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中晁氏家族贪婪心性论析

2016-01-11刘欢卞良君

蒲松龄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刘欢++卞良君

摘要:《醒世姻缘传》以平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晁氏家族中人的狭隘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心性之贪婪、形象之丑恶,令读者警醒,引人深思。晁氏家族中人贪婪心性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人性、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晁氏家族;贪婪心性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百回世情小说。它以婚姻家庭为内容,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写了晁源和狄希陈的两世姻缘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主要描写了第二世姻缘,但也用浓墨重彩描写了第一世姻缘中晁氏家族人的贪婪自私,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一、晁氏家族成员贪婪心性的表现

所谓心性,即性情、性格。宋代柳永《红窗听》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1] 30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周瑞家的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各房主人都喜欢他。” [2] 922 若说《醒世姻缘传》第一世姻缘中的心性贪婪之人,自然当首推晁氏家族中的晁思孝、晁源以及晁思才、晁无晏等人。

明朝中后期,卖官鬻爵风气盛行,选官的标准不再是德、才、能,而是财,只要有钱就可以得到一个肥缺,孝敬完上司之后就可以在地方上大肆敛财。既然是用钱买的官位,上任地方也要以敛财为务,结果敛来的银子自然要比花出去的多,几倍几十倍不在话下。晁思孝出高价买了官做,然后再拼了命地去贪,公然大肆“吸民之髓,刮地之皮”“三载赃私十万多” [3] 148。晁思孝贪财,而且贪得理直气壮。他认为做官不是为民请命、为君分忧,而是为了往上爬,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君臣道义在他心中委实没有钱财来得重要,有财可贪时就有君臣道义,无利可得时就将其束之高阁。晁思孝虽然受过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正统思想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忠君之人,他只钟情于金钱。

《醒世姻缘传》前二十二回主要写前世姻缘,即晁氏家庭中的各个人物,尤其是晁源的婚姻生活。晁源本是一个落魄秀才之子,其父晁思孝进京赶考,却屡考屡败,最后得了华亭知县美缺,晁源也就开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生活。在晁思孝还是秀才的时候,家中没有多余的银钱让晁源挥霍。晁思孝当了知县以后,晁源理想中惬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别人送来的银钱来者不拒,收得也是理所当然。小说第一回中这样写道:

这个晁大舍原是挥霍的人,只因做了穷秀才的儿子,叫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想起昔日向钱铺赊一二百文,千难万难,向人借一二金,百计推脱,如今自己将银钱上门送来,连文约也不敢收领,这也是他生来第一快心的事了!送来的就收,许借的就借。来投充的,也不论好人歹人,来的就收。不十日内,家人有了数十名,银子有了数千两。日费万钱,俱是发票向各钱桌支用。用了二百五十两买了三匹好马,又用三百两买了六头走骡,进出骑坐,买绫罗、制器皿,真是钱可神通!不上一月之内,把个晁大舍竟如在槐安国做了驸马的一般。[3] 4

可见晁大舍贪财的心性,此时已然似脱缰的野马,不受控捉。

晁思孝固然是明代中晚期官员的代表,而晁源就是在其父官威庇护下私欲膨胀、胡作非为的官二代的典型。晁源没有多少的文化,不喜读书,而且晁思孝特别爱儿子,晁源从小读书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连《千字文》都没有读完。很少受教育的晁源,道德伦理对他没有约束力,对父母不孝,对妻子不仁,对朋友不义。听到王振狠命撺掇皇帝御驾亲征,本就没见过什么世面又不晓得什么是忠孝的晁源见到这种情况,不要说君了,连亲也不顾了,就要自己带着小珍哥跑路,又不想让父母也走,因为父亲走了,就没有人给自己赚钱花了。更有甚者,其父晁思孝因为自身原因被罢官,晁源知道后竟特别不快,认为父亲供他挥霍的银子还没有赚够呢,不应该回家。妻子计氏,是在晁父做官之前嫁给晁源的。初时,晁源觉得在别人眼中平凡的计氏,在自己眼中竟是国色天香,故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自从其父做官之后,晁源就幻想起“富贵妻”来,开始嫌憎计氏鄙琐,又嫌老计父子村贫,对计氏打也还手,骂也还口了。纳妾之后又开始短缺计氏的生活来源,最后竟与其妾逼死了计氏。晁源与梁生、胡旦二人是结拜兄弟,因王振的原因想要在晁思孝那里躲避些时日。晁源觉得他们可能会连累自己,故而将二人从自己家中骗出,并且还骗光其身上的财物,逼得二人最后只得剃发做了和尚。归纳起来,晁源是一个道德、为人上都很糟糕的人物,不过根源还是在于此人太过自私自利,总归是心性贪婪,而且不可救药,让人觉得可悲、可憎。

