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46例临床观察
2012-03-31张学军
张学军
霉菌性鼻窦炎易发于我国南方潮湿地区,并且,在病理学、真菌学、CT等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临床上不断发现了霉菌性鼻窦炎,其数量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鼻内窥镜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成熟,为实际临床中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探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实际临床疗效,为今后的实际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19~65岁,病程为1~15年。受累鼻窦为单纯上颌窦37例,其中6例为双侧、31例为单侧;受累鼻窦为上颌窦、筛窦6例;蝶窦、筛窦受累2例;1例为单纯性蝶窦。通过鼻腔检查,中鼻道狭窄并有息肉17例,患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40例,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9例,鼻中隔偏向患侧17例,中鼻道有干酪样物18例。患者临床症状有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伴面颊部肿胀麻木感。2例糖尿病患者示:上颌窦前、内侧壁有局部骨质吸收破坏。
1.2 手术方法 46例患者均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全部采用局部麻醉,经鼻内窥镜引导下切除钩突,将中鼻道内息肉或肉芽清除,可见上颌窦自然口多呈扩大状态伴黑褐色或黄褐色豆渣样干酪坏死物堵塞。尽量向下、向后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患者如果伴筛窦病变,则开放筛窦。将窦腔内干酪坏死物彻底清除掉,将窦腔内正常黏膜尽量保留,在手术结束之前,窦腔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次,然后在手术完毕的时候应用膨胀海绵填塞中鼻道。填塞物在术后2~3d取出,术后1周对术腔进行清理,且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1次,术后3个月内,每月对上颌窦进行1~2次的冲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实际治疗效果。
2 结果
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46例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症状消失,窦口上皮化良好,内窥镜下检查见术腔,窦腔引流通畅,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及真菌团块。术后1例患者涕中仍然带血,鼻内间断疼痛,在术后2个月的时候行鼻内窥镜检查上颌窦口通畅,在表麻70°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口检查,上颌窦前下仍然有干酪样物予吸除,鼻窦CT检查显示上颌窦前下仍然有不规则团块影,后患者涕中带血及鼻内疼痛消失,鼻内窥镜检查术腔黏膜光滑、上颌窦口通畅、未见干酪样物。
3 讨论
霉菌可不引起临床症状,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鼻窦及鼻腔内长期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鼻窦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病变导致鼻窦、鼻腔引流障碍、应用抗生素不当时、存在全身代谢性疾病时,可继发霉菌感染使鼻窦、鼻腔发生病变引起临床症状。本组应用中,术中均见鼻窦口引流受阻[1-2]。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可以分为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两种。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霉菌成分已经侵入并生长在乳膜内的血管甚至乳膜下的骨壁,而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霉菌成分仅仅停留在乳膜表面。在本组应用中,46例患者均为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主要症状为流脓涕、鼻塞、涕中带血等,而有的患者仅有牙痛、头痛等症状[3-4]。
鼻腔鼻窦真菌性鼻窦炎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上颌窦根治术在以前也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其缺点是术后有面部麻木、肿胀等并发症,同时损伤也较大,不符合鼻窦、鼻腔生理功能。鼻内窥镜手术可明视下对窦腔内病变及窦口复合体进行彻底清除,保证通气良好、引流通畅,可随时处理鼻窦、鼻腔存在的问题,术后换药方便,手术进路安全,术中出血少、损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在本组应用中,术后按时清理术腔,窦腔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同时应用鼻用类固醇激素,通畅引流,消除黏膜水肿,所有患者均没有应用全身或局部抗真菌药。通过应用,实际临床疗效显著,46例患者均痊愈,黏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且随访中无复发[5]。
[1]吴清勇.阮庆平.汤如霞.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6443-6444.
[2]程可佳.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23例临床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7):259-260.
[3]袁波.张治军.张金铭/李春芳.张!.蒋梦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57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8):243-244.
[4]麦平青.鼻窦灌注液冲洗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93-94.
[5]陈春光.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