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2012-03-31崔翰博冯建华
苏 伟 ,崔翰博,冯建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ioiditis,简称亚甲炎),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幼细胞性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炎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5%左右,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多见于30~50 岁成年人,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4,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1]。一般认为继发于病毒感染[2-3],多在感染后1~3周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4],西医治疗本病多选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5],虽有疗效但不良反应大,且复发率高,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应用中药进行整体调节,能较快改善症状,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冯建华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冯老师认为,本病多属于中医之“瘿病”“瘿痈”等范畴。其发病与外感风温、疫毒之邪和内伤七情有关。由于风温、疫毒之邪侵入肺卫,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见发热、恶寒、咳嗽、咽喉肿痛、汗出、头痛、周身酸楚。风温夹痰结毒,壅滞于颈前,则见瘿肿而痛,结聚日久以致气血阻滞而不畅,痰瘀毒邪互结,则见瘿肿坚硬而痛。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心神,可见心悸、心烦、失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可见双手颤抖、急躁易怒等。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故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量稀少等。若反复不愈,病程日久者,可出现阴盛阳衰证。病机总属风热毒邪为先,气血痰热夹杂。
2 治法
冯老师认为,亚甲炎当为风温、疫毒之邪侵入肺卫,挟痰夹瘀壅滞于颈前,日久化火耗气伤阴。治疗原则理当清热解毒,化痰(活血)消瘿。临床可根据病程长短,甲状腺肿痛程度及兼证等情况,分别选用疏风清热、疏肝泄热、滋阴清热等治法。疾病初期以清热解毒,利咽散肿为主。药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马勃、牛蒡子、桔梗、玄参、紫花地丁、夏枯草、浙贝母等。疾病中期治疗侧重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药用:柴胡、薄荷、当归、白芍、川芎、牛蒡子、栀子、夏枯草、牡蛎等。疾病后期则以养阴清热,化痰散结以调整气血阴阳为侧重。药用:黄芪、党参、麦冬、玄参、白芍、五味子、夏枯草、浙贝母、牡蛎、山慈菇、当归、茯苓等。
3 病案举例
张某,女,32岁,2011年10月8日初诊。主诉“颈前肿痛2周”。患者2周前感冒后出现颈前肿痛,吞咽时疼痛加重,伴周身酸楚不适。查体: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压痛(+),疼痛向耳后部放射,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HR 86次/min,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辅助检查ESR 52 mm/h ,甲状腺功能FT3 17.06 Pmol/l,FT4 45.65 Pmol/l,TSH 0.004 mIu/L;B超检查示:双侧甲状腺低回声区。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证属风热毒邪壅滞颈络。治宜清热解毒,利咽散结。处方:蒲公英30 g,牛蒡子10 g,板蓝根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15 g,浙贝母12 g,炒栀子12 g,玄参15 g,桔梗12 g,金灯笼9 g,细辛3 g,生甘草9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诊:服药平妥,颈前肿痛明显减轻,仍有甲状腺肿大,近日感胸部胀痛不舒,喜叹息,心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消瘿。药用:柴胡12 g,薄荷9 g,川芎10 g,炒栀子15 g,炒川楝子10 g,夏枯草20 g,浙贝母21 g,玄参21 g,蒲公英30 g,牡蛎30 g,甘草9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3诊:甲状腺肿痛消失、其他无明显不适,舌红,苔薄微黄,脉细。治宜益气养阴以扶正,兼以清解余邪、软坚散结以巩固疗效:黄芪30 g,党参20 g,麦冬20 g,五味子9 g,夏枯草20 g,浙贝母12 g,玄参15 g,蒲公英30 g,板蓝根15 g,牡蛎30 g,薄荷6 g,川芎9 g,甘草9 g,白芥子9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加减后继服4周后,复查甲状腺功能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4 体会
亚甲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若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西医对症状较轻的患者,不需特殊处理,可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适当休息并多饮水;对全身症状重、高热、甲状腺肿大、压痛明显者,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此疗法虽可较快消除症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常出现反跳或复发,复发率可达11%~47%。故有学者[6]认为,激素治疗无助于甲状腺功能的恢复。临床采用中药灵活辨证论治,基于中药有较好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在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病程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且复发率低。因此中医药治疗亚甲炎,值得推广。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9.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8-265.
[3]章宏伟.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55.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6.
[5]李锦培,梁桂生,蔡颖娴.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55-1856.
[6]马毅,吴佩,夏祥厚.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