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研究中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论党史的启示
2012-04-02张合营
张合营
在党史研究中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论党史的启示
张合营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和经验总结。认真学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观点及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党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于我们用好党史、总结经验教训,汲取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史研究与认识国情:从历史方位和逻辑起点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
中共党史是历史,是政党史,也是国情史,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研究党史,是深化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逻辑规定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1],实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的中国“实际”就是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有目的的历史活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因此,了解中国的国情,必须研究好党史。只有真正研究好党史认识中国国情,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条主线,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党史研究,并把党史研究与总结经验、认识国情结合起来,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对党的历史问题作出阐述,又在研究党史的同时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非常注重从历史的视角把握国情,并把党史国情研究与中国革命事业的成败联系起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他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2]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着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他提出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代表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情重要性认识的基本判断。正是在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强调党史研究应着眼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使之成为我们认识国情,推动中国发展的方法要求和精神动力。邓小平指出:“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认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中国国情决定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正是在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国情基础。
十六大以来,江泽民多次强调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真正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深人研究中国的特点,切实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基本立足点。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意义。
新时期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地分析时代特征,把握我国国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新结合,他多次强调并要求我们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我们党对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深层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史研究证明,只有科学地研究党史与把握中国国情,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条主线,才能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特点,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党史与国情的认识正确与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得失。当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准确地把握了国情的变化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得以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就会得到发展。反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会出现曲折。这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
二、党史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汲取党史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路径借鉴
党史研究方法论,是指在研究和评价党史事件、党史现象时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根本方法,是关于党史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的观点和见解。认真学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史研究立场、观点、方法的论述,对于我们汲取伟人的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善于总结历史正反经验,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地从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认识,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有了经验,才能写出一些文章。比如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4]他强调要善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握规律。“问题在于全党干部、特别是负责干部,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成功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使自己的主观逐步地比较符合客观,逐步地认识和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5]。经过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划时期的历史坐标,就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及时总结以往的经验,深刻而不是肤浅地、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总结了以往犯错误的教训。邓小平在回顾我党所走曲折道路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6]正是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并纠正这些错误,自觉地从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考验,在曲折中奋进前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总结历史经验又要总结现实经验,既要总结中国经验又要总结外国经验,要善于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党取得的成功的历史经验不断转化为理论成果并指导新的实践。
(二)以中国的事情为中心,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解决中国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我们也必须研究,但是要和研究中国党史的关系讲清楚,如果完全坐到外国那边去,就不是研究中国党史了。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
实事求是是党史研究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毛泽东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8]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里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的根本要求。邓小平也曾反复强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立场”。他主张:对建国三十年来的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也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只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不断结合。
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必须运用“古今中外”法和辩证分析法研究党史。毛泽东所提出的“弄清楚所研究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9],对党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邓小平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也总是强调分析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坚持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始终从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分析历史、把握现实。他指出:那种否认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
(四)科学地评价重要事件和人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离不开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党史研究关于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界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于党史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毛泽东倡导“古今中外”法,要求把党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纳入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彼此联系、渗透、作用中分析和辩证把握。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他主张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曾多次以尊敬的口吻谈起陈独秀对自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1942年3月,他在中共中央学习组讲话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邓小平提出,要“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他对毛泽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同志所犯的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这种从大局出发,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想,推动了党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研究,纠正了一些违背历史的结论,恢复了历史的真实,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历史基础和方法原则。
三、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鲜明地提出了党史研究的目的,为新时期党史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党史研究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重视党史研究成果应用,切实研究和解决党史研究成果向社会实践转化的问题,为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服务,是党史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一)重视从历史的纵深之处探寻治国安邦的经验,寻求当代中国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要求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指导一个伟大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研究党史,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关键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从历史中探寻为现实服务的经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出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努力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提出科学发展的对策。
(二)探索党史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结合,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一部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历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党史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学习党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现党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结合,一是要深入研究建党90多年的伟大历程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们今天要怎样建设我们的党?要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考察一下我们党的历史,就会懂得。”这就告诉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要重视党史,以史鉴今,要科学地对待党的历史,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二是要深入研究建党90多年的伟大历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辟和发展艰辛历程,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想和信念基础。三是要深入研究建党90多年的伟大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用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教育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梁启超说,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面对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在戏说式、杂耍式、调侃式的娱乐背景下,党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党史和国情教育一旦被忽视或放松,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如果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能作出准确、全面的解读,而作出歪曲的、否定性的描绘,就会削弱甚至动摇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注重用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教育人民群众,一要通过党史教育,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通过学习我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60多年执政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经验的结合上,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增强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二要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热情。要通过学习我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辉煌历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坚强领导核心,教育广大人民倍加拥护党的领导,倍加珍惜党的领导,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热情。三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中间环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9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01页。
[5]《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0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
[7][8][9]《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400页。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 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