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研究

2012-03-28王洪军

东岳论丛 2012年9期
关键词:节流蓝色海洋

王洪军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构想。这一构想无疑是意在冲破陆地资源与空间限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瓶颈。在这一情势下,对蓝色经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不仅是一个对蓝色经济与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实践问题。由此,笔者试从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以及蓝色经济的生态优势等方面做一简要阐明。

一、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维度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关怀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凭空实现的,而必须基于一定的基础与条件。一方面,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因为,不仅人的吃、喝、住、穿等生活资料都是物质的,而且满足了这些基本生存需要后所进行的所有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的一切关乎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做后盾①。另一方面,人的生存与发展还需要一定的生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生态是人得以生存的本体基础,“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②;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③。因而,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承担起对自然生态予以尊重与保护的道德责任,以使之处于一种宜居与持存的良好状态。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目前的自然生态并没有处于良好状态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既往文明形态的工业文明是以经济发展、物质享受与高消费为价值取向的。在这一文明中,生态伦理没有位置,物的价值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社会地位则是以其拥有财富的多寡以及消费水平的高低为衡量的,由此势必导致奢侈之风肆虐,畸形消费——灰色消费和黑色消费——盛行④。对占有并消费更多物质财富的渴望必然引发过度生产,从而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肆意侵夺。这样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宜居性与可持续性;而且还导致了资源匮乏,直接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自我否定。这样,由于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从而导致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因而,如果我们人类要想生存并繁衍,就必须扬弃缺失生态维度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文明形态进行一次根本性转换与变革,即“实现一种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地位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⑤。这就是要求建设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强调生态保护的一种新型文明——生态文明。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无疑是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一致的。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的根本前提在于地球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因而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价值的实现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唯一目标,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的基础之上,人类在追求自己利益和幸福时不能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

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弃绝经济发展而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要实现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确立一种以自身和自然双重尺度既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又能够对自然生态予以道德关怀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此而论,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维度的文明形态。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

如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维度的文明形态。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良好状态的持续存在。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以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的持久供应为基础与前提的。然而,就总体而言,我国自然资源不仅十分匮乏,而且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耗费严重。据统计,在碳基能源方面,我国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天然气占0.7%,可开采的煤炭仅存不超过60亿吨;以现有的开采速度,分别大约只能够维持40年、60年和100年。在主要矿产资源方面,我国的铜矿储量与铁矿储量分别仅占世界总储量的5%与9%,而消耗量却分别为大约30%与28%;以现有的消耗速度,用不了多久也将消耗殆尽⑥。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就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节流”与“开源”。

所谓“节流”,就是指为了应对资源能源紧缺状况,保障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的持久供应,在生产生活中尽量减少资源耗费。事实上,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⑦,就是典型的“节流”措施。具体说来,“节流”就是要求做到如下几点:调整产业结构,减小主要依赖于高物质投入的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三产业;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转变;倡导适度消费、精神消费,借以抑制过度物质生产的冲动与实践。然而,“节流”措施的效用总是有限的,因为经济生产总是要受到资源耗费底线的限制。因而,在对资源进行“节流”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开源”措施。

“开源”就是指通过种种措施来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高资源供应量。作为保障资源能源持久供应的另一措施,一般而言,“开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充分并合理地开发现有资源。尽管我国自然资源严重匮乏,但仅有的资源也未能得以充分地利用。据统计,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综合利用率仅为20%;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⑧。这就要求加强资源开采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开采率。第二种方式是对已耗费过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再利用,就是发展循环经济与再生经济。对于这种“开源”方式,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⑨的战略目标。

不可否认,传统的“节流”与“开源”措施对延长资源的供应时间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技术与客观条件尤其是空间的限制,这些措施的功效是非常有限的。要更大限度地延长资源供应时间,就必须实现资源开发空间的拓展或转移。

事实上,就建设生态文明而言,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借以实现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之基础与前提的生态良好的物质手段。在这里,生态良好的主要指标在于环境宜居与生态平衡两个方面。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就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气等主要生态因子而言,我国的居住环境状况堪忧: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弃有害物的肆意排放现象日趋严重。据统计,单单SO2的年排放量就达3000万吨之巨,占世界第一,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趋势。然而,作为主要环境净化因素的绿地和森林面积却锐减至世界人均面积的2%⑩。这不仅直接致使我国水土流失严重且污染加剧,而且还使空气状况持续恶化。鉴于这种状况,为了确保环境宜居,就必须将生态活动中的毒物排放控制在环境自净化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就生态状况而言,我国面临着生态失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拜自然所赐,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然而不幸的是,全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裸露率明显升高,土地生产力普遍下降,地表生物显著减少。其二是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所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了189种之多;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11)。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极大地破坏了食物链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人类就必须将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限制在其自我修复能力许可的范围内。

