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献资料对构建中国建筑史学的意义

2012-09-26高宜生

东岳论丛 2012年9期
关键词:乌头门槛构件

高宜生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木构,难以久远存世,仅就实物而言难以窥其全貌,而卷帙浩繁、内容宏富的中国古代文献为我们开展建筑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而丰富的资料,若以历史文献资料结合现今丰富的古代建筑实体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将会对我们的建筑史学研究产生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文献资料是探究建筑构件演进的重要途径

图1 户限示意图

诚然,实物是探究古代建筑构件演进历程的最为重要的凭证,然由于我国古代建筑构件多为木构,难以存世。故而难以探究其源流,存在于书籍中的记录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如我国古代建筑小木作之门槛,探其肇源,古称之“户限”,《晋书·谢安传》载:“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上古时代穴居,墙体与屋顶未分,门开设在屋盖上,门下设有矮墙,可遮挡风雨、尘土侵袭,由于其为室内外之界限,故名。其形如图1所示,后发展为门槛。逐其流变概貌,古之门槛有石、铁、木之别,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卷一载:“(门)若用石梱,必须板扉”,即为石门槛。唐代张怀瓘《书断·僧智永》:“人来觅书并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可见铁门槛即铁叶包裹之木门槛。古之门限亦曰柣(音xié,通读zhì),亦称地柣。柣为何物?《尔雅·释宫》曰:“柣谓之阈。”郭璞注:“阈,门限。”邢昺疏:“柣者,孙炎云:‘门限也。’经传诸注皆以阈为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由此可见,柣即为门槛。再读宋人李诫《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门砧限》:“若階断砌,即卧柣,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分。”可见笼统称柣为门槛似有不妥,营造法式中所表达柣为门槛的一部分,其侧面有企口用于安防地袱板。可见于《营造法式》绰楔门门之记述、插图①见1989年中国书店《李明仲营造法式》第六册小木作制度图样:乌头门等图样均有地柣。。古代为方便车马通行,多将门槛分为两部分:柣、地袱板。柣有卧立之分,地袱板可安放、抽去。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及萧照《中兴祯应图》中均有立柣之表达②《梁思成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古代以柣称门限是以局部构件代替组合构件的称谓。观现存古代建筑之门槛,其大门做法多如图3所示。由此,我国古代之门槛源流大抵展现。可见文献资料对于探究古代建筑构件的演进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2 萧照《中兴祯应图》中的立柣

图3 柣与地袱板

二、文献资料是探究古代建筑构件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重要考据手段

我国古代建筑构件术语多有流变,古代建筑构件同物异名者非仅宋、清之别。同一时期,其同物异名者亦多庞杂,古代文献中修饰、代指之构件用词则更为丰富。故而李诫《营造法式》将该部分内容单列“诸作异名”篇章。明晰该部分内容对于查阅古代典籍文献、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构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物异名者如我国古代建筑之踏步、台阶,亦名“除”,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阶》:“除,殿阶也”;亦名“砌”,南唐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亦名“墀”,《楚辞·神女》:“动雾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亦称“墄”,《文选·班固<西都赋>》:“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如此同物异名之例,数不胜数。此外,同样为台阶,由于其位置、高低、使用者之不同,名称亦多有不同,如清人张惠言《仪礼图》中的士大夫住宅,其东阶为主阶,西阶为宾阶,主阶亦称之为“阼阶”。故《仪礼·士冠礼》:“士冠礼:主人玄端爵韠,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天子之台阶称陛,蔡邕《独断》卷上云:“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同名异物者如“阶”,其意一为台阶之意,《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其意二为梯子之意,《释名·释宫室》:“阶,梯也,言有等差也。”

对古代建筑名、件中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的探究,不仅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亦能丰富了其他学科的研究。

三、文献资料是探究古代建筑群规制格局源流的重要方法

在我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的发展体系中,古代建筑院落规制、布局对前世亦多有因循。

考古代帝居之规制,现存实例可见于南京明故宫、北京明清故宫。逐其肇源,溯于夏商。见于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礼·考工记·冬官》载:“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戴震《考工记图》所绘宫室示意图与此几同。观今之河南偃师二里头晚夏一号宫殿遗址考古发掘资料,其开间划分,与此亦颇为接近:二里头遗址宫殿前部之“堂”,面积最大,当为处理政务、接见群臣,亦或兼具祭祀功用之所,犹路寝;堂后之“五室”中间较大,两侧四室较小,作起居之用,犹小寝;堂室两侧之“四旁”、“两夹”作附属之用。可见其时当为古代帝居含混未分的合居住、聚会、祭祀、政务处理为一的阶段。周代始见六寝③六寝者,古代帝王一路寝、五燕寝之总称。六寝之制,肇于周代。路寝为天子听政治事之所;燕寝亦名小寝,为帝王休居之处,路寝大致相当于北京故宮后寝中处理政务之殿宇;中宮后殿及东、西两路各殿即燕寝之所。之帝居规制,见于《周礼·天官·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郑玄注曰:“六寝者,路寝一,小寝五。”路寝亦称大寝,为天子听政治事之所;燕寝曰小寝,为帝王休居之处。《礼记·玉藻》曰:“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据此推测,王每日先至外朝,而后回路寝与大臣议事,事毕,回燕寝休居。可见,路寝实际为前朝与后寝之纯粹居住区之间的过渡。大致类于北京故宫乾清宫等处。明《永乐大典》载“周王城图”(见图5)中,将寝宫前之宫门称路寝即此意之表达。其后,帝居规制虽多有演进,然多因循六寝之制。综合来看,帝居王寝,其大致经历了一个“混沌未分”的合首领居住、聚会、议政、祭祀为一之“大屋”发展至帝王朝会、专居之宫殿的流变过程。

