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茶市
2012-04-12刘和发
刘和发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安徽古茶市
刘和发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茶叶成商品而入市有文献记载始于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成都人王褒令家奴便了去“武阳买茶”。武阳就有茶市(武阳旧名九陇山、茶笼山、棚口、茶城,今名彭山)。武阳距成都不远,水陆交通便捷,又地近峨眉山,有茶叶资源。有消费市场成都,有茶叶资源峨眉山,武阳居其间,自然成市。这是史上有记载的中国第一茶市。
安徽是古老茶区,茶叶市场形成亦甚久远,至唐代中期,已有北部的江淮茶市和南部的新安茶市。这两大茶市货源充足,市场广阔,商贾云集,舟车相继。自古至今,久盛不衰。
江淮茶市。记录江淮茶市第一人是封演。唐天宝年间(八世纪),封演考察了中原沧、隶等地直至京邑,发现寺庙僧侣人自怀挟茶叶,到处煮饮,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供路人投钱取饮。封演看到中原广大地区饮茶已成习俗,然北方不产茶。封演跨淮水,发现淮河岸边商贾云集,舟车相继,货如山积,色额甚多的繁荣茶叶市场。其时,茶不纳税,政府又不“管榷”,市场完全开放,任民自由买卖。北方广阔的消费市场,促成了江淮茶市的繁荣。
江淮茶叶集散地在六安、寿州(寿县)。大别山东北区的六安、霍山、金寨、霍邱、舒城等地,茶季也正是山水丰盈时期,山民以竹筏、木排将山货茶叶、竹、木等由史河、淠河、杭埠河集于淮河南岸的六安、寿州的正阳关待售。正阳关在寿州西南淮河岸边,历史上是官员进京、商贾往返的必经港口。
开放的茶市,到了公元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开征茶税(什一税一)就结束了。开征茶税的第一年,即获得税银四十万贯(一贯一千文)。税源之半,始料未及。自此,税茶成为定制,一定千年不变。
到了宋代,江淮茶市则完全置于王朝政府“管榷”之下,实行“榷茶”制,茶商进山贩茶须向政府纳钱买“引票”(即营业许可证),方可在指定的山场取货,到指定的地区贩卖,不可“越雷池”,违者处刑,管束甚严。到嘉佑年间茶叶则完全由官府垄断设十三场买卖,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政府向园户收购茶叶479万斤,卖出获钱29.02万贯,其中安徽境内麻埠、霍山、开顺、王同、罗源、太湖六场购进茶244.47万斤,占十三场茶叶总收购量的51%,卖出获钱14.9万贯,占收入总金额的51.34%(沈括《梦溪笔谈》)。
到了清明时期,茶叶已是出口商品,市场更为广阔,中国茶叶产业又进入了更高的发展时期,大别山江淮茶市不仅舟车相继向北方,还搭船出海向世界,清嘉庆九年(1801年)《六安直隶州志》载:“以茶行贾,几遍天下,国初山中林木丛蔚之地,后民尽伐以种茶”。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载:全县有产茶地105处,其中县之东的东溪、西溪25处,县之西仙人冲,乌梅尖18处,县之南的佛子岭,磨子潭18处,县之北的流波疃,鲜花岭34处。明代霍山县令王毗翁有一首焙茶歌,形象地记录了茶季采茶,焙茶的盛况:
露蕊纤纤才吐碧,
即防叶老采须忙。
家家篝火山窗下,
每到春来一县香。
明清以降直至民国,茶市原本以行商为主,零担散卖,茶商与茶农直接交易,此时则以坐商为主,山东、山西、湖北、河北、苏州茶商进山设庄,定点坐地收购,分级包装,分批外运。“每隔岁,经千里,挟资裹粮,投牙(牙行)预质,及采造时,男妇错杂,歌声满谷,日夜力作不休,富商大贾骑从布野,倾橐以质,百货骈集,开市列肆,妖冶招摇,亦山中盛事”。(乾隆《霍山县志》)。
霍山是大别山历史上的最大产茶县,是江淮茶市最主要货源基地。清同治、光绪直至民国,除少量为小商贩零售外,主要为山东的“鲁庄”、苏州的“苏庄”、河北的“口庄”和本县“本庄”定点,定范围坐地收购,还有天津、鄂东黄安小本的“杂庄”。大批量的采购,各庄必须依靠本地人,故产生一大批中间商——茶行,民国时期全县茶行达162家,其中设在诸佛庵51家,磨子潭、大化坪、佛子岭等地茶行也有10~20多家。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安徽要览》载:霍山有茶商944家。省档案亦有记录:民国三十年,霍山县茶商资本104万余元,其中茶行22万余元,外庄70万元,本庄10万元,茶贩2.2万元。《安徽要览》又载:民国三十年,霍山售山东大茶12万篓,天津5万篓,河南商城2.1万篓,湖北黄安1100瓶。总计19万篓,1100瓶,零售商,本县小庄未计。这一年全县输出茶200万斤以上,其中山东、天津占17万篓(每篓10斤)170万斤。如此大量茶货运输就十分艰难,如抗日战争时期霍山茶运到济南的路线:
