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2-07-02宛晓春,夏涛
尊敬的李斌省长并邵国荷省长助理: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关心下,中国茶产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点,茶园面积稳步扩大,茶叶总产量屡创新高,茶叶消费热点频出,茶叶科技和文化不断普及,茶产业逐步成长为受到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行业之一。作为安徽农业大学在茶叶科学教学与研究领域工作三十年的教师,我们在为全国茶产业发展形势感到欣慰的同时,对我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深感忧虑。为此,我们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请您百忙中审阅。
一.全国和安徽茶产业发展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和生产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茶园总面积211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总面积50%以上;茶叶总产量16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0%以上;茶叶农业总产值729亿元;茶叶出口量超32万吨,出口额9.65亿美元。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从业人员8000多万人。茶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叶生产情况对比(《茶叶科学》2012.3)
安徽是全国重点产茶省,是名优茶重点产区。全省有茶农300多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的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叶收入在主要产区占当地农民收入20%以上。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207万亩,产量8.76万吨,农业产值45亿元,本省口岸出口茶叶居全国前三位。2000年以来,安徽茶产业已连续十一年实现增产增收,在茶叶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系列以炒青绿茶和大宗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技术和装备为主的应用技术成果,示范带动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安徽特别是皖南茶区产生了明显的产业提升效应。但是,与兄弟产茶大省相比,安徽茶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安徽茶产业曾经有辉煌的历史,资料统计1978年全国茶叶产量前五位是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2001年五大产茶省变更为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2004年五大产茶省排列是福建、浙江、云南、四川、湖北。2011年安徽茶叶产量已经下降到全国第七位。
二.安徽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安徽发展茶产业的优势
区位和生态优势。安徽省是国内产茶省中唯一的兼有长江南北茶区,具有南北气候特征的产茶省,是出口大宗红、绿茶的主产省。皖南和大别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优越,为安徽茶风味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好的生态条件。2005年被农业部划定的“全国名优绿茶优势区域”。
品质优势。“屯绿”、“祁红”是我国出口大宗红、绿茶中最著名品牌;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等历史名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茶叶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历史悠久,技术支撑体系较完备。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是全国茶学学科的摇篮,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队伍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在茶树育种、茶树栽培和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机械设计、茶与健康、茶叶经济与文化等领域人才荟萃,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徽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徽茶、徽文化和旅游融合基础条件好。
茶产业经济比较优势明显。茶叶是高产出、高商品率的农产品,比较效益好。如:2005年浙江省主要农产品平均亩产值分别为:茶叶2437元/亩、中药材2322元/亩、蚕桑2014元/亩、蔬菜1929元/亩、水果1540元/亩、粮食693元/亩。2011年,安徽省每亩茶园平均产值达到2195元,茶农亩均纯收益超过1000元;而根据测算(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全国水稻亩均纯收益只有309元,小麦140元,玉米275元。福建省安溪县,茶园面积61万亩,茶叶产量6.3万吨,从业人员80万人,涉茶产业年产值81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到4700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5%(《中国茶叶》2011.2);我省黄山市太平猴魁原产地猴坑村民组,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0万元。由此可见,发展茶产业不仅符合生态强省战略,而且与粮棉油等大宗作物相比,茶产业经济比较效益好,应当作为我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
2.安徽茶产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茶叶单产低。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20%左右,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福建(95%)、浙江(62%)等省份。全省茶园平均单产42公斤/亩,低于全国51公斤和全球100公斤的平均水平。
茶园集中在丘陵和山地,茶园基础条件薄弱。我省半数以上的茶园是上世纪70-80年代开垦的,零星分布在山坡、林地居多,多为低产老茶园,制约了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推广。全省高标准茶园面积稀少,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茶叶生产效率低、效益差。2011年,虽然全省茶园每亩平均产值达到2195元,但仍远低于福建(3548元 /亩)、浙江(3926元 /亩)、山东(5506元 /亩)和江苏(4108元/亩)。我省多数茶厂仍然沿用传统作坊式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急需改造更新。茶农仍存在不合理使用农药、除草剂和化肥的现象,很难进行有效的源头监控,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推广力度不大。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科技创新、产业扶持和引导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速度慢,县乡两级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环节薄弱,生产技术承接和推广力度不够。
