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对麻黄汤发汗问题的认识

2012-04-01侯养彪指导张再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伤寒论

侯养彪,杨 涛,指导:张再良*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证,因其发汗力强,故被称为发汗峻剂。而发汗太过容易耗伤阴津,故临床中一些人放弃麻黄汤而选用他方,造成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延误病情。实际上,凡事皆有利弊,麻黄汤虽是发汗峻剂,但自有其独到之处,是否造成过汗,关键看辨证是否准确。如能辨证无误,自可药到病除。兹就麻黄汤的应用辨析如下。

1 麻黄汤的发汗力量与相关方剂的比较

麻黄汤被称为发汗峻剂,是与桂枝汤的发汗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桂枝汤发汗力弱,故需“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而麻黄汤不需喝热粥,只需盖被子微微出汗,疾病即可解除。桂枝汤为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又有大枣、甘草滋阴,故发汗之余又兼顾阴液。麻黄汤为麻黄配桂枝,辛温力量大大增强,更加利于发汗,用于治疗脉浮紧、头痛、体痛、无汗而喘者。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故治疗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其中,葛根为主药。表虚的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证,表实的经输不利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呢?刘渡舟[1]认为,虽然葛根汤证有经输不利,但也应看到筋脉失滋,拘紧不柔,用麻黄汤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伤,达不到滋津润燥、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因此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既可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同时有芍药、甘草、大枣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

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加入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治疗外寒里热证,其中麻黄用300 g是麻黄汤中的2倍,发汗力更强,容易造成汗多伤阳。因此,“汗出多者,温粉扑之”,需要用温粉扑在身上帮助止汗,且应中病即止,然后根据辨证合理选用其他方剂。若继续服用,可能汗多亡阳,造成阳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组成,治疗外寒里饮证。本证麻桂同用,又配以细辛,故温散力较强,虽有芍药、甘草、五味子相佐,但仍有动冲气的可能,因此《金匮要略》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麻杏甘石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治疗太阳阳明合病,外邪内热证。麻黄配桂枝专攻表以发汗,而配石膏清里热反治汗出,本方麻黄配石膏且石膏用250 g,故以清肺热、平喘为主,而非发汗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配附子、细辛组成,治疗太少两感证。本证为太阳在表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故用麻黄治太阳之表,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既和附子温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麻黄、细辛走而不守,发汗力较强,然麻黄用量比麻黄汤中少,故比麻黄汤发汗力弱。若少阴病时间稍长,里阳更虚,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且安胃,加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并祛湿,故治表实无汗、郁热在里而发黄者。麻黄配连翘,发汗之中有清热的作用,既能解表又能清热,以发汗来清邪热的郁结。

上述麻黄汤加减方,从其加石膏则清热,加附子则温寒,加赤小豆、梓白皮则利湿,加细辛、半夏、干姜则化饮,还有麻黄升麻汤加玉竹、天冬则生津。可见麻黄汤之变化多端,故不拘于发散风寒一格[2]。郭明章等[3]通过研究则认为,《伤寒论》中汗法的本质是通过宣通肺卫肌表使邪有出路,即宣透邪气使邪气从肌表而出,而非单纯的辛温发汗发散之意。

另外,麻黄的用量也关系到发汗强弱,用量越大,发汗力越大。上述诸方中,大青龙汤发汗力最强,比麻黄汤更为峻猛。

2 麻黄汤证的把握及防止过汗

首先,麻黄汤的配伍与用量会影响其发汗效果。在麻黄汤的配伍中,配伍辛温药能够促进发汗,配伍寒凉药能够减缓发汗,故麻黄汤的作用不限于发散风寒,这就为麻黄汤的应用留下较大的空间。麻黄汤可以用于治疗杂病,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湿病,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用于治疗上气。在现代临床中,麻黄汤的应用也有新的研究,如翟瑞柏等[4]用商陆麻黄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水肿为主要症状者,总有效率为95%。

其次,使用麻黄汤需注意服用方法。《伤寒论》原文中讲“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是指出汗以微微一层汗为宜,不可令大汗淋漓。“余如桂枝法将息”是指若汗出病愈,不可再服,若不汗,可再服八合。故服药时当嘱咐病人,可先服一部分,覆被卧床,静待汗出。若汗出较多,当多引暖水,减少覆被;若汗出一层,出后病当减轻,可稍饮水;若汗不出,可再服一部分,增加覆被,甚至蒙头而卧;若汗仍不出,可全部服尽。