(李慎修等《霍山茶业志》)。
苏州商人在县之南部雾迷尖,挂龙尖周边设庄,那里山高林茂,气候适宜,茶质优良为一县最,茶商设庄收购,雇女工拣剔分级分花色装篓,运到苏州熏珠兰、茉莉转销营口,东北。诸佛庵以北由山西商设庄于流波疃收购、运销山西、口外、蒙古等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霍山县志》)。
新安茶市。新安茶市是指新安江流域的祁门、黟县、婺源、休宁、歙县、绩溪、太平等地茶叶集散地。
祁门茶市在唐代歙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文中,记述了茶市的盛况“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十之七八矣。繇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公元856年杨华在《膳夫经手录》文中亦记述了新安茶市的繁荣,“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陕西汉水流域)、宋(苏南、浙北)、幽(河北、辽宁),并(山西阳曲、文水)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新安茶市在唐代的盛况,这两篇经典记述,已尽言之。
新安茶市在宋王朝严厉的管榷下,区域性茶市已衰退,但茶叶商品仍丰足,都集中到朝廷设立的“榷货务”由官方买卖。终宋一代三百年管榷制度十分严酷,在江淮间设十三山场,在长江两岸设六榷货务,在川陕设茶马司。沿江六榷货务是:江陵、汉阳、蕲口、无为、真州(仪征)、海州(连云港)。安徽歙州、池、宣州茶集于无为、真州。据清乾隆《无为县志》载:“宋绍兴(南宋)中,……茶务设于城之东隅,以临河便于舟楫,每岁为额四十三万”。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歙县志》载:“古制:买茶以熙宁十年(北宋,1077年)为额,岁买六万一千二百六十四斤。”光绪十三年(1887年)《新安(旧郡名,即歙州、徽州)志》载“州旧买茶,以熙宁十年为额,岁买茶六万一千二百六十四斤。其片茶有华英、先春、来泉,而散茶有茗茶……”
元代,汉人的社会地位低微,尤其是淮河以南的汉人,被列为当时地位最低下的南人。长期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统治,残酷掠夺,使得江南一片萧条。贸易活动也由于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的敲诈勒索而几尽中断,陷于低谷,如北宋大别山茶叶年收购量曾达四百多万斤,元统治时期仅1.9万斤。
朱元璋建立的明代,废除元代制度,推行移民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组织茶叶北运,以茶易马,当时安徽的徽商和山西晋商合作,将安徽大量的茶叶及其它商品经北路运往蒙古,转而输入俄国。安徽茶叶轰动了俄国,视为珍品。俄国人的饮茶习惯,就是从那时逐步养成的,直到现代每年仍从安徽大量进口红、绿茶,是安徽茶叶出口主要客户之一。
明代新安茶叶进南北京都,出居庸关,入巴蜀,“北至口外,南至澳门”。“北达燕京,南及广粤,足迹几遍宇内”。历史进入明末清初,是新安茶叶雄起的年代,是徽商进入鼎盛时期,茶商取代了盐商而居盐茶典木四大支柱行业之首,茶商足迹遍布全国。
明清时期,新安茶商声势之浩大,前无古人,山民中,“业贾者十之有七”,他们筚路蓝缕,以“徽骆驼”精神,艰苦创业,涌现出名家大贾不计其数,他们中有世代业茶者,有富可敌国显赫一时者,他们的后代有雄厚资本培育,出了不少名人名家,兹举一二:
