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因果报应思想剖析

2012-04-0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姻缘佛教

杨 华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人死之后,根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不同,会分别进入天、人、神、畜生、恶鬼、地狱六道,一切众生都会永无止境地循环在这六道中,此即所谓的六道轮回。所以,佛教认为人的前世、现世和后世都是互动的,互为因果,这就是佛家著名的三世因果说。东晋慧远大师在他的理论专著《三报论》中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1]可见,一切众生都既是自身行为的施动者,也是行为后果的承担者,主宰自己命运的不是什么上天,而是作业者自己。任何产生“因”的行为,都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果”,即使不会出现在今世,也会出现在二生、三生等等的来世。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中,佛教与文学是紧密相联的,佛教中最普及的因果论也因此渗入到文学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特色。《醒世姻缘传》就是这样一部采用果报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重在阐述惩恶扬善思想的作品。

《醒世姻缘传》以果报轮回为线索贯穿两世姻缘。前22回为前世姻缘,叙述武城县纨绔子弟晁源在围场打猎时射杀一只仙狐,又因其父钻营成功而暴富,买娼妓珍哥为妾,纵情声色,宠妾虐妻,导致嫡妻计氏悲愤自杀,埋下祸根,由此引起人命官司,珍哥入狱。在这期间,晁源又与皮匠之妻成奸,在事发现场被皮匠杀死。23回以后为今世姻缘,晁源转生为绣江县狄姓富户之子,名希陈,娶仙狐转生的薛素姐为妻。薛素姐对他棒打箭射,百般折磨,甚至还去官府诬告其谋反。狄希陈不堪忍受,停妻再娶,在京城娶计氏托生的童寄姐为妻。寄姐同样对他百般折磨,且逼死了由珍哥转生的丫头珍珠,致使家反宅乱,亲亡官失。后来狄希陈经高人指点,在颂读了万遍《金刚经》后才解除宿孽。

佛教宣扬三世因果说,认为现世人们的穷富祸福,是前世所做诸业的“果”,今生的善恶行为,则是导致来世祸福报应的诱因,即“因”。细分析两世姻缘情节,它就是融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观,而使作品蒙上宗教色彩的。晁源在前世欺压正妻计氏,天天咒骂她,盼她早死,好扶正宠妾珍哥,还把计氏圈在后院,使她饱受无衣无食之苦,甚至无理取闹,诬陷计氏犯奸,使计氏蒙冤自杀。此外,晁源还射杀过一只仙狐。前世姻缘真可谓阳盛阴衰,男性可以任意践踏和欺辱女性,女性却历经磨难而毫无招架之功,只能默默忍受屈辱。她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以死来抗争。因此,前世姻缘可以说是女性的一部屈辱史。按照因果理论,今世的祸福是前世所造的“果”,所以,在今世姻缘中,女性不再默默忍受男性的欺压,而是竭力报复前世冤仇,使男性深受其害,倍受痛苦。今世姻缘成为真正的前世姻缘结的“果”,成为一部女性的抗争史。可见所谓因果报应,只是结构全书情节的线索,把看似割裂的两个部分,紧密连接在一起,来揭示薛狄二人之间大怨大仇的根本原因。在前世姻缘中,只有一个最主要原因,即晁源射杀了一只修炼千年的仙狐,才招致后世的家庭悲剧。这个千年颇具深刻寓意,说明男女之间积怨已有千年之久,这是由男子压迫女性所导致的。前世姻缘如同一个楔子,与今世姻缘紧密相联。作者用了78回重点写今世姻缘,即薛素姐发起的狄希陈的家庭悲剧。作者极尽能事地夸大女性的泼悍,不厌其烦地描述女性折磨男性的诸多细节,甚至还勾画出了一幅惧内的群丑图,以此来揭示女性的凶悍和不近人情,表现出作者对这一悲剧的男性主义立场,同时也客观地揭示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以及作者对这方面的深深的思考。悲剧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世果报的特殊关系中去寻找,前世,男性无视女性的痛苦,过分放纵自己,使女性们个个含辱而亡,上演了一幕幕女性人生悲剧,于是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报复心理,在今世她们对男性发起猛烈反攻,产生了对等的男性悲剧。当然,作者特别重笔写悍妇的凶悍,丑化其行,其中确实有规劝悍妇之意,希望她们能转变成贤妇,防止出现狄希陈式的家庭悲剧,但作者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劝诫男子不要忽视女性的存在,不要任意践踏和侮辱女性,停止作恶,不要再制造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在这个主要的果报情节中,作家表达了劝人止恶修善的思想,把女性当成大写的人,这使得西周生笔下的《醒世姻缘传》散发出朴素的人本主义光彩。