再次,麻黄汤亦有禁忌证。《伤寒论》中多处提到不可发汗,如“亡血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下利不可发汗”等。总之,凡有伤津耗血严重者不可发汗,耗伤较轻者则要谨慎对待。

不管我们如何去防止麻黄汤过汗,最为重要的还是掌握麻黄汤证的辨证。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因寒邪郁表,邪气不得外发,故无汗,因邪在表,故需汗而发之。辨证要点为: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

脉浮,为邪在表,属太阳病。若脉不浮,多是迁延日久或正气不足,已转入少阴病。紧乃寒邪较甚、卫阳闭遏、营阴郁滞不利所致。

恶寒发热,为正气抗邪,一般二者并见,这也是辨太阳病证候特征之一。其中,发热可在伤寒早期出现,也可在伤寒后期才出现,又或许发热仅是自觉症状,其原因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卫阳反应的迟速有关。与发热相比,恶寒则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太阳病提纲言恶寒,伤寒条文又强调恶寒,可见恶寒在太阳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故前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无汗,为寒邪郁表,邪气不得外发,是判断表实证的关键症状。头痛身痛,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脉为之不利。咳喘,为毛窍闭塞,影响肺气宣降功能。

上述一组症状,并非全部具足时才辨为麻黄汤证,其中较重要的是恶寒、脉浮或浮紧、无汗,其余症状可有或头痛、或发热、或呕、或咳、或身痛乏力。为防止误汗伤阴,还需没有伤津表现,如口渴、咽干。

在辨证过程中,对症状的辨识至关重要,它对麻黄汤的应用起到决定作用。经方大师胡希恕[5]认为,《伤寒论》治病的方式方法,是依据症状反应的辨证施治,《伤寒论》的六经是症状反应的六经,治疗主要依据症状反应,凡见烦热、恶寒、脉浮紧、无汗者,即用麻黄汤;凡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即用桂枝汤,依证还有用大青龙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白通汤,而不是据伤的是寒邪、风邪、温邪、火邪,更不据细菌或病毒,主要是依据表现用药,治疗皆能取得良效。

3 麻黄汤过汗的应对方法

发汗太过,易造成气血阴阳损伤。一般来说,服桂枝汤发大汗后多易伤阴,用麻黄汤发大汗后多见亡阳[1]。若汗出损伤心阳,造成“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当用桂枝甘草汤调补心阳。若汗出损伤心阳,镇摄无权,造成“脐下悸,欲作奔豚”,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阳制水。若伤阳严重,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发汗太过,也可造成阴阳两伤。若汗出伤阳而表仍未解,造成“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可用桂枝加附子汤,也可先用甘草干姜汤复其阳,再用芍药甘草汤滋阴和血。虽有阴液不足表现,但以温阳为主,只要阳气固密,阴液自然可以化生。若汗出损伤了营气,造成“身疼痛,脉沉迟”,则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50 g,人参15 g新加汤调补营卫,脉沉迟主里虚,故不可再行发汗。

发汗太过,可直接损失津液。若汗出耗伤津液,造成“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不可饮水过多,以防发生喘症。若汗出耗伤津液,造成“不恶寒,但热”之阳明实证较轻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若大汗出伤津耗气而邪传阳明,造成“大烦渴不解,脉洪大”,可用白虎加人参汤,虽然文中是服桂枝汤后,但同样适用于服麻黄汤后造成的过汗。

发汗过多,有时也造成脏腑功能的损伤。若发汗伤脾气运化水湿功能,造成“腹胀满”,可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健脾利气,温运宽中。若大汗造成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出现“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之蓄水证,可用五苓散发汗利小便,表里双解。

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这是对太阳表证发汗解表的简单概括。麻黄汤作为汗法的代表方之一,对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是不可替代的。在选用解表药时,只要辨证准确,谨慎对待,是能够保证用药安全的。故对于麻黄汤,应当慎用,而非弃之不用。

[1]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1-46.

[2]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21-922.

[3]郭明章,郑伟挺,赵晖,等.宣肺开腠乃仲景汗法之本[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3-74.

[4]翟瑞柏,王素芹.商陆麻黄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42-1043.

[5]冯世纶,张长恩.胡希恕病位类方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1-41.

猜你喜欢

麻黄汤桂枝汤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