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经方治疗寒饮伏肺证
2012-04-10冷有明唐仁康
冷有明 唐仁康
(黑龙江省庆安县医院·152400)
寒饮伏肺证是指寒饮或者寒痰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与寒象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寒痰阻肺证或寒饮停肺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质地清稀而易咯,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伴见恶寒,肢冷等”[1]。此证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咳喘性疾病而见痰液清稀者,亦可出现在花粉症、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中[2]。
此证型在临床较为常见,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发作者更为多见。察伏肺之寒饮,由来不外三条,一者素有痰疾,痰饮蓄于内,罹感寒邪,寒痰内客于肺;二者外感寒湿,侵袭于肺,转化为痰;三者因素体脾阳不足,寒从内生,聚湿成痰,上干于肺。其主要相关脏腑是肺脾(胃),《内经•咳论》言“聚于胃,关于肺”之谓。寒饮伏肺,病程较长,其表现的外候较多,且每因气候、饮食、情志或治疗而引发变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便论述了寒饮伏肺服用小青龙汤药后所出现的5种变化∶“冲气上逆”、“支饮复作”、“饮气上逆”、“水去形肿”、“水饮挟热”,可见寒饮伏肺证变化多,临证当仔细分析病证特点,把握病机。寒饮伏肺,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不同,发作时不同兼见表现治法也相异,现简单论述几种寒饮伏肺证经方治法:
1 外寒内饮咳喘之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伏肺遇外感发作咳喘或哮喘的主要方,尤在泾《金匮翼》称∶“此散寒蠲饮之神剂。”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临证以咳痰色白量多,痰质清稀,落地如水为主,多由外感引发而不必见发热等症。然寒饮为患,变证百出,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妇人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究其病因,必寒饮内伏者,可大胆运用,不必诸证悉具。此方服用后当以口中微干为佳,即“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是辛温竣剂,刘渡舟曾说小青龙汤“疗效卓著,屡用屡效。但此方辛温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3],尤其寒饮内伏日久,病机虚实夹杂,服后可出现多种变证,不一定是用方不当,也可能是体内蓄久之寒饮欲化或已化的表现。历代医家也对此有过详细论述,并称小青龙汤后的治疗法则为“从龙法”,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小青龙汤服后已愈复发或未痊愈仍有痰而专立从龙汤(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清半夏、炒苏子、炒牛蒡子);吴鞠通于小青龙汤见效后改服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薏苡仁、茅术以理脾化饮;叶天士取“气化则饮消”之义立晨服壮水源以消内风之法,临卧时服清肃中上二焦之威喜丸[4]等等,都很有指导意义。
2 痰壅咽喉之射干麻黄汤
本证病机乃寒邪夹痰,搏结气道,“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程门雪先生称此方为“哮证祖方”,本证与小青龙汤证相似,寒饮郁肺而见咳喘痰多色白、苔白滑或白腻,临床主以喉中痰鸣为特征,此方与小青龙汤相似而重在利咽喉化寒痰,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亦云此方“寒邪挟痰……允宜散寒降气祛痰开结为治,故以擅长上四者之射干冠一方之首,麻黄温能散寒,主因来之咳逆上气。盖肺者皮毛之合,麻黄能从皮毛而泄肺邪,故次于射干。至紫苑、款冬皆温肺降痰之品,半夏下逆气,细辛驱寒,大枣和中、保脾胃,而干姜、五味子乃治外感咳证之必需品,以其一开一合,能清咳嗽之源。”[5]
3 寒饮夹热喘甚之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就本方叙证略简,“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而以方测证,本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所治,同属寒饮郁肺而挟热之咳喘,两方中均用麻黄、石膏、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等药。不同在于本方病机侧重于气机壅滞上逆,如《千金要方.咳嗽门》所载∶“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临证见喘而胸满之症较甚,故主以厚朴配杏仁降逆除满,止咳平喘,去酸、甘收敛之芍药、甘草。
4 兼里热烦躁之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是小青龙汤的一种最常用变方,《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组成是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以清热除烦。临床辨证要点是烦躁,咳白痰或黄痰量多,舌质红苔黄但不燥。后世医家对此方多有发挥,并不拘泥于必见烦躁症,且应用本方重在石膏的不同用量,尤以张锡纯善用此方,临证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伏肺亦必用之,曾言“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于石膏用量上更为精到“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有效。”[6]
5 寒饮化热肺气郁闭而喘之越婢加半夏汤
伏肺之寒饮郁久化热,兼受外感,肺气郁闭,见水气上冲,“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越婢汤中麻黄宣肺平喘,散寒化饮,石膏清泻郁热,生姜散水化饮,大枣、甘草顾护中气,培补肺气,调和药性。尤在泾:“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逆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故加半夏辛燥化痰,且能降逆。临证主以气喘急重,咳嗽痰多,色白或黄,口渴,欲饮水但量少为主。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0-181
[2] 黄煌.经方一百首[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0-73
[3]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2-24
[4] 安丙辰,张德勇,国万春.从龙法名家案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1):8-10
[5] 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73
[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