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同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2012-04-02王晓东
王晓东
“三化同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王晓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副总理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要求湖北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同步”、协调发展上为全国做示范。我理解,这是中央赋予湖北的又一项光荣任务,也是湖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我觉得中央领导高屋建瓴,指出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下面,我就落实克强副总理的重要指示,对“三化同步”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认识“三化同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为什么在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之后提出这样的战略要求呢?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把握。我理解,“三化同步”的战略思想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湖北省是我国很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工业基础比较好,农业的许多方面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中央希望湖北在“三化同步”上,做全国的示范,这既是中央对湖北寄予的厚望,也是我省在构建战略支点、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对问题的认识,我们要做到“四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国内外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能否实现“三化同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比如说,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推动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发展,成功实现了“三化”同步发展,使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也有一些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化难以为继,城市化质量难以提高,结果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比如说,拉美一些国家就属于这种情况。从我们国家来看,什么时候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农业基础牢固,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稳定、繁荣;反之,什么时候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不够好,经济社会发展就容易出现波动。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出现通货膨胀,或是通胀压力加大,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根源就是农业上出了问题。要抑制通货膨胀,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在于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表明,“三化同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只有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推动整个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建国以后,我国坚持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农业、农村、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情。但带来的问题就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二元结构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我国正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镇化,未来20年将有3亿多人从农村进入城镇。即使如此,仍然有四五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三是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四是工农城乡关系进入互动增强阶段。农业形势好坏、农村发展快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和制约日益突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三农”的拉动日益增强。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对推进“三化同步”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动力。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动改革和发展,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三)准确把握湖北的省情实际
我认为,湖北省情主要体现为“三个最大”。一是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我们自己跟自己比发展得很快,但是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们的综合优势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的发展还不够。二是最大的使命是构建战略支点。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是中央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能不能完成好,不仅仅关系到湖北省的问题,也关系到全国的发展战略实施问题。三是最大的任务是跨越式发展。我们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要完成构建支点的历史使命,靠什么?要靠跨越式发展。“三个最大”与“三化同步”紧密相连,要解决“三个最大”的问题,就要实现“三化同步”。
第一,推进“三化同步”是解决发展不够问题的必然选择。鸿忠书记多次讲到湖北发展不够的问题,并强调“穷病”是所有病的病根,发展不够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根本性问题。发展不够,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三化”发展的鲜明阶段性特征。可以这么讲,我们湖北省的差距在“三化”上,出路也在“三化”上。我们既要解决“三化”不够的问题,也要解决“三化”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
第二,推进“三化同步”是担当构建支点使命的必然选择。能否成为支点,关键在于实力。党中央把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任务交给湖北,我看主要不取决于区位,而主要取决于实力。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国家发展的三大支撑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在我们国家从区位讲不是中心,但却成为支点,成为经济发展增长极。我们要完成中央赋予我们的使命,就必须增强湖北省的实力,有实力才有支点,有支点才能撬动整个中部的崛起,支点才能起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服务作用。如果你的实力不如河南、不如安徽、不如湖南,那支点就不在你这个地方,光自己讲是支点,却没有那个实力,是不行的。我们的实力从哪里来?来自“三化”,关键是“三化同步”。当前湖北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快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相对落后,是整个发展当中的一块短板。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而取决于最短的这一块。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补齐“短板”,推进“三化”齐头并进,夯实支点基础,才能不辱使命。
第三,推进“三化同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常规发展既解决不了发展不够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缩小差距的问题。你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你在加快发展,别人也在加快发展。要缩小差距,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必须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当代湖北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大实践。工业创造供给,城镇创造需求。现代化进程,从产业发展上讲就是加快工业化,从空间布局上讲就是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跨越式发展进程的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源保障。三者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化”结合、同步发展,成为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潜力、最大动力。
