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小花茶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探索
2012-04-02王凯
王 凯
(安徽省桐城市茶叶办公室,桐城231400)
茶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备受广大消费者关注。桐城小花茶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抗性品种选择、生物防治和茶叶清洁化加工等技术控制,生产出的小花茶品质优、安全可靠,深得消费者青睐。
1 桐城小花茶产业现状
桐城市地处大别山东麓,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内西北部山区土壤、气候、地理、日照等条件优越,峰高谷深,桐城小花茶园一般都在海拨400~800m的山林间,茶地多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优质小花茶生产。
桐城市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市)之一。全市有7个产茶镇,4万多茶农。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方针,从此桐城小花茶生产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发展期。茶园面积由“十五”末的1650hm2增加到现在的2730hm2。2012年,全市春茶总产量达400余t,总产值1.2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小花茶初制加工厂(包括家庭型)由“十五”末的117家增加到现在的256家,年加工能力由原来200t增加到800t。多年来,市茶叶办、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站等单位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在山区村广泛开展茶叶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受训达5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茶农科学生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全市有近70hm2茶园获有机认证,2270hm2茶园获无公害认证,2010年在安徽省第五届茶博会上被评为“安徽省十大品牌茶叶”。
纵观全市,桐城小花茶生产正逐渐规模化、机制化,质量安全水平有好转,但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全市茶园面积的迅速扩大,茶叶的批量生产,造成小花茶体制内监管不到位,无序生产的状态令人担忧,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现象依然存在,粗制滥造致使成品茶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小花茶质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这些问题的存在,亟需建立一套安全、优质、高效的小花茶生产新机制,全面实施小花茶质量安全控制工程。
2 建立小花茶安全生产新机制
提升桐城小花茶品质,确保桐城小花茶质量安全,是振兴桐城小花茶产业的首要任务,为此,桐城市将“桐城小花茶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作为引导茶叶生产的示范工程来抓,确立以市茶叶办为项目主实施单位,以7个产茶镇茶园为项目实施地,以强化技术培训、实施良种良法为抓手,通过“公司+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公司+定点生产厂+农户”的模式,建立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示范园135hm2;在优势区域新建或改建清洁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加工厂2座;在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的地方建立抗性良种繁殖园3.5hm2;培训茶农1000人次。以此示范为基点,将小花茶生产的成功模式进行复制,在全市推广应用。
经过探索,按照“园区标准化、品种无性化、生产机制化、加工清洁化”的模式进行生产,使得桐城小花茶品质拔高、质量安全可控,并梳理出一套桐城小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3 小花茶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过程控制,是确保桐城小花茶质量安全的关键。在实践中,桐城市对小花茶的产地、品种、栽培及制作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使得桐城小花茶品质及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1 栽培地选择 园地选择要立足生产优质茶,园址一般建在海拔300m以上,周边生态好,没有污染,避风向阳,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土质为偏酸性的红黄土壤,坡度15°以下的坡地、旱田、平地上,与农田保持有100m的隔离带。目前,桐城市尚有3300hm2山地可适用于发展丰产茶园,为做好示范,我们在充分考虑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前提下,选择在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结构良好的地段,如黄甲镇、龙眠街道,每年分别建设0.23hm2的良种繁殖园;选择茶叶发展优势区域,如黄甲镇、唐湾镇、龙眠街道,每年分别建设67hm2的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示范园。通过良种繁殖园建设为开辟新茶园提供优良品种,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示范园建设为全市茶产业提供技术示范。
3.2 抗性品种选择 主要选择抗病虫无性系茶树品种为今后建园的主推品种,如山坡绿、特香早这两个品种已参加全国区试,从全国区试和我们扩繁的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对茶叶炭疽病、茶橙瘿螨、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抗性,抗寒、抗旱性强,鲜叶采摘期提前5~10d,延长了桐城小花茶生产周期,避免了采摘“洪峰”,使桐城小花茶制作后的条型、色泽和香味俱佳,也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良种繁殖园、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示范园均以“山坡绿”、“特香早”为建园主品种,在今后新发展或老茶树更新换代中,主张大面积推广。
3.3 栽培生产管理 栽培生产管理诸多环节的控制,是保证桐城小花茶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①栽培密度:合理密植,要推行单行条栽,株距0.33m,行距1.5m,每穴栽2~3株大小相同的合格茶苗,这样既有效利用空间和土层,又使茶树个体和群体结构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目的,符合机耕机采要求。②铺草埋青:在茶园日常管理中,主要采取翻耕埋草、夏季地面覆盖农作物秸秆,一般盖草用量每667m230~40担,以减少蒸发,降低地温,保蓄水分,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③施肥控制:建园时要通过深沟吊槽,沟深、宽不少于60cm,表土覆下,底土覆上;要施足基肥,每667m2施农家肥200担,饼肥100kg,磷肥50kg,底层农家肥、中层饼、磷肥;在春季催芽期也多施有机液肥。④抗旱防冻:多为茶树幼龄期,采取灌水、地表覆盖、插枝遮荫等措施,有效防止茶树受旱受冻。做好生态保护与协调,要设置防护林,对园区周边的树木要全部保留,满足茶园小区域气候条件;做好路沟设置,保证茶园能蓄能排,小雨不出园,大雨不积水,坡地茶园茶行必须等高设置。⑤病虫害防治:充分利用山坡绿、特香早品种自身的抗病虫特性,严控农药使用,采用无毒低残留如生物制剂和振频灯等物理方法,科学运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增强茶树自身抗性,并通过在幼龄茶园套种玉米抑制茶尺蠖、茶橙瘿螨,在茶园覆盖稻草有效防除杂草等方法,做到不使用农药和化学除草剂,从而保证桐城小花茶鲜叶原料的质量安全。
3.4 制作过程全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我们制定的桐城小花茶清洁化加工技术规程已列为地方标准,鲜叶进场采用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四不落地”技术,加工设备和场地保持整洁卫生,整个加工过程严防有害物质和有毒生物经加工环节混入茶产品,使加工后小花茶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4 结论
桐城小花茶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以选择山坡绿、特香早等抗性品种为基础,以茶园套种、杂草覆盖、生物防治、清洁化加工等技术为核心,有效解决了茶园病虫草害、农药残留超标和加工污染方面的问题,能够生产优质、安全的桐城小花茶,成为开发无公害、绿色环保饮品新模式,在桐城市得到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桐城小花茶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实现了桐城小花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