铁领域的行业。避免各个高校按照同一个模式培养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各个高校在培养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提出各自面向行业和社会需求的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评价标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举办试验班。

3.以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的各种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为依托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4.营造鼓励创新的院系环境。

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孕育,良好环境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制度保障,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应该建立健全拔尖创新型学生成长的鼓励政策、表彰办法和激励制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通过树立拔尖创新型学生典型,大力宣传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型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

5.积极吸取国外高校在培养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各个高校在制定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时可以充分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西北理工大学“办学特色”模式以及德国和日本的成熟经验,将国外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国情和校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培养之路。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湖北省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在培养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加快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与服务社会和经济的需要。高等学校管理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策的支持、科学的实验、以及不断的完善和总结。同时,也需要吸取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博采众家之长。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向群.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3]杜丽华,沈高峰.国外大学创新能力教育的分析与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

[4]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6]睦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7]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6-06-06(1).

F713.50

A

1003-8477(2012)08-0169-04

李先江(1968—),男,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0年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245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创新型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