(四)准确把握推进“三化同步”的难得机遇
推进“三化同步”,湖北面临着机遇叠加,归纳起来有“四大机遇”。
一是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大力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要求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我省武汉城市圈、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流域、京广线、京九线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三大集中连片山区成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区域;还有“中三角”建设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等等。从全省层面来讲,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以构建“支点”为一元,统领“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等战略;统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荆州振兴崛起、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工作平台)、“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四基地一枢纽”(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主两副”(以武汉为主中心城市群、襄阳和宜昌为副中心城市群)、“一红一绿”(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一江两山”(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壮腰工程”(重振荆州),等等。这些战略布局一展开,全省各地出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发展阶段带来的机遇。当前湖北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城镇化突破51%,两化的加速期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普遍的规律。可以这么判断,今后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期。
三是发展理念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北发展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等等很多新的理念。理念就是财富,理念就是动力,理念就是机遇。有同志讲,湖北这几年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但理念的变化是最深刻的。
四是综合优势带来的机遇。我们既有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又有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还具有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我们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准确把握“三化同步”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把握发展机遇,提高“三化”水平。
二、努力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化”同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我们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协调发展,既要遵循各自的演进路径和规律,又要找准“三化”的结合点,体现同步发展的要求,统筹解决同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里,我结合湖北实际,分别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谈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化同步”,核心在工业。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工业是财富之源、发展之基。“三化同步”工业当先。工业兴则全局兴,工业强则全省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11年湖北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1∶50.1∶36.8,二次产业所占比重首次突破50%,其中规模工业占比达到43.7%。根据钱纳里发展阶段理论,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工业加速发展、经济加快起飞的阶段。
2003年四季度以来,湖北工业已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持续保持增速高于全国、高于中部的强劲势头。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65.6亿元,增长20.5%。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第2位,增速居全国第7位,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工业比重和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了关键支撑。在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一季度工业增速为13.7%,尽管有回落,但还是处在较快的增长区间,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这些变化是湖北省实施“工业兴省”战略、推进工业化的累积效应,更是湖北工业化中期加速的阶段性特征。
湖北省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主要是四个“前所未有”。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前所未有。排在我们前面的河南省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湖南、安徽与我们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前面的标兵越来越强,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区域竞争非常激烈。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前所未有。我们的传统工业产业有优势,但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比重很小。我们有些支柱产业发展有优势,比如说汽车,但我们是一支独大,多元产业发展不够,结构调整压力很大。三是发展方式转变压力前所未有。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发展方式如何适应新形势?湖南GDP比我们多在什么方面?就在第三产业,我省第三产业发展是薄弱环节。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前所未有。一方面湖北省的工业结构决定了高能耗、资源消耗的比重很大;另一方面,国家在对我们实行能源总量控制的同时,又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节能减排要求。湖北能源产品的自给率只有24%左右,90%以上的煤、85%以上的石油、70%以上的铁矿石需要从省外调入,同时我们省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是我们对能源消耗、需求呈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是国家对我们在能源总量上的控制、约束也是刚性的,所以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同时,今年以来,湖北的工业形势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存在这个问题;二是汽车、钢铁、水泥等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三是生产成本普遍提高。所以,今年亏损额大幅度提升、效益大幅度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推进“三化同步”首先要把“工业强省”战略放在各项战略的核心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加大“工业第一”的力度,体现“工业第一”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把工业搞上去,要做的工作很多,特别是以下三个问题很重要。
第一,要加大项目投资。
湖北省经济发展阶段明显的特征还是投资拉动需求,工业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在三大需求中,投资的贡献率占60%。从总体上讲,我们的工业投资还是不够的。十一五,湖北工业投资是1.19万亿元,河南是2.49万亿,还低于安徽、江西,居中部第4位。工业化中期阶段,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三化同步”,关键在投资,核心在项目。“三化”最终都要落实到资金和项目上。投资强度决定“三化”程度,项目布局决定“三化”格局。没有投资,没有项目,一切无从谈起。我们既需要通过投资和项目,解决“三化”不够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投资结构调整,解决“三化”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我到湖北工作,提出了两句话: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