茶叶产品形式单一,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因低档夏秋茶产品价格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我省夏、秋季原料弃采现象非常普遍,茶叶原料资源浪费严重,适销对路的中档茶叶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我省现有可采摘茶园200万亩,开发中档夏秋茶新产品(红茶和乌龙茶),平均每亩可增产50公斤,产量可增加8-10万吨,每年可增加产值60亿元以上(按100元/公斤测算),夏秋茶增产增收潜力巨大。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当前我国茶叶产量持续增长,而内销市场和出口量增长缓慢,生产成本上涨而市场价格趋稳,行业营利日益艰难。浙江和湖南等省通过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实现差异化加工,及时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延伸茶产业链,提高了茶叶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增产增收。而我省茶叶深加工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
组织化程度低,品牌经营能力不强。我省茶园大多分散在农户管理,茶园流转机制尚未普及,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以分散销售为主,在市场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像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龙井”、“云南普洱”等品牌的整体策划宣传推介,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茶产业服务旅游文化产业的潜力没有发挥。安徽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但当前的旅游开发主要还是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上,与长三角及其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明显不足,茶产业服务旅游、文化产业的潜力没有发挥。
三.加快推进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政府推动
省委政府,特别是各重点茶叶产销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发展茶产业提高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民生工程和富民强省工程的认识高度,上升到建设生态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认识高度。
这几年,茶产业发展速度快的省份,无一例外都得到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在福建,全国首部为发展茶产业而专门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河南,省委、政府在信阳市设立正处级事业单位茶产业办公室,出台13项优惠政策,每年信阳市、县两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在贵州,茶产业被视为贵州省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重要产业,把茶产业作为促进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提出到2020年把贵州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的目标。我省虽将茶产业作为省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实施了茶产业振兴工程,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召开了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但提供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2.政策和资金保障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落实茶产业振兴工程的文件精神;出台惠茶政策,为茶产业提供财政、税收和土地流转等优惠政策;设立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提高资金扶持力度;召开专门推动会,细化目标,强化考核,出台具体可行措施,强力推动。
3.加强顶层设计和产业引导
首先要夯实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以优质、多抗、专用为育种目标,发掘安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大力改造低产老茶园,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发展高标准新茶园,适度增加茶园面积。
其次,在产业布局上,要重视春季名优茶的生产销售,大力推广应用茶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品质和效益,强化品牌建设,重点发展安徽传统四大名茶(猴魁、毛峰、瓜片和祁红);同时要高度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利用,开发“皖江红”和“皖江龙”系列中档红茶和乌龙茶产品,加快推动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开发,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安农大在我省茶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作用。
此外,要适时开展茶产业区域规划、茶产业政策、技术经济研究与市场调研,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加速形成安徽茶产业集群效应、品牌效应,壮大产业规模;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徽文化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差异,探索茶叶、茶文化与徽文化有机结合的茶叶输出方式,推动茶叶经济、徽文化与茶文化互动发展;要发挥安徽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健康、生态、徽文化和茶文化开发旅游项目,探索特色鲜明的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四.安徽农业大学提出的夏秋茶资源利用项目
针对我省茶园面积广、夏秋茶鲜叶资源丰富的现状,推广应用机采技术,大力开发以红茶和乌龙茶为主的中档茶叶产品,完善配套加工技术和工艺,形成系列产品;研究集成茶叶提取物、超细茶粉与茶食品等加工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线,开发系列产品,并进行技术示范推广。
开发内容之一:茶鲜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
针对我省丘陵、山区的茶园种植特点和现状,筛选适合机采的茶树品种,并示范推广;针对夏秋季茶树鲜叶的萌发特点和中档茶对原料规格的要求,研制出轻便适用的采摘机械;研制机采鲜叶机械分选机和光电色选机等关键设备;开展机采鲜叶连续化分选技术研究,制定中低档茶机采茶园树冠培育技术规程和茶叶机采机制技术规程,并示范推广。
开发内容之二:安徽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从福建、广东等乌龙茶主产区,引进金观音、铁观音、黄金桂等乌龙茶良种,进行无性繁殖;利用安徽茶区现有茶叶品种资源试制乌龙茶,开发有安徽特色的乌龙茶产品;改进乌龙茶的包揉工艺,大幅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制订安徽乌龙茶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在安徽适宜茶区推广应用。
开发内容之三:工夫红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研建与应用
突破工夫红茶连续化萎凋和连续化发酵技术,研制连续化萎凋机组和连续化发酵机组等关键设备;突破工夫红茶精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研制关键设备。
开发内容之四:茶叶提取物、超微茶粉制备及其终端产品开发
以夏秋茶为原料,研建茶叶提取物和超微茶粉生产线;以茶叶提取物为中间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生产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提取物终端产品;以超微茶粉或速溶茶为中间产品,利用茶叶色香味特征及其保健功能,研制茶食品终端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以上建议,妥否?请批示!此致
敬礼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宛晓春、夏涛
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