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2-04-02赵理富
赵理富
加强基层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若干思考
赵理富
基层政协在各级政协中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一级,因此其专题调研工作最贴近群众,它是委员深入群众、联系实际、了解社情民意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情况的重要途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在政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基层政协较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基层政协的专题调研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或多或少还存在李瑞环批评过的“不重视研究,满足于堆砌材料;不面向实际,习惯于图解已有结论;不集思广益,沉湎于少数人编词作文”的弊端,所以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方向,主要应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
一、基层政协专题调研要围绕三项原则
基层政协的专题调研工作要取得成效,要达到目的,必须坚持服务地方工作大局、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紧紧围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来展开。
(一)服务地方工作大局的原则
专题调研与一般的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不同,其目的主要不在于弄清学术问题,也不在于建构思想理论,更不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式的资料考据或书斋里的逻辑思辨。它的目的在于发现与本地区发展、稳定和民生等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但又没有完全或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重要问题,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提出具有可以进入操作层面的建议,以便于引起本地区党和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并投入力量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乃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发展,促进稳定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强调,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基层政协在组织调研工作时,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精心选题,扎实调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二)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原则
基层政协专题调研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首先是由该级政协组织的基层性特点所决定的。与全国政协和省市政协不同,基层政协是一个更加贴近社会基层群众的组织,因为驻地在基层,其组成人员大多也生活在社会基层群众之中,每天与基层群众工作和生活在一起,所以相比而言,基层政协有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地域优势。其次,这也是基层政协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的要求。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由于基层政协在组织上更加贴近基层群众,使得它能更加敏锐地把握社情民意的特点、内容,发现存在于基层群众中的利益诉求、心理倾向、社会矛盾,所以在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特别是准确把握那些可能酿成社会剧烈冲突和严重社会后果的基层矛盾爆发点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优势。
(三)紧紧围绕基本职能的原则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政协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基层政协是区县级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县政协在本地区政治生活中积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既是其职能所需,也是基层政协有所为、有其位的前提。区县政协的专题调研之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履行基本职能进行,一是因为专题调研本身就是政协职能的一部分。李瑞环在1998年5月6日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主席会议上指出:把参政议政作为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写入政协章程,又将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是八届全国政协工作的成功经验。这就是说,专题调研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专题调研本身就是参政议政的体现。二是因为基层人民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工作,是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必要准备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政协如果没有专题调研作基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必然会无的放矢,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就会给党和政府“帮倒忙”;另一方面,专题调研工作离开履行基本职能的要求,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二、基层政协专题调研要突出三个特点
基层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工作,应该有别于全国政协的专题调研,也应该不同于省市政协的专题调研,而是应该更加突出自身的特点,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为履行职能服务。
(一)选题对象可大可小
基层政协专题调研选题可大可小,以小居多。所谓选题可大可小,是指专题调研的选题既可以是涉及全局性的和较大地区范围内的重大议题,同时也可以是只涉及本区内的具体问题。比如,武汉市青山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政协可以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专题调研选题,这样的选题看起来只是青山区的问题,但是循环经济本身是一个关系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青山区的经验可能对全国各地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因而这个选题是具有全国意义的,是重大选题。但作为一个区级政协,更多的可能是选择本区的一些具体问题来调研,甚至可以小到整治某个选区的环境卫生这样的问题。
之所以要突出选题可大可小的特点,这首先是因为基层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比较低的层级和比较小的区域环境中,与其处在相同层级上的地方党委和政府一般无需考虑全国或较大区域的政策性决策,其主要职能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以及省市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本区的发展、维护本区的稳定和改善本区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其政治议题一般而言都是地方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基层政协的专题调研应以解决本区的发展、稳定和民生问题展开。其次这也是由于基层政协本身的委员构成、规模大小决定的。基层政协委员虽然也聚集了本区各阶层和各界别的精英分子,但由于其人员相对较少,可以调动的影响力大的人士不多,所以一般也难以驾驭宏观的较大选题,因而以小选题居多。