我们讲投资,不仅仅是扩大规模的问题,还有调整结构的问题,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增加投资总量,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项目总量与项目质量的关系。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5%;今年一季度提高到47.1%。我个人看法,今年全年要力争达到50%,把投资搞上去。大投资、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工业发展。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项目投资更应该放在首位。
第二,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湖北省工业的基本任务就是“两加一推”,即加速发展、增加总量;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推动跨越发展。要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只有总量增加了,才有利于结构调整。调整结构,要注意“四个层次”并进,从“五个方面”着力。
“四个层次”并进: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两手并重”,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两业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
“五个方面”着力:一要壮大支柱产业。去年湖北省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这9大过千亿元产业,6个是重化类,是湖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将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更大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二要提升传统产业。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到20%,主要还是在传统产业上。80%的传统产业如何提升、改造,关系到湖北发展全局。湖北是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三要培育新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前沿阵地,也是工业重要的增长点,我们一定要加快培育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四要推动企业重组。通过重组,组建大集团、大企业,培育大品牌、大市场,形成助推跨越发展的企业“航母”,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整体竞争力。五要推进节能减排。要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淘汰效率低下的生产设备,积极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加快推广应用新型节能技术,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第三,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园区是工业化的平台。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的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工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比如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的滨海新区等等。所以,我们湖北也要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园区。现在我们的工业园区建设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城市发展相连,如何将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协调,这是个重要问题。二是基础设施问题。我个人认为,综合配套一步到位的工业园区,才有辐射力、承载力。三是环境问题。工业园区要创造最具有竞争力的环境,使工业园区成为投资少、成本低、效率快、信誉好、回报高的最佳环境,才能使生产要素聚集到一起。通过调研,我感觉湖北在园区建设上,一方面存在投资强度不够、经济密度不够的问题,并不是占地面积越大越好,集约发展才是方向;另一方面是科技含量和层次不高,项目竞争层次较低。有的地方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体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是大问题,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更要注重质量,既要招商又要选商。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美国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过,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我看这个经济学家是有眼光的。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国家与国家、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大城市的竞争。为什么中央把支点任务交给湖北来建设,我认为很大的因素就是武汉。
城镇化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前不久,李克强副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指出,中国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并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城镇化的内涵。他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
目前,我们省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期。特别是我们城镇化已经超过50%,这标志着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从发展条件看,我们湖北具备了加快城镇化的有利条件,产业基础比较好,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也比较好。近年来,我们省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不高,比湖南低,为什么低?低在哪里呢?关键是低在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还不够快。虽然从大城市角度看,长沙不如武汉,但是湖南的中小城市发展普遍比湖北强,它的县域经济发展拉动了第三产业。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城镇化,我认为关键要做到“四高”、“两突破”。
“四高”:
一是高水平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品位。一个城市的发展有个好的规划,就是宝贵财富,就是重要生产力。欧洲一些国家的建筑几百年仍然很好,而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建筑却存在寿命短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不够。比如花了几十亿建个很大的高楼,由于规划时眼界不够,高楼刚刚建成不久,为了修路或其他的建设却要被炸掉,我们很多的浪费就是这样来的。我在省会城市工作时间长,对这事深有体会,所以我当时讲了几句话: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遗憾是最大的遗憾。我们对城市规划普遍重视不够,拍脑袋,随意性强,带来的危害很大。我们要按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他地市州建设大城市、县市建设中等城市、乡镇建设小城市、乡村建设新型社区的思路,高标准地做好全省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体系。搞城市建设,我体会有“三力”:第一要有眼力,要有世界眼光、时代眼光,要往前看10年、20年,甚至更远;第二要有魄力,要解决许多复杂难题。第三是运作能力。这“三力”少一力都不行。
二是高标准建设。建设要高标准,特别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高,它决定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作为政府来讲,最重要的是要重视路网建设。路网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一样,把路网建好了,整个城市的框架就出来了,它的基础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路网引领城市发展。我们经常讲,路修到哪里,城市就发展到哪里,这点至关重要。路网建设,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标准要高。当然,基础设施还包括其他方面,但最关键的是路网建设。