晁氏父子自私贪婪,晁氏家族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晁氏父子死后,晁母心善将自家的地、银子和粮食分了一些给族人,而且她给族人分的东西也不少,4顷地每人50亩,分给八家耕种,还给每家5两银子、5石杂粮。在商品经济不是很活跃的武城县,土地是人们生存的资本。晁母给予他们的这些钱财、土地,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很丰厚了。但是,族人如晁思才(“思才”谐音“思财”)、晁无晏(“无晏”谐音“无厌”)等人觉得,应该给他们每家多分头牛,反正已经给了,多给少给都是给。“晁无晏道:‘一客不烦二主。俺们既做庄家,难道不使头口?爽利每人分个牛给我们,一发成全了奶奶这件好事。”给了钱,分了地,给了粮,最后还想要牛,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说的是这种人。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晁夫人是晁氏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她的不贪,在小说中的作用就在于反衬其他人的贪婪。

二、《醒世姻缘传》中晁氏家族贪婪心性形成的原因

中国人关于“性本恶”的观点与西方人有相似的一面。信奉基督的人都要赎罪,因为基督教里就有原罪一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七宗原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在中国,把“贪婪”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最早的或许是《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4] 11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4] 11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贪婪”两个字不仅仅是爱财爱吃那么简单,它最起码是指过分地爱财爱吃。人性一般都有贪婪的一面,只不过有人心中尚存一个“义”字,该得的得,不该得的“不义”之财就“于我如浮云” [5] 71 。反过来,自然也有那么一些人,所奉行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该得的多多益善,不该得的也要攫为己有,甚至为此不惜抛弃亲情、友情,良心、良知。《淮南子·缪称训》:“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6] 111 《二程集·周易程氏传》:“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 [7] 142 《醒世姻缘传》中晁氏父子就是这样的贪利忘义之人。

而中国文化在不断地传承过程中,也会有诸多负面的东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如官本位、小农意识、男尊女卑等。“过去的知识分子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官场,是由科举制度形成的。读书人一旦进入官场之后就会与民间对立起来。” [8] 24-25晁思孝做了官之后就这样忘记了自己的出身,他对上司谄媚巴结,对百姓则犹如几世的仇人一样。揽财之余,也不忘买戏子纳妾,出门则是“香车宝马”。至于小农意识在晁氏家族人中的表现,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眼界狭窄、自私自利。晁家族人为了一点利益就可以彼此打得头破血流。像晁思才、晁无晏这样的人,其狭隘自私、得寸进尺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加之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陋习,使得晁源从小就被父母宠着,不想读书就不读了,想花钱就给银子,想纳妾也十分支持。可以这样说,晁源自私、贪婪、狠毒的心性,就是其父母的溺爱造成的(其实晁源还有个妹妹,但小说中她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是一句话带过,因为作为女性的她在其父母眼里本就是无足轻重的)。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子无方,难怪晁源的表现如此不肖。《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9] 6 《左传·隐公三年》:“……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10] 31-32 可见父母对孩子施以正确的家教是何等地重要。然而,晁思孝本人贪婪、虚伪、无能、懦弱、无原则、不负责任,却又是其子晁源的“榜样”。父亲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晁源是独子,从小不爱读书,只喜欢与一班不务实的朋友在一起游湖吃酒,套雀钓鱼,打围捉兔,晁氏夫妇却也不以为非,任凭他胡来。无条件的溺爱使得晁源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天经地义的,从而养成了自私、狭隘、贪婪的性子。溺爱以外,还有父亲的样板作用。晁思孝做官并没有多少忠君爱国的情愫。朝廷要打仗了,他没有想着去为朝廷干一些实事,做一点贡献,而是想着逃跑,官不做了也要逃跑。晁源也是这样,花银子买取了功名,但是没有一点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他的意识里,皇帝的作用就是给自己的父亲加官进爵,然后发放俸禄,使自己过上奢侈的生活,其他的都太遥远。晁家又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男人做主的家庭,不管好坏都是晁思孝一个人说了算,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晁源也形成了霸道自私的心性。至于晁母,只是一个在神佛思想的浸染下语言和思想尽显苍白的女人,被古代的三从四德思想牢牢地禁锢着,从来都生不出别的意识,所以在晁源的教育上她永远都是放手。如此向畸形发展的家庭,自然就生出晁源这样的不肖之子来。