王茂荫,歙县南乡义城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他的祖父、父亲在乾隆年代,是通州著名茶商,家庭殷实。王茂荫在家苦读诗书,一心跳“龙门”,无奈时运不济,到二十四岁才考进相当于现代中学的“县庠”,三十多岁不得已花银子买了一个县“训导”。家人看他科举取功名无望,劝他北上通州去经营自家的茶庄,弃儒从商。时来运转,在他一边做茶叶生意,一边继续苦读书时,适逢咸丰皇帝开恩,破例举行“恩科”取士,他一考中举人,再考取进士,并被朝廷录用为户部侍郎,主管财政。入朝后,他喋喋不休向皇帝上奏折,力主货币改革,遭到皇帝和大臣们一再申斥。马克思《资本论》吸收了王茂荫的理论,但马克思担心这位中国官员是否会受到“笞挞”。打板子是没有的,但换了位子,不再管财政,调到兵部任右侍郎。
胡适,绩溪上庄人,现代著名学者,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他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论点,在学术界影响颇深。胡适出生于上海瑞馨泰茶叶店。他的高祖父于嘉庆年间在上海川沙创办胡万和茶庄,继在上海大东门开设瑞馨泰茶叶店。胡适青少年时期直到出国留学前都生活在上海,往来于上海、川沙间,开支全在川沙胡万和茶庄。在他晚年身居台湾,旧梦遗痕,仍念念不忘万和,“啊,我的老万和”。
胡锦涛,国家主席,祖籍绩溪龙川。他家四代业茶,咸丰年间,曾祖胡永源,少时家境贫寒,十六七岁便外出谋生,先在江苏东台一家茶叶店当学徒习商,有了一点积累,便在泰州黄桥镇与他人合伙开了一家胡源泰茶叶店。积累渐丰后,独资在泰州季家市镇开了胡裕泰茶庄。胡家第一代茶商就是这样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第二、第三、第四代,亦如祖先。到了第四代胡增鑫,胡增麟,事业大大地发展,在姜堰镇创办了胡震泰、胡永泰两家茶庄。到抗战前夕,又在上海法租界开办了联合办事处。至此,胡家旗下就拥有四个茶庄,一个办事处,事业达到了顶峰。建国后,全部进入公私合营。
新安茶市,到清代中后期来了个华丽转身,将国家茶叶推向外洋,茶市的繁荣达到极盛期。康熙六十年(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采购到徽州炒青松萝茶,其形、其味、其色震惊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们,广受欢迎。松萝炒青,在国内早已声名远播,现又受到洋人的追捧,新安茶商就是以松萝茶开启了西方市场的大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上海成了向外开放的都市,精明的新安茶商占得先机,抓住将茶叶推出外洋的机遇。他们在后方的屯溪、婺源、祁门、歙县广设茶行、茶号,组织生产货源,在前方上海设立茶栈,以雄厚的资本吸纳后方的货源。有资本、有货源的经济实体茶栈与西方茶商进行较量,往往得手,逼西商就范。在上海出名的茶栈有休宁巨商汪海楼的“谦泰昌”、“万何隆”,这两大茶栈几乎吸纳了半数以上的屯溪绿茶,打出的品牌“屯绿”。另外还有源丰润、洪原永、公兴隆、汪裕泰等,都是与洋商较量而获利的强手。
屯溪,是休宁县属的小镇,处于率水、横江交汇处,是新安江上游,休宁、黟县、祁门的山货外运,上海、杭州的布匹、盐、火柴等生活用品进山,均集于屯溪交易。自从外洋市场打开,茶号、茶行林立,“最是屯溪商贾集,年年算得小繁华”,“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屯溪这个小镇茶号竟达136家,1938年发展到287家。歙县深渡20世纪30年代,这个濒临新安江的山谷小镇也挤进茶号120家。休宁、婺源、祁门的茶号亦不下百余家。在鼎盛时期,新安茶市的茶号达千家。茶号由茶行供毛茶,茶行集“茶螺丝”(走村串户收购零散茶卖给茶行的小茶贩子,赚取低微的地区差价,被戏称为“茶螺丝”)。茶号将毛茶整理加工送上海茶栈。约定成俗,统称为“洋庄”茶。
新安茶区又一支奇葩——祁红,在光绪元年、二年(1875、1876年)祁门贵溪茶商胡元龙,光绪二年黟县茶商余干臣分别在祁门南乡和历口,闪里设红茶庄收购毛茶和湿坯,加工后推向市场,可谓是一鸣惊人,它不同于印度大吉岭的高香红茶,也不同斯里兰卡乌伐的高香红茶,特定名为“祁门香”,这个山间小县,因茶而闻名世界。“祁红”这个品牌问世后,声名大震,在国际市场上一路领先,畅销不衰,国内“千金难求”,民国三十二年一担红茶能卖320两白银,一斤能换百斤大米。
土耳其著名诗人希克梅特在诗中说“我在中国茶香里发现了芬芳的春天”。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12)04-0155-03
〔收稿日期〕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