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性溃疡从肝郁论治探讨

2012-04-10韦晓梅王光铭

河北中医 2012年6期
关键词:肝胃胃脘肝气

韦晓梅 王光铭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江苏 南京 210046)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形成侵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多称之为“胃疡”,亦有人以“胃痈”论治。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论述往往以心痛概括,如《丹溪心法》指出“心痛即胃脘痛”,《张氏医通》亦指出“凡言心痛,都属胃脘”。本病发病率较高,且精神因素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我们对消化性溃疡从肝郁论治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在胃肠病中有重要作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亦指出“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由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脾胃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升降有序,离不开肝的正常疏泄,因脾胃功能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关系到气的升降出入和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肝疏泄条达,则脾胃调和,气机畅达,升降有序,即水谷精微正常输布。若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胃气壅滞,不通则痛。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指出“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胃脘常痛,情志不遂即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可以认为产生烧心、泛酸、嗳气、恶心、呕吐,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消化性溃疡特征性症状,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的重要病机之一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邪犯脾胃。

2 辨证治疗

临床上从肝郁论治消化性溃疡可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肝郁脾虚3种证型,对于各种证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加减又各有不同。

2.1 肝郁气滞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抑郁,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调,因而发生疼痛。可因肝郁而致胃不和,亦可因胃不和而致肝郁,两者互为因果。此型多表现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沉弦。胃镜下多见黏膜苍白、水肿等炎性反应,伴有轻微出血和糜烂。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予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醋柴胡、炒白芍药、炒枳壳、陈皮、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随证可酌加蒺藜、广郁金、绿萼梅、砂仁、甘草等泄肝和胃理气之品。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黏膜苍白、水肿加桑叶、徐长卿,糜烂及出血加三七、丹参。

2.2 肝胃郁热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通降受阻而发生疼痛。正如《丹溪心法》指出“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郁于胃脘而痛”,《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嗳气嘈杂吞酸恶心,皆火病也……经云:寒气客胃者,必先有火郁于胃中……清无所归而不得升,浊无所纳而不得降”。此型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型患者大多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下可见溃疡底覆盖白苔或污秽苔,多伴有出血或凝血块,边缘充血、水肿、糜烂。治疗上以疏肝泄热和胃为要,予化肝煎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化裁。药用青皮、陈皮、赤芍药、牡丹皮、栀子、酒大黄、黄连、炒黄芩。因内热最易化火伤阴,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说,应慎用香燥之药,随证可选用香橼、佛手等理气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且为防止肝胃阴虚之变,可酌加生地黄、枸杞子、麦门冬、当归等滋阴柔肝之药。对于胃镜下黏膜充血、糜烂、出血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白及、凤凰衣、木蝴蝶等制酸生肌护膜之品。

2.3 肝郁脾虚 肝主疏泄,有助脾运化功能;脾主运化,气机通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故在发生病变时,两者常可以相互影响,导致气机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产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的病变。此型症状上既有脾气亏虚的表现,也有肝气郁结的表现,包括大便溏泻不爽,水谷不化,纳谷减少,胸胁脘腹胀闷疼痛,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腻,脉弦细。胃镜下此型多属溃疡愈合期或瘢痕期。治疗上以健脾和胃抑肝为主,予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药方加味。药用太子参、茯苓、炒白术、陈皮炭、炒薏苡仁、山药、炒白芍药、防风、荷叶。临证时应针对脾虚与肝郁的孰轻孰重随证加减,并注意气机的升降调和,以务求脾气健运,肝气条达。

3 典型病例

刘某,男,46岁。2010-05-13初诊。上腹部疼痛间作5年余,伴泛酸、烧心、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二便尚调,平时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维持治疗。近1个月来上腹部灼痛明显,痛势急迫,胀闷不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伴有黑便,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胃镜示:胃窦溃疡,慢性胃炎伴糜烂,食管炎,Hp(++)。西医诊断:胃窦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失疏泄,肝胃郁热。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通降。处方:海螵蛸20 g,丹参、茯苓、炒白芍药各15 g,青皮、陈皮、牡丹皮、桑叶、白及、木蝴蝶各10 g,炒黄芩8 g,制大黄5 g,黄连、砂仁(后下)、炙甘草各3 g,吴茱萸2 g。7剂,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2010-05-20二诊,患者诉上腹部灼痛减轻,胀闷缓解,黑便消失,大便通畅,知饥能食,但餐后1~2 h后仍有胃脘不适,口干欲饮,胁肋部时有隐痛,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数。为肝胃郁热日久,有化火伤阴之势,且久病入络,兼有血瘀。治宜滋阴柔肝,化瘀通络。处方:海螵蛸20 g,炒白芍药、北沙参、麦门冬、仙鹤草各15 g,牡丹皮、广郁金、生地黄、枸杞子、佛手、阿胶珠、白及各10 g,五灵脂6 g,黄连、炙甘草各3 g,吴茱萸1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纳谷如常,体质量增加。以二诊方加减调治1个月余,胃镜复查示:胃窦溃疡完全愈合,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阴性。

按:本例患者上腹部疼痛日久,初诊时肝胃郁热是其病机根本,予化肝煎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以疏肝泻热和胃,并加左金丸制酸,丹参饮化瘀通络,结合辨病,加白及、海螵蛸、木蝴蝶制酸护膜,且制大黄、黄连、炒黄芩、炒白芍药皆为根除Hp的良药。二诊时肝胃郁热化火伤阴,导致肝胃阴虚乃其病机关键,且久病入络,胃络有瘀。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以滋阴柔肝,酌加五灵脂、阿胶珠化瘀止血,仙鹤草、白及护膜止血生肌。此例辨证准确,用药精当,辨证与辨病紧密结合,随证加减,不仅抓住病机根本,而且统筹兼顾各方,收效甚捷。

猜你喜欢

肝胃胃脘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