从社会环境来说,明朝中后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为官者不思进取,有钱的为富不仁,卖官鬻爵之风盛行,科举考试已不再是进入官场的唯一道路,有钱就可以搞定一切。此正如有人描述的:“书生趋炎附势,不以穿窬出胯为耻;官人对民瘼漠不关心,朝臣空立庙堂,以平庸为养官之计;乡闾古风尽失,道德沦丧,其行止如禽兽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格、责任、气节、情义淡薄了,金钱的地位却大大提高了。” [11] 152太祖朱元璋是“乞丐皇帝”,他怕被分权,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官员们想要升迁就得在某一方面得到皇帝的肯定,见不到皇帝的人就只能干着急或者想方设法搭上其他人的关系,塞银子、塞珠宝甚至是塞女人,只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更有甚者,一些人绞尽脑汁搭上与皇帝朝夕相处的内监的关系,拜干爹、当干儿子之风盛行。就是在这样一种风气的影响下,官员在任上敛财,内监还有那些离皇帝较近的文臣武将收钱收到手软,而且慢慢地买官卖官的价钱越来越贵,贪污敛财之势更盛。就如《醒世姻缘传》中晁思孝所说:“如今的世道,没有路数相通,你就是龚遂、黄霸的循良,那吏部也不肯白白把你升转。皇上的法度愈严,吏部要钱愈狠。今幸得华亭县也亏不了人,多做一日即有多做一日的事体,迟升早升凭吏部罢了。” [3] 37如此就可以知道,明朝中后期贪污腐败如此严重是因为问题出在源头上。在这样的风气带动下,晁思孝在还没有做官之前就知道做官后肯定能发财,所以他谄媚、恭维他认识的那位侍郎,最后得了华亭县知县的肥差,然后在任期内刮了一层地皮,腰包满满地去新的地方继续搜刮。既然整个社会上都弥漫了这样的风气,那些清廉或者想为百姓谋福利的人,只会被排斥或者淘汰。《醒世姻缘传》中山东东昌府临清道的按察佥事官李纯治,是一个爱民如子、为民请命、两袖清风的骨鲠之臣,但一直都没有升官;而如晁思孝之流,学识不多,并且只知道一味地搜刮百姓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百姓恨之入骨,他却在官场中如鱼得水。

三、结语

《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其主题是在宿命的框架下“劝人为善,禁人为恶” [12] 1626 。毫无疑问,揭示晁氏家族人的贪婪心性及其所导致的恶果,劝导世人以“善善恶恶”之心为人处世、励志向上,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应有之义。至于小说这一方面主题的现代价值,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小说中出现的各类人物,无论是官员、乡绅、塾师、乡约、媒婆、江湖医生、市侩商人、尼姑道婆、农村无赖,大都写出各自独具的那种卑陋的势利嘴脸,可说是写尽众生相。” [13] 253这些以晁氏家族人为代表的“卑陋的势利嘴脸”,无一不警醒着世人:为官要廉洁,做百姓也要懂得不贪。贪欲是人类的大敌,所以管子倡导“礼义廉耻”,四个字中就有一个“廉”字。要像《尚书》中所说“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意即不流于放纵,不过分享乐)” [14] 257 ,要像《吕氏春秋》所谓“有势不自私,处官不为污” [15] 73。因为只有尚廉、不贪的社会,才是最有希望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宋词[M].唐圭璋,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8.

[7]二程集·周易程氏传[M]//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8]柏杨.丑陋的中国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9]颜之推.颜氏家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明清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东岭学道人.醒世姻缘传序[M]//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0.

[15]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1988.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
浅谈《醒世姻缘传》名词性四字格词语的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