(二)人员组成可聚可散
开展一项专题调研,需要有一个好的调研队伍。基层政协的调研,调研队伍的组织方式是可聚可散,即既可以是一个较大的、结构多样的队伍,也可以是一个较小的团队;既可以是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之间的协同调查、政协与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之间的联合调查、上级政协委员会与基层政协委员会之间的协同调查,也可以是基层政协一个专门委员会独立组织的调研团队,还可以是兴趣相近的两三个人一组,甚至是一个人独立展开一项调研。
对于比较专业、问题涉及面大、对本区甚至对省市地方的重大决策可能产生影响的专题调研题目,就需要注意调研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需要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对于那些属于政协委员所在工作部门、或者街道社区的具体问题的调研,则只需要联合本系统本部门的政协委员,可能的情况下还可邀请属于相关领域的个别专家组成一个小的调研组,如果问题涉及面小,甚至是政协委员个人就可以弄清的问题,则一个人就可以展开调研,特别情况下,委员还可调动所在单位的非政协委员的力量,展开相关调研。
(三)成果转化可高可低
所谓成果转化“可高”,是指调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影响党委政府决策的建议案、提案。比如,在2012年的武汉市青山区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区政协委员杨文等人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壮大”的提案,引起了区委、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围绕“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与企业共克时艰”的工作目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谓调研成果转化“可低”,是指调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短、平、快”的重要信息以反映社情民意的形式提供给相关领导。囿于工作范围和视野所限,基层政协的调研成果往往是只涉及本区的发展、稳定和民生问题,可以把这些具体问题直接写成社情民意,使调研成果更加直接、迅速地进入领导的决策视野,更好地推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成果转化为社情民意看起来是一种较“低”的转化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是不重要的转化形式,相反,反映社情民意十分有利于推动政府的各项工作。
青山区八届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青山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越来越受到青山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主要领导对政协不定期印发的《社情民意》、《情况与建议》,亲自阅批,把有关问题纳入政府督查、督办范围,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办理。例如,针对委员反映的《关于在安居工程中保留青山镇文化元素的建议》,区政府及武汉青安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多次召开协调会议,收到了良好效果,并以青安居(2009)4号文件形式将办理情况给予答复。
三、基层政协专题调研要建立三个机制
基层政协专题调研是政协履行职能的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它应该成为经常性的工作。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起运转灵活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做好基层政协专题调研工作,需要有很多要素来保障,包括调研团队的组成、人员素质、调研经费以及调研对象的配合度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调研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要加强对专题调研的领导。为了加强基层政协专题调研工作,应逐步建立主席会议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度,形成“主席亲自抓、分管副主席负责抓、工作机构组织协调、专门委员会具体抓”的领导体制。要形成以专委会为依托,以课题为纽带,联合、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围绕本区的中心工作,有重点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专题调研具有工作和研究的双重性质,它既是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必须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委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项活动。评价调研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当然是成果本身是否能通过建议案、提案或者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提出参考,但这只是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因为并不是每一项调研成果都可能进入党和政府决策的视野,并不是每一项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提案、建议案,正如李瑞环指出的,“我们搞专题调研,当然希望对领导有所帮助,对决策有所参考。由于种种原因,或选题不准,或深度不够,或实施条件不具备,我们的调研报告不可能都被采纳。但只要是付出了心血,只要是确有真知灼见,不用不等于无用,今天不用不等于将来也不用”。即使调研成果不被采纳,在调研中也达到了了解社会实际,联系群众的目的。
建立对调研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的激励机制,首先可以考虑设立专委会调研任务机制,规定专委会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调研任务,委员任期一届必须参与一定的调研工作。其次可以考虑建立对调研成果给予适当奖励的制度,凡对地方工作产生了良好影响的调研成果,应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那些没有对地方工作产生影响,但有一定理论意义的成果,也要予以适当的奖励。第三,可以考虑调研课题立项制度。调研课题可以采取预先申报,立项后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就需要在政协经费预算中单独列出一项调研课题经费。
(三)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一份调研成果从选题到组织调研组,再从深入基层调研到讨论研究写出调研报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如果仅仅停留在调研报告阶段,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也达不到政协履行职能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调研成果的作用,调动委员参与调研的积极性,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必须建立一个运转协调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要健全调研成果的内部处理机制。专委会或委员的调研成果提交主席会议,要建立主席会议定期讨论调研成果的机制,并及时对调研成果提出处理意见。二是外部报送机制,即调研成果通过提案、建议案或者社情民意信息通过有关机构即时传递给党委和政府。三是督办处理机制,对提案、建议案要有专门机构处理,应有相应的督办和监督机构。四是处理反馈机制,即对建议案或社情民意的处理意见,要即时给委员以答复。
(作者系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