三是高起点发展。要发展城市经济、城市产业,产业是一个城市的脊梁,是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产业,就没有聚集能力。农村人进入城市是为了在城市更好的就业、更好的生活。所以,要发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城市来讲,第三产业至关重要。我觉得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有两个将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前沿性的产业要加快发展,这也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制高点,武汉市必须有高端化的产业结构。武汉市现在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产业,尽管总量很大,但未来竞争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个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中心城市来讲,现代服务业不上去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举个例子,当时摩托罗拉进驻中国的时候,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竞争很激烈。南京开出的条件如土地、成本等等比上海优惠得多,但摩托罗拉最终选择落户上海,因为整个现代服务业水平对摩托罗拉的支撑还是上海强。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把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动力。
四是高效能管理。城镇化是一场深刻变革,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管好一个城市不容易,我在贵阳当书记的时候,解决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难题。城市是三分建、七分管,管的难度更大。一个城市建得再漂亮,管理跟不上,不行。我到湖北来之后,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湖北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第二个是精细化管理普遍滞后。判断一个城市的品味和管理水平,有三个最直观印象:一看交通秩序怎么样,二看卫生状况怎么样,三看绿化品味怎么样,这些都能反映市民素质、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
“两突破”:
第一是突破土地瓶颈。城镇化最大的瓶颈是土地。城市建设要用地,而现在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却很严。我们不缺土地,但是缺乏城市用地。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配套设施。把非城市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其难点在于把各类功能用途不同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要抓紧时间,超前做好基础工作,抓住有利条件推动工作开展。
第二是突破资金瓶颈。钱从哪里来?我个人认为,钱要从运作当中来,从市场当中来。2000年我到贵阳当书记,2001年开工建设金阳新区,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就这样起家,十年过去了,去年整个新区投资1000多个亿,现在金阳新区财政收入一年50多个亿,整个新区建设财政不仅没贴钱,反而还赚了钱。全国很多地方没想到贵州这个穷地方能搞出这么高水平、高起点的现代化城市。这个良性循环源自哪里?我的起步就是“把荒山变金山”,把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本,把建设资本变成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建好,市场机制就进来了,社会资本也就跟着进来了,前面讲的1000个亿就是社会资本。运作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光靠财政的钱搞城市建设,那只有死路一条。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巨大的。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关键在于农业工业协调。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我们省的农业现代化究竟怎么推进,我个人认为要从四个层次推进。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发展特色农业。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实现优势产业向特色板块集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结构调整来建立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体系。二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湖北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比贵州强多了,但是和现代农业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还很艰巨。最大的问题就是水的问题。这个与贵州相反,贵州是缺水,不是缺降雨量,而是降雨存不住。湖北主要是解决水患的问题,也就是现代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历年防汛抗洪是头等任务。水的问题既是我们的优势,但若水利设施没有建好,就会成为我们很大的劣势。所以,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强水利建设的机遇,把我们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好。农业与工业不同,工业有市场风险,农业除了有市场风险之外,还有有自然灾害风险。因此,我们要抓住水利这个核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三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抓住了这个关节点。我觉得,第一次农业改革主要靠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第二次农业生产改革主要靠利益的调整,通过税赋改革,取消了延续数千年的“交皇粮”的问题,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第三次主要靠科技进步。推动科技进步,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劳动者的素质问题,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者到城市去了,留下的是妇女儿童,这个怎么办,这是要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次是科技体系的建设问题,有了适用的、新的农业技术之后,用什么体系来推广。四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龙头企业的本质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抓好龙头企业,有利于把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有利于把城市生产要素引入农村,有利于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衔接起来。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村,就是扶持农民。扶持龙头企业对农业生产力来讲具有革命性意义,带来的是结构的调整、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农民组织程度的提高。稻花香等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农村、农民、农业。
“三化同步”的发展,核心是建立产城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三化”同步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各地要勇于创新,大胆突破,不断探索完善实现“三化同步”的保障体制和机制,为促进“三化同步”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努力提高推进“三化同步”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三化同步”,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的素质和水平。
提高推进各级“三化同步”领导人的能力水平,有四个问题要把握好,解决好。一是武装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武装,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武装,通过学习现代知识,包括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不同方面的知识,解决好本领恐慌、知识恐慌的问题。要把学习理论、学习知识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二是战略的问题。统筹“三化”建设当中的重大问题、深层次问题、关键问题、长远问题,战略思维很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三是世界眼光的问题。“三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好,需要用世界眼光、开放思维来研究当代“三化”发展的背景、动态和趋势。四是实践的问题。要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积累经验,把握规律,抓好落实。五是党性修养的问题。党性修养就是提高我们的精神区位,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问题,要把推进“三化同步”作为我们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并勇于担当。(此文根据王晓东同志2012年5月10日在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春季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刊发时有删节)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湖北省行政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 张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