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阴主枢”及临证应用体会
2012-04-10孙红友
孙红友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830000)
手少阳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包罗诸脏,涉围最广,一腔之大腑。故从三焦着手探讨发病机理,开拓临床治疗思路大有裨益,尤其对肺肾两系疾病最为相关。《灵枢·本输篇》“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1]”。少阳为枢,可理解为表里之枢、升降之枢,水运之枢,然其本必连于肾,少阴主之,方有大腑之能。
1 理论方面联系
1.1 三焦为枢,其本在肾
“三”,指上中下三个部位,不待解释即可了然。“焦”,《説文解字》 ,火所傷也。字从隹,从火[2]。《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又古焦、爵二字同部同音,可以互相通用,因假“焦”以为爵,所以三焦就是三爵,爵是古代储存流质品的三足容器。三焦大义可理解为:上中下三个充斥温热之气和水液的部位,通过不断气化而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的有机整体。
三焦虽不与命门相配,但其相火却发自肾中原气,出于上焦,为“原气之别使”,有“俾助生生不息之功”。“三焦亦向壬中寄”说明水液循三焦之输下注于膀胱,赖肾阳气化而开阖有节。“所谓三焦者,熏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行之关,其气融洽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皮肤、分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部分所属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3]。(《医旨绪余·丹溪相火篇议》)又说明三焦在疏导水液运行的同时,又蒸津化气以熏养脏腑,这需要肾中阳气充盛才可以阳化气,以成阴形。元气,即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本原之气。是藏于命门的先天之气,藉三焦而敷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在《难经》就有明确论述,历代医家也多有发挥。如孙一奎尤其重视此,提出命门动气即元气,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可见,“命门元气三焦系统”。这是一个元气产生、输布、效应和调节的完整系统,而且是一个凌驾于脏腑经络之上而又作用于脏腑经络的调控系统。我们应该肯定,在胚胎期的五脏六腑(包括肾脏)尚未成形之前,命门元气已在发挥作用,它促进着胎儿五脏六腑和形体的生长发育。出生之后,它仍然在发挥作用。
1.2 少阳为枢,因处为名
足少阳胆木,体生于肾水,其性条畅,在上升的过程中又载水而上制心火,体现了少阳联络上下的作用表现出升降之枢。胆木疏泄,以疏脾土,则清气在上,浊阴在下,脾气升而胃气降,可以理解为少阳是升降之枢。“少阳去表不远,附近于胃”置若枢机,邪气在此可外散,可里下。柴胡清散,黄芩清降,一升一降亦明之以道。此为表里之枢。少阳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中介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肾之间存在的这种密切生理联系需要少阳的联络和沟通。三焦水道连肺肾,水液上蒸宣发,下行泄出,必赖之交通畅达。三焦又为气道,肾中元气经此而运行周身。正谓“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此为水液之输。
少阳经既为三阳之枢又为阴阳之枢,即枢机,《辞海》喻为“事物运动的关键”。少阳经为阴阳之枢体现了少阳病的内传规律。若少阳为病,相火闭郁不能外达,阳气虚弱,则易内传三阴经;若少阳病虽枢机不利,但相火尚能运行,阳气尚盛,则内传阳明经。而少阳经为三阳之枢则体现在少阳合病证的治疗上。如对太阳少阳合病(第146条)、少阳阳明合病(第229、230条)和三阳合病(第99条)的治疗,均遵“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治从少阳和解而用小柴胡汤。特别是三阳合病的治疗,更能说明恢复少阳枢机的重要性。如第66条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身热恶风,颈项强”,是太阳表邪为患;“胁下满”,是邪郁少阳;“手足温而渴”,则是阳明燥热之象。此三阳合病,若治从阳明而用清下之法,则有碍太阳、少阳;若从太阳而用汗法,则有碍少阳、阳明;唯有从少阳而用和法,使枢机运转,表里通达,则病邪可望尽解。综上可见,少阳经的位置应在太阳经与阳明经之间,而少阳经既是三阳之枢又是阴阳之枢。