总之,我们要想改善生态危机状况,就必须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践行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十七大报告在论及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时,将节约能源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一并论述强调部署。其目的在于,借由“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将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简言之,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以及在其引领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模式。

三、蓝色经济的生态优势

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中央划定了山东半岛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并提出了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目标。在这里,所谓蓝色经济,就是指借以海洋资源与空间而发展起来的经济,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地与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洋空间应用等相关产业。一般而言,蓝色经济具有双重蕴含。其一,就其实现空间而言,与主要发展于陆地的陆基经济相对,蓝色经济主要以海洋为实现空间;在这一意义上,蓝色经济又可称作海洋经济。其二,就其经济发展战略而言,与注重“节流”的绿色经济(主要指低碳经济)相对,蓝色经济更注重“开源”;正是在与这种“绿色”相对的意义上,我们称这种经济为“蓝色”经济。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形态,蓝色经济的生态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海洋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矿产与能源资源,能够对陆地资源进行有效地“节流”与“开源”。我国滨海、大陆架以及深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固体矿产;在我国近海海域已探明了多处金、锆英石、钛铁矿、独居石、铬尖晶石等经济价值极高的海滨砂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太平洋探明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有开采价值的多金属结核远景矿区,联合国已将其中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分配给中国作为开辟区。同时,我国滨海、大陆架以及深海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据估计,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有望借此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同时,我国还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据测算,仅中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中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12)。这些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疑将极大地扩展经济发展空间,从而构成对陆地资源最有效的“节流”与“开源”。

其二,以海洋中所富含的生态因子以及所具有的高度生态稳定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化。海洋中所富含的生态因子主要指巨量海水。海水水体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海水本身通过淡化、冷却、脱硫等工艺与技术,可以用来代替淡水作为部分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危机。同时,海洋生态系统有着很强的生态稳定性。虽然人们习惯于把世界海洋划分为几个大洋和一些附属海,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隔离,各海区的水团由于海水的运动而互相混合与影响,各温度分布带相互交融且混合,从而使全球海洋成为一个作为连续整体的大生态系统;而且,与陆地上食物链相比,海洋食物链具有更多环节,从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总而论之,海洋生态系统以其极大的规模以及复杂的食物链,赋予自身无与伦比的生态稳定性与自我修复能力。

其三,以海洋所特有的生态资源,能够发展多种生态产业。首先是海洋养殖。在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在20米以内浅海2.4亿亩的海面中,可养殖面积达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13)。所有这些为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资源支撑。其次是海洋旅游。海洋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并以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为开发海滨旅游提供了条件。第三是海洋运输。海洋海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资源。海运不仅以载运量大、对货物的适应性强、运输里程远等优势有效地缓解陆路交通的拥堵,而且还因其航道的天然性而具有巨大的生态特质。最后是生态能源。海水水体还有着丰富的动力资源,据测算,单单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就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盐差能的可再生功率也在10×10^8千瓦左右(14)。毋庸置疑,借由上述几种有着极大生态潜质的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必将得以极大地推进。

简而论之,蓝色经济不仅借由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而且还因其生态稳定性与生态修复能力而具有生态优势,因而是一种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经济形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借由蓝色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必将大幅度推进。在这一意义上,蓝色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之途。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336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④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文明的自毁与补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⑤余谋昌,王兴成:《全球研究及其哲学思考——“地球村”工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⑥⑩石蕊:《浅析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状况》,《科技信息》,2010年第7期。

⑦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

⑧赵洋等:《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资源与产业》,2011年第6期。

(11)http://baike.baidu.com/view/771875.htm

(12)(13)(14)方平等:《我国海洋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节流蓝色海洋
天然气井井下节流器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蓝色的祝愿
超高压气井井下节流技术应用和设计方法
蓝色的祝愿
PR方程模拟节流效应的数值研究
蓝色使命
爱的海洋
蓝色的五月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节流”是核心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