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诊断

2012-03-31黄劲柏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36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皮层脑组织

熊 浩,彭 婕,黄劲柏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王广平

(荆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 荆州 434000)

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诊断

熊 浩,彭 婕,黄劲柏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王广平

(荆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分析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对症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脑型血吸虫病23例的MRI表现。结果: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主要有:①位于大脑半球18例,位于小脑5例,其中脑实质内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18例。②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7例,其中15例呈大小不等结节灶。③19例主体病灶有集中于某一脑动静脉走形区域的倾向,14例病灶呈结节融合状改变。④23例病灶均呈较均匀明显强化,6例邻近脑沟内血管强化明显,12例伴有脑膜强化。⑤23例均伴中重度灶周水肿。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的 MRI表现具有灶周水肿面积大、占位效应不如肿瘤水肿明显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疫区接触史及实验室检查能较准确诊断。

脑;血吸虫病;磁共振成像

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明显特异性[1],误诊率较高。为早期准确诊断脑型血吸虫病,提高其治愈率,对23例经某临床医学院临床对症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回顾性分析其MRI的典型表现,探讨MRI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收集2008年 8月至 2011年 10月有完整 MRI检查资料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23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对症治疗处理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 17~50岁,平均 38.6岁。患者均来自于血吸虫疫区或明确疫水接触史,病程2个月至2年不等。临床主要症状为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19例)、头痛(8例)、意识障碍(3例)、视野缺损(4例)、不同程度肢体瘫痪(12例)、呕吐(15例)以及消化系统症状(9例),上述各临床症状可单独存在或合并发生。

1. 2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确诊标准

临床病史:有明确疫水接触史或血吸虫疫区生活史,经抗血吸虫治疗后症状有效缓解, 1~3个月行MR/CT复查对比,原发病灶有缩小或消失者,或病灶周水肿明显减轻者或经手术治疗患者有病理证实者。本组病例中所有病例均有明确临床病史(有明确疫水接触史或血吸虫疫区生活史),其中20例经临床对症治疗证实并临床实验室血清免疫检查与血吸虫抗体检查,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1. 3MRI检查技术

采用GE 1.5T-HD超导型 MRI仪,使用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常规行头颅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及方位包括 : 平扫TIFlAIR矢状位 (TR 1785ms, TE10.6ms,反转时间 7400ms,层厚7mm,矩阵 320×192/2nex,FOV24X18),T2加权冠状位 (FRSE_XL/900,TR 3400ms,TE106ms)及横轴位TIFlAIR(TR1785ms,TE10.6ms,TI7400ms,320x192/2nex),T2FLAIR(TR8600,TE126,TI2100,320x192/2nex)。增强扫描Gd-DTPA用量为 0.1mmol/kg,注药后立即行 T1W I横轴位及矢状面、冠状位扫描(FSE_XL/900,TR440,TE12.7)。

1.4MRI观察

由2位或2位以上副主任以上职称有经验的磁共振诊断医师共同观察病灶的部位分布、大小形态数目、信号、灶周水肿与占位效应及增强特征。

2 结 果

2. 1病变发生部位

病变位于幕上大脑半球18例(其中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者 13例,另 5例两侧大脑半球内均可见病灶);位于幕下小脑5例,其中大脑及小脑均累及者 3例,大脑及脑膜同时受累者2例。主要累及皮层下白质者 12例,位于脑实质内的病灶主要累及脑皮层者9例,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同时受累者19例。

2. 2病灶的形态、大小及数目

按结节最大径线将结节灶分为四类:直径大于3cm为大结节,小于3mm为小结节,多发性结节按其径线1~3mm归为一类,径线小于1mm为微小结节。所有病灶在增强扫描序列上较平扫显示更清楚。病灶大结节者5例,增强扫描上边界清楚,有分叶。病灶多发者15例,其中呈多发小结节状(直径 1~3 mm) 5例 。呈微小结节者16例 (直径小于1mm) ,呈条索状者2例,呈斑片状者 2例。16例多发病灶中13例的主要病灶呈分布于某一脑血管供血区域的改变, 11例病灶多发性结节有融合倾向。

2. 3病灶的信号强度变化

在平扫序列上:所有病例在T1FLAIR均边缘显示不清,横轴位T1FLAIR序列上与脑皮层信号相仿者19例 ,表现为低信号者 4例,病灶与病灶周脑组织水肿区分界不清,不能明确判断病灶数目及大小;横轴位T2FLAIR序列上表现为等信号17例、稍高信号4例。在同一病例中的多发异常信号强度类似,于冠状位T2WI序列上18例病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层信号相仿,呈等或略高T2信号。

2. 4病灶周脑组织水肿及占位效应

以水肿显示最大面积的层面测量,在病灶水肿最大层面的边缘与病灶显示的边缘之间最大距离为准,将水肿程度分为3度:轻度水肿 (< 2cm)、 中度水肿(2~4cm )、 重度水肿 (> 4cm)。本组所有病例均见病灶周脑组织水肿改变,一般表现为大片状岛状分布,部分呈"指套状"改变,与增强强化的结节病灶形成"佛手样"表现。其中轻度水肿者 13例 ,中度水肿者5例 ,重度水肿者5例。占位效应表现:相应层面脑沟受压明显,但与水肿面积不匹配,脑室形态轻度受压13例,中度受压5例,重度受压5例次。

2. 5MRI增强扫描征象

23例病灶均表现为显著对比强化,较平扫更能清晰显示出病灶大小、病灶发生部位、 病灶的形态变化与病灶的数目。增强扫描将其强化形态分为四类:其一单发性结节,其二多发性小结节及部分融合呈较大结节,其三多发微小结节及部分融合小结节改变,其四多发细条索状。呈不典型云絮状轻度强化有4例,余所见病灶均呈一致性均匀强化,在本组病例中尚未发现坏死、出血等MRI特征性改变。