以方剂为例,各种原因引起邪漫三焦,出现除少阳本经主症外,还有伤寒96条,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等诸或然证。小柴胡汤可主之。而伤寒318条亦有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两条文不但或然证极其相近,而且主方取法一脉。柴胡和枳实重在调畅气枢,一升一降,芍药和炙甘草和中缓急。最主要一点318条见于少阴证中,这也进一步说明“少阳属肾”。两方中主治咳、悸在上焦,腹中痛在中焦,小便不利在下焦。其理明也。
2 临床方面联系
2.1 杂病证治
临床水肿证,无论阴水、阳水均有三焦不泻,气滞水停的病理。阳水为实证,乃邪气阻滞,升降、转运之枢不利,造成三焦壅塞,水道不通。阴水乃阳气不足,脏腑机能不足,导致三焦无有所属,气化无力,气不化水、气不行水。少阳枢机被遏,势必生发之气被挫,脾胃亦病也。故治疗水肿有提壶、疏凿、温肾等法,意在畅达少阳枢机。
内伤咳嗽、痰浊的辨治常于肺、脾、肾最为密切。从三焦分部而言,肺居上主宣肃而通调水道,脾居中运水液而输水谷,肾居下主纳气而蒸水液。三焦输理气机,敷布水气,而其中肾为三焦之本。痰浊无处不到,需分三焦论治[4]。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说明三焦病变可传以与之,以其为枢机故也。疏利三焦能调达上下,如枳实一药,在上如导痰清降痰浊,在中若枳实导滞清降积食,在下为承气清降燥屎。少阳三焦以一贯也。“三焦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而五脏穷必归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少阴既盛,三焦枢机得畅,五脏受安。
命门元气不足,或相火衰弱,可出现三焦元气不足之证,其病变有气不上纳、水谷不化、清浊不分等情况。根据《难经》理论,三焦元气之病变当分三部为治,即“上焦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分清泌浊,其治在脐下”。(《医旨绪余·三焦评》)在三焦病变中,如果下焦元气虚寒,不能转运,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从脾肾着手温补下元,“或补中益气,而剌灸当取三焦穴,不取膀胱穴[5]”。(《赤水玄珠·癃闭、遗溺》)都说明治疗三焦病变,取法于肾本。
2.2 案例举隅
案1.盛某,男,21岁,患者罹患水肿三年余,西诊为“肾小球肾炎”,历经中西医治疗,服药水泄而肿消,辍药水聚而复肿,经年不愈。见头面四肢俱肿,按之凹而不起。腹大,按之硬痛,阴茎及阴囊亦肿胀,小便短少,大便溏而不畅。舌苔白滑,六脉濡弱。辨为脾肾阳衰。前投攻水之剂,虽能取效于一时。但肾中阳气被伐而愈虚,三焦水道失于气化,水邪暂退而复聚,故而缠绵久久。所谓“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失司,影响肺之制节,脾之运化,肾之开合,因而水道淤塞,此水肿之由来也。治宜温补脾肾,蒸气利水,补泻兼施。处以实脾饮化裁。茯苓,白术各15g,泽泻,车前子各12g,大腹皮,冬瓜皮各30g,厚朴,木香,陈皮各9g,熟附子,干姜,甘草各6g七剂,十天后四肢水肿见消,食纳增加,腹胀缓解。坚持治疗2月,共服加减实脾饮40剂,浮肿完全消失,二便通畅,饮食正常,精神振奋。
案2.马某,女,61岁,患者口苦口干年余,并伴腹中满,心中烦,四肢拘胀不舒,小便欠利,大便不爽,午后双足困重无力。曾行胆囊结石切除术,余西查无获。亦间服中药奈何效不足言。观舌淡红而暗,苔白腻而欠均,脉沉小弦。辨证为湿热郁阻三焦,少阳气化不利,湿浊更缠绵不解,并有化热伤阴之势,遂疏以柴胡12g,黄芩10g,半夏6g,乌药10g,栀子10g,金钱草15g,枳实12g,厚朴12g,槟榔10g,知母10g,荷叶6g,制大黄3g,白芍10g,甘草6g。四付。药后患者上述不适均有明显好转,不断称效,继续调治半月而苔退脉和,症状消失。本案患者胆腑虽摘,但胆之经络俱在,经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木失于疏土,则湿浊渐聚,患者年老而肾气虚馁,三焦气化不利,以有口苦口干、心中烦之上焦;腹中满之中焦;二便不爽,双足困重之下焦等三焦病变。治疗以小柴胡、达原饮、四逆散、小承气、枳实栀子汤等合方化裁应用,加乌药温肾以助化三焦,共奏畅达气机,疏利湿浊之功效。
[1] 郭蔼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校注》[M].第一版.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
[2] 许慎.《说文解字》[M].第一版.中华书局出版 1963,12.
[3] 孙一奎.《医旨绪余》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2,7.
[4] 夏以琳,邵长荣.三焦分治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2.12.4.
[5] 黄英志.《医学全书·赤水玄珠》[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