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潮温阳法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经验
2012-04-10徐江红
徐江红 曹 亮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周潮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30余年,对消渴及其并发症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疗效显著。我们有幸随师侍诊,对周老师采用温阳法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有了一定认识,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在对消渴病机的认识上,传统观点均认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阴伤及气,气损及阳,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与此相适应的“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法”也成为治疗消渴的正治大法。周老师认为此论有失偏颇,对于阳气在消渴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为阳虚也能致消渴,历代医家有较多论述。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是补肾阳名方,肾阳虚,气化无力,津液无以上承,故见消渴。王焘《外台秘要》“消渴者,原发其病,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指出消渴病机当责于“腰肾虚冷”之肾阳虚。张介宾《质疑录》中说:“此元阳既亏,金寒水冷,则阴邪乘之;阳衰则气虚,阳不帅阴,则水气不化。故饮水多且便溺多,为肺肾之消。”明言肺消病本在“元阳亏”。张景岳《景岳全书》云:“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指出阳虚消渴的病机为“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赵献可《医贯》云:“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腾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吴谦《医宗金鉴》云“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元,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由上可知,古代医家对阳虚致消渴阐述颇多,元阳(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能蒸腾,故见消渴。
周老师认为,现代生活中由于空调、冰箱的使用,冷饮、凉物俱伤人体阳气,加之现代夜生活丰富多彩,违背了昼精夜寐的自然规律,子时阳初生,夜生活无节制亦伤害人体阳气;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阳;当今社会压力普遍较大,思虑过度、熬夜耗散人体阳气,“阳气者,烦劳则张”,人们身心烦劳,必然导致阳气消耗。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阳虚患者增多。临床发现,阳虚型消渴占相当大比例,并且患者多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脏器损害较重,阳虚及阴阳两虚患者临床亦多见,尤其是进入并发症期,气阳虚占很大比例,从温阳法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2 温阳法在消渴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运用
2.1 消渴 周老师认为,阳虚型消渴主要见于肥胖者及老年人。目前,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食欲的条件已超成熟,消渴患者多肥胖。肥甘厚味使脾胃过劳,嗜食生冷则直折脾阳,脾胃升降功能受损,枢机斡旋乏力,中气不运则中满,胃气不降则产生郁热,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湿浊中生,互结为患。脾阳不足为本,胃热、郁热为标。治疗上应根据本虚标实之轻重灵活用药。一般以温脾阳为主,可少佐清热除湿之品,热像较重可短时间内清热,热一除必须马上温运脾阳。老年人消渴主要责之于阴阳两虚,脾肾之阳不足,甚则命门火衰,无以为继。此类患者,气血阴阳俱虚,更要慎用寒凉之味,否则徒耗阳气,而致病情迁延不愈。温阳法当根据脾肾两者病变之不同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病程较短而阳气不足者,脾弱为主,治当温脾;病程较长而阳气衰微者,肾虚为主,宜温肾;脾肾两虚者,宜双补,助阳则阳生阴长,精血自沛,阴津自复。临床补脾阳可选用四君子汤、理中丸之属,温肾阳可选用肾气丸、四逆汤。周老师临床善用干姜、砂仁等药物温脾阳,附子、肉桂等药物温肾阳。
2.2 消渴痹证 周老师认为,消渴痹证阳虚络阻的形成,或始于气阴亏耗,病久伤阳,或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不论从哪一方面开始,其发展结果皆为阳气不足,血脉瘀滞,经脉失养。故消渴痹证阳虚络阻证的临床特点既有阳气不足之“正虚”证候,又有瘀血阻络之“邪实”证候。故在活血化瘀之时,应重视温补脾肾之阳。临床用方多选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常用附子、桂枝、干姜、细辛、黄芪等药,尤其是细辛,经常用到10~20 g。周老师认为,细辛辛散温通,止痛效果好,但需大量应用方能显效;下肢麻木、疼痛多加牛膝、木瓜等引药下行;上肢麻木、疼痛多加桑枝、威灵仙祛湿通络;病久者多加忍冬藤、丝瓜络等通络之品。对于消渴痹证,温阳之时不能忘记养阴,因消渴发展到痹证阶段,必然郁热伤阴耗血,瘀血内阻,新血不生,阴血不足,故在温阳的同时可加入养血滋阴之品,如当归、生地黄、何首乌等,遵“善补阳者,阴中求阳”之意。痹证阶段,无论阴虚、阳虚,还是阴阳俱虚,必有痰瘀阻络,周老师善用芥子开皮里膜外之痰,活血化瘀喜用血府逐瘀汤,气行则血行,临床疗效颇佳。
2.3 消渴肾病 周老师认为,消渴肾病主要为消渴日久,致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虚衰。肾虚则命门火衰,开阖失司,不能温蒸化气行水;脾失命火之温煦,则运化不济,制水不利,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此病本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责之瘀血、水湿、浊毒三者为患。治当权衡标本缓急,或以温阳益气、健脾补肾扶本为主,或以活血泄浊、利水治标为主,或标本同治。金匮肾气丸、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为周老师常用方。用药喜用附子、黄芪、淫羊藿、补骨脂、桂枝温阳益气,于阳中求阴;枸杞子、黄精、山药、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育阴生津,于阴中求阳;配合化痰除湿或化瘀通络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