3 讨 论

血吸虫病是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肝脏和肠道,当虫卵通过肺血管由左心室经脑动脉达脑或通过门静脉系统与Baston静脉的吻合支逆流入脑(如 Valsalva动作时 ),或居于脑静脉的成虫直接排卵入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称为脑型血吸虫病[2-4]。沉积于脑的虫卵在脑组织中反应根据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而异,急性期一般为较大的肉芽肿形成,慢性期则倾向于较小的肉芽肿形态。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是脑型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1],局限性癫痫为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它临床伴随症状以颅内高压表现为主,如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等,或者类似脑瘤的症状,如不同程度的暂时性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偏瘫等。上述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并无特异性改变,因而血吸虫病脑病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依赖于:临床有无疫水接触史或流行病区域生活史,影像学MRI检查结合临床脑脊液检查和血清学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有文献报道环卵沉淀素实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被认为有助于临床诊断。

以往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为其主要检查手段,随着高场强MRI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MRI检查以其较高的病变显示能力、解剖分辨能力而在诊断中得到普遍使用。脑型血吸虫病的MRI征象多样性,有时难于和炎性病变、脑肿瘤相鉴别,总结本组病例归纳其MRI表现主要有:①病灶好发部位。以幕上大脑半球居多,其它小脑、脑膜均可以发生。一般多见于皮层下白质区及脑皮层区,本组病例中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者18例。②病灶数目、形态及大小。病灶常为多发,本组病例中多发者18例。同时发现多发灶者可发生于不同的部位或不同脑叶时主体病灶有倾向集中于某一脑血管供血走形区域变化。本组病例平扫显示不清病灶与水肿边缘,但在增强扫描上可以清楚显示,因而在增强序列上来明确病灶的分布情况以及大小与数目。本组研究按结节径线进行分类处理,按直径大于3cm为大结节,小于3mm为小结节,多发性结节按其径线1~3mm归为一类,径线小于1mm为微小结节等4类,同时将形态较大结节(小于3mm)分离呈小结节变化者均视为多发。病灶融合的倾向在脑型血吸虫病常见,作为鉴别诊断的征象之一来区别于脑部不同类型的脑肿瘤与囊虫病。③病灶内信号强度变化:脑型血吸虫病以肉芽肿增生为主,无论在T1/T2加权相或T1/T2FLAIR序列上一般和脑皮质层信号相仿称之为等信号,如果病灶位于皮层及紧邻皮层下白质或脑沟内难以与正常脑组织信号分辨,加之灶周脑组织水肿的叠加,产生病灶边界模糊不清特征,导致在MRI平扫上不易区分病灶的边缘形态、病灶的数目、大小以及分布。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增强扫描更为进一步明确病灶的分布、范围、数目情况。④病灶周脑组织水肿。因为灶周脑组织水肿在组织病理学上呈围绕着虫卵的炎性反应变化产生血管源性水肿病理性变化,因而MRI平扫序列上表现为长T1T2信号变化。在本组研究的病例中以轻、中度多见,重度水肿较少,一般在单发较大结节病灶中出现,平扫时不易与脑肿瘤相鉴别。⑤MRI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后均呈显著对比强化,强化后可以较平扫更能显示病灶的分布位置、形态、大小和数目。MRI增强扫描特点是较为均匀显著对比强化,强化灶一般无明显液化坏死区,此种征象被认为是鉴别脑组织不同类型的胶质瘤的特征。归纳其脑型血吸虫病典型的MRI征象为:平扫发现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内的多发病变,呈结节状与条索状,其结节形态一般表现为多发小结节状或大小不等结节,而且结节灶有融合倾向,多发结节与条索状强化灶有相对集中于脑部某一动脉供血区域分布变化,灶周脑组织水肿明显,呈“佛手样”改变[5-7],然水肿面积与病灶大小不匹配,增强扫描呈显著对比强化、强化区内信号较均匀,同时可伴有相邻部位的脑膜和脑沟区血管的条索样增强。

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因此正确认识其MRI征象对于其准确无创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患者血吸虫疫区接触史、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可达到早期准确诊断,减少不必要开颅手术,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目的。

[1]Betting L E, Pirani C J,de-Souza- Queiroz L, et al.Seizures and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J]. Arch Neurol, 2005, 62 (6) : 1008-1010.

[2]Pittella J E, Gusmao S N, Carvalho G T, et al . Tumoral form of cerebral schist osomiasis mansoni: a 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lin Neurol Neurosurg, 1996, 98(1) :15-20.

[3]Roberts M, Cross J, Pohl U, et al .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J]. Lancet Infect Dis, 2006, 6 (12) : 820.

[4]Lei T, Shu K, Chen X, et al.Surgical treatmentof epilepsywith chro2nic cerebral granuloma caused by Schistosoma japonicum [J]. Epilepasia, 2008, 49(1) :73-79.

[5]龚才桂, 王小宜, 刘慧. 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J]. 放射学实践,2010,25(7):737-739.

[6]Wan H,Masataka H,Lei T,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mmuno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experience in southwest China[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10):1059-1061.

[7]Ferrari T C,Gazzinelli G, Corrêa-Oliveira R.Immune response and pathogenesis of neuroschistosomiasis mansoni[J].Acta Trop,2008,108(2/3):83-88.

[编辑]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2.001

2012-11-26

熊浩(1967-),男,湖北荆州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通讯作者:王广平,E-mail:hp336699@yahoo.com.cn。

R445.2

A

1673-1409(2012)12-R001-03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皮层脑组织
肉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的对比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一例牛血吸虫病的诊疗与体会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