图4 河南偃师一号宫遗址测绘图

图5 《永乐大典》“周王城”图之六寝之制

图6 阶

图7 四合院透视

图8 乌头门

笔者以为,就合院而言,其流变亦大致经历了由具有综合功能的单一建筑逐渐演进为合院格局的历程。如张惠言之《仪礼图》中士大夫住宅,其制尚无合院格局,中间大屋分为多个小室。每室名称有别:中为堂,两侧为夹,夹之前室曰小堂(亦称“厢”或“个”)。此种布局文献多有载述。《仪礼·观礼》:“几,俟于东箱。”郑玄注:“东箱,东夹之前相翔待事之处。”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开宴,东序重深而奥秘。”戴震《明堂考》:“凡夹室前堂,或谓之箱,或谓之个,两旁之名也。”自注:“剑脊之两旁谓之两相,侯之左右谓之左个、右个,亦此义。”其后,大屋之小室逐渐单一建筑,东西小室之厢逐渐演进为厢房,后夹演进为耳房。合院形制得以形成。虽然此种观点少有佐证,但其居住之文化内涵较为一统。

四、文献资料是探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思想、意匠的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古代建筑史中上半段乃至中段的实物已经消失,现今所把握之古代建筑及艺术形象大致可归为真实形象、文献描绘形象、图画、镌刻形象三类。建筑史学中的文献稽考通过不同典籍的相互印证,结合现存的部分实物资料,较为系统、准确地再现了后两种形象的真实面貌,彰显了古代建筑文化、思想之意匠内涵。

如我国古代之乌头门,《营造法式》载有乌头门之制并附有图样,因其柱头色乌,故名。考其源流、内涵,乌头门之名始见于北魏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用为永宁寺北门。乌头门又名“阀阅”,阀阅者何?《史记》曰:“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为阀,积日曰阅。”《汉书》注:“古者以积功为阀,……经历为阅。”可见乌头门不仅具有门之功用,亦有旌表门第之意,类于后世之牌坊。故《唐六典》:“六品以上仍用乌头大门。”《宋史·舆服志》:“六品以上许作乌头大门”,在“宅以门户为冠带”的文化背景下,乌头门实非寻常百姓及一般小吏可用之物。

五、文献资料对历史上部分古代文献有勘正之效

后世爬梳前代文存之注疏典籍,限于当时的条件,部分存有谬误。如明人王圻、王思义之《三才图会·宫室卷》,其表述多有不妥。通过不同典籍间相互印证,加之实物资料,对其多有勘正。

图9 《三才图会》所载之轩辕台

如古代之“台”,《三才图会》释之以方形平台,如图所示,古之台果如是乎?且看文献之著述,《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毛传:“四方而高曰台。”《墨子·非乐》:“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东晋王子年《拾遗记》云:“秦始皇起云台,穷四方之珍木,搜天下之巧工……。”《汉武帝故事》记载:武帝听信方士“用仙露和玉屑饮之可以长生”,乃建柏梁台,又听信公孙卿言,以“仙人好楼居,不极高显,神仙不降也”,遂建蜚廉观与通天台,后柏梁台遭焚毁,武帝另起建章宫,复建神明台、井干台 。东汉班固《西都赋》:“霓虹回带于棼楣”。可见古代之台并非简单一方台,其上是有木构建筑的。傅熹年先生所摹镇江市东周墓出土刻画纹铜钅监上的台榭建筑图像,展示了古代台之形制综合文献,古代“台”之概貌大致如下:

积土石高起者为台,后亦泛指四方而上平之高大建筑物。古人修台,多为休憩宴请、娱神拜仙、游观瞭望、观测吉凶、操演兵马之用。所谓“高台建筑”主要指一种以实心台为内核的建筑形式。土台多方形,沿阶梯状各层台附建单坡建筑,台顶再建造独立木构殿堂,战国西汉以此种台居多。亦有只在台顶建屋者,多见于西汉至魏晋。综观历代各台,不论战国还是秦汉,高台的构筑方式基本一致。根据目前数据,上古三代建筑之规模尺度并不宏巨,“土阶三等,茅茨不剪”,反映了当时建筑尚处幼稚阶段。战国以降,列国诸侯竞相筑台,“高台榭、美宫室”,自此高台建筑盛行,著名者如楚之鲍居台、章华台(亦称三休台,言其高峻,需“三休乃至于上”)、千溪台,齐之遄台,吴之姑苏台,赵之丛台,韩之鸿台等。这些高台多有木构建筑,如鲍居台:“先君庄王为鲍居之台,……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秦汉之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进一步刺激了高台建筑发展。此外西汉尚有曲台、渐台、临华台、九华台、韩信射台、灵台、东山台、桂台等等。汉代礼制建筑如长安明堂辟雍、王莽九庙、东汉洛阳灵台和辟雍等也是高台。东汉以后高台建筑渐趋沉寂,为楼阁所替代。曹魏以后,除曹魏之“铜雀、冰井、金虎”三台等少数者外,可以称道的高大台榭不大见诸记载了。

图10 镇江市东周墓出土刻画纹铜鑑上的台榭建筑图像

就现今的建筑史学研究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的现状而言,似有更多的关注于建筑实体的探究而有所忽视古代文献典籍的趋势。现今各大高校的古代建筑测绘课程逐步向更为准确、广泛、科学的方向发展,测绘仪器亦不断更新。国家文物局亦开展了历史文物建筑普查、“精准测绘”等诸多项目。这些都是好的趋势,与此同时,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古代典籍发掘、利用和研究,将是非常切要的补充。

猜你喜欢

乌头门槛构件
乌头属5种植物ITS2和psbA-trnH鉴别适用性研究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