劝善惩恶是儒家的教化模式,遍布整个封建社会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中,更是明清小说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明清小说所阐发的劝善惩恶说往往是通过因果报应论这一外核加以表现的。两者关系密切的原因,大抵便是因为佛教传入我国,与本土的儒、道两教发生激烈的斗争后,便与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相结合,浑然成为一体,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因此,因果报应的主题特质便被儒家的教化内容所替代,儒教观遂通过宗教来实施旌扬和惩罚的功能。东岭学道人在《醒世姻缘传序》中就阐明了该书的这一功能:“原书本名《恶姻缘》,盖谓人前世既已造业,后世必有果报,既生恶心,便成恶境,生生世世,业果相因,无非从一念中流出;若无解释,将何底止,其实可悲可悯……余愿世人从此开悟,遂使恶念不生,众善奉行。”[2](P1)本书寓劝善惩恶于因果报应之中,由因果报应而体现劝善惩恶之用意,二者密切相联。

戒杀生。天地间最重要的是生命,万事万物都有知觉,皆有佛性,无论是杀人还是杀物,最终都要以命还命的。晁源纵妾虐妻,伙同妾珍哥一道,诬陷妻计氏犯奸,以此来威胁计氏,妄图休妻,扶正宠妾。计氏蒙冤,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自缢身亡。她的死纯属个人行为,但杀害她的真凶却是晁源、珍哥。对这两个杀人凶手,作者并未心慈手软,而是给了他们可悲的下场。晁源落得被人杀头的结局,而珍哥因计氏一事,锒铛入狱。在狱中,她虽也锦衣玉食,未受半点委屈,但临了被大火活活烧死,“像个炭将军似的躺在那里”[2](P566)。作者在本回的结语,对这等杀人害己的恶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古到今,这人死了的,从没有个再活之理。但这等妖精怪物,或与寻常的凡人不同,或者再待几年,重新出世,波及无辜,也不可知。”[2](P566)作者通过“欠钱还钱,杀人偿命”这个简单的道理,警戒众生:殃及残害他人,就是在迫害自己;勿动杀机,否则就会得到更为可悲的下场。

戒淫荡。在作品中,作家把佛教五戒之一的戒淫和儒家贞节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高举起一面惩淫的大旗。晁源可谓全书的第一大淫贼。他把正妻圈养在后院,不供衣食,自己却花八百两银子,买娼女为妾,纵情声色。看似他与珍哥感情笃深,可是在爱妾珍哥入狱不久,他就另寻他欢,不但与家中的婆子鬼混,还勾引了皮匠小鸦儿之妻唐氏,最后被小鸦儿杀死,落得人头落地,死无全尸的下场。狄希陈与妓女孙姬兰的恋情,也是由于狄希陈自身移情、纵欲堕落所致。他的滥情导致了薛素姐出于女性本能的妒情,引发了她的反抗,使狄希陈承受了一连串的家庭暴力,而酿成家庭悲剧。由于淫荡,使男子命丧黄泉或无休止地纠缠在家庭的纷乱中,这就是作者的忠告。他希望男子们不要因为好色而葬送自己进而殃及家庭。

戒欺心昧财。中国人讲究仁义,那些昧着良心,企图霸占别人财产的人,向来被人们所鄙视。晁源父子相继死后,晁族族人以晁思才、晁无晏为首纷纷到晁源家抢夺财产,欺侮孤儿寡母,全无半点人情味。金钱至上的观念已撕破封建家族的伦理和感情。甚至在晁夫人分田睦族后,两人仍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继续抢夺别人的财产。晁无晏临终前还向妻子交待账目,还要“挣好些家当”[2](P693)。他精心计划的美梦,随着他像牛似的吽了几声,跟着差人去了,而化为泡影。随后,他的妻子卷走了家当,抛弃了他的孩子逃走了。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唯有如此,对他的嘲讽才更有味道。晁无晏不遗余力地把持来的家产,随着他的一命呜呼,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晁思才结局则更悲惨。他死后,尸首臭街烂巷,“大家男男女女,都蜂拥一般赶去,将他家中的衣裳器皿,分抢一空,只剩了停他的一叶门板,一个六十多的老婆”。晁无晏、晁思才到头来可以说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形象最终又都笼罩着一层惨厉的意味。作品对这些底层市井人生的描摹逼真形象,以通俗的语言来形容和叙述,使人更加感受到作者犀利的嘲讽力度。在当时的世俗社会中,金钱、自私、权势至上使人们的贪欲更加畸形化。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嘲讽,来表达对这一现象的痛恨的。

戒忘恩负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忘恩负义自然为传统民众所憎恨。胡旦、梁生帮助晁源父子平步青云,却在自己落难之时,被晁源“焚林拔草,反面伤情”,真可谓“世态黑沉沉,刻毒机深,恩情用去怨来寻。到处中山狼一只,张牙爪,便相侵”。晁夫人劝说儿子的一番话,正体现了作者对忘恩负义行为的态度:“小小年纪,要往忠厚处积泊,不要一句非言,折尽平生之福。这样‘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后’的事,孩儿你听我说,再休做他。”[2](P190)忠言逆耳,听不进母亲劝告的晁源最终落了个可悲下场。文人本是社会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继承者和体现者,但是由于信仰危机,使得其道德失去了约束,畸型的人格和丑恶的行为便开始任意滋长。作者反映的正是当时社会自私和贪婪的肆虐是如何吞噬着千年相传的忠厚笃信的道德体系的,并以此来揭示无行之人的丑恶嘴脸和天良泯灭的罪孽。

劝行孝。孔子称孝道为德之根本,有儒家情结的西周生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点。在作品中,他不止一次地张扬孝道,其中愚孝虽占据了不少成份,然而仍有一些显示了一定的意义。晁梁是一个颇具神道化的人物。他是由戏子出身的和尚梁片云为报晁夫人知遇之恩而坐化转世投胎而来的,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孝道,就因此而显得格外厚重。他对晁夫人的依恋超出了生母。这种在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之情,乃至奉养的行为,是其纯真无伪的情感的坦诚流露。小说第49回写晁梁依恋嫡母而不肯入洞房,直至嫡母离世,始终朝夕侍侯在嫡母左右。他对母亲的依恋,源于母亲对他朝夕不离的教养和守护。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方式,使晁梁避免了受社会恶习的侵蚀和毒害,所以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绝无虚假成份的赤子之心,而他这颗赤子之心最终成熟为一颗地道的儒家赤子之心,是由于在嫡母逝世后,他选择了做孝子而不做和尚。儒、佛两家都讲究孝道。明代智姐曾撰《孝闻说》、《孝广序》,强调“佛以孝为至道之宗。报恩出于乃不可解之情……是情也,谓为是法,实是菩提之基”,但佛教的孝道在本质上不同于儒家。佛教着重论述人生的痛苦、现实的矛盾、世间的污秽,否定现世的世界,追求理想自由的精神境界。它以否定今生的方式肯定人生,出家布施虽然可以救助双亲,但要付出的却是今生的无父无母,无情无义。与之相反,儒家肯定现实,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肯定在现实的世界和生活中塑造理想人格。晁梁的最终选择,证实了儒家孝道对佛家孝道的胜利。从这一点上看,作者倡导的孝道意义不言而喻。他坚持儒家观点,把孝道置于最崇高的位置。行孝终生的晁梁在母亲离世后,悲痛生疾,后来得到神仙的救助而愈。作者最终给孝道又赋予了果报的观念,使其焕发出了诱人的光芒。晁梁的孝道,虽然最终换来的只是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的放弃,没有找到自身的出路,但就孝道本身而言,确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不难看出,《醒世姻缘传》整部作品都在采用果报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在大果报故事中套着许许多多的小果报故事,通过这样的表层模式,传达出一个深层的伦理信条,即善恶必受报应,害人者终害己,行善者终有好报。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下,对促进人们止恶行善,平衡社会心理,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僧佑.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0.

猜你喜欢

姻缘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朱允陶
“荷花姻缘结硕果”在《中国园林》杂志刊登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别人的好姻缘
别人的好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