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效果反思的课堂策略改进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
2012-03-22南京六合瓜埠高级中学211511王世文
南京六合瓜埠高级中学(211511) 王世文
基于对效果反思的课堂策略改进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
南京六合瓜埠高级中学(211511) 王世文
一、一个模型算时间
时间计算是第一单元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这段内容普遍感到吃力,老师在教的过程也觉得头痛。以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第一单元“练习篇”的一道试题为例。
题目: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香港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自香港至伦敦飞机飞行需要17小时。在下列香港至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李先生选择时间比较合适的是
A 23日15时 B 23日18时
C 24日7时 D 24日10时
在学习该单元教材以后,每次都把这道题那给学生做,并在不同年份高一年级任选一个班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针对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寻求变革。经过研究,用分步骤学习,最后叠加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时间计算的数学模型:
T到达= T起飞±△T± T飞行
T到达指飞机到达时当地时间,T起飞飞机起飞时出发地当地时间,△T指出发地和目的地的时差,T飞行指飞机途中所用时间。△T计算方法,先给每个时区加上数字代号,从西12时区到东12时区依次记作-12、-11…0…11、12二十五个数字,△T等于时区代号之差的绝对值,例如西五区和东八区△T=8-(-5)=13。±中加减选取,如果从大号飞往小号时区取减号,例如从东三区飞往西五区取减号,相反从小号时区飞往大号时区取加号。以上面题目为例,题目要求求算起飞时间,把已知条件带入模型即可,△T=8-0=8,从东八区飞往中时区,从8到0属于从大到小取减号。带入公式
T到达= T起飞±△T+ T飞行
24日19:00= T起飞-8+17,
解得T起飞=24日10时。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提前量,所以选C答案。经过这样的变化,再让学生做上述题目,一个班除了极个别学生以外都能顺利完成。所有时间问题都可以通过该模型迎刃而解,时间问题也从教学难点目录中被永久删除掉了。
上述模型是一个4元一次方程,在这个方程中,任意知道三个量,就可以求算第四个量,我们就可以设计试题让学生求算飞机的飞行时间、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目的地或出发地位于哪个时区等。例如
一架东航包机上午8∶30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飞往12E某机场接送中国公民回国飞机到达时当地时间为12:40,则飞机途中飞行时间为
A 14时50分 B 11时10分
C 8时50分 D 12时10分
先求算12°E某机场位于东一区,代入公式得:
T到达= T起飞±△T+ T飞行
12:40=8∶30-7+ T飞行
T飞行= 11时10分
答案选(B)
可以说变化多端,教材也会鲜活起来。
二、一张表格分层次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是第一单元第二节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个问题。① 地球上存在哪些生命物质条件?②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这些条件,也就是说产生生命物质条件的原因是什么?③ 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生命物质的行星?教材本身并不困难,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会产生层次上混乱,而且还带有普遍性。在2009年江苏省有40万考生参加的地理学科的学业水平必修层次的测试中,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题是第40题的第(3)小题:“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无论是在课标中还是在任何版本的教材中均属于基本知识范畴,在现实教学中也属于基本知识点,评分时根据标准答案“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所表达的三个方面 ,但最后统计的答对率仅有40%。因为较多的无效答案“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质量适中、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显示的是不少考生都未审清题目要求的“地球上”和 “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而答为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的条件的原因。 针对上述情况,列一张表格就可以避免层次错乱。
生命物质条件产生条件主要原因1、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2、有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3、有液态水地球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水,加上有0到100度之间的温度条件
值得说明的是生命物质条件可以认为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直接原因,产生条件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根本原因。如果题干问地球存在生命物质原因,表格中内容都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太阳系其他星球上有没有这样的条件,从而让学生得到答案,只有地球才拥有生命物质条件,所以是太阳系唯一拥有生命物质的星球。
这同样适用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知识建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产生磁暴现象,即小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两级夜空产生极光。形成这些影响的物理学原理是各不相同的,如表:
产生影响的物理学原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形成电磁场干扰地磁场磁暴干扰大气层中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与极地高空稀薄大气摩擦极光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容易把物理学原理和产生相应影响之间的对应关系混淆,特别第一项和第二项,针对这样情况,在教学中列表比较加以区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一张经纬网搭台阶
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公转中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时,十分困难,好像在云里雾里,特别是读光照图时更如看天书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经纬网知识做基础。高一学习的光照图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侧视图,第二种是极地俯视图,第三种是圆柱投影图。仔细研究,这三种尽管外形不同,本质都是经纬网图,是在经纬网图的基础上增加光照效果获得的。经纬网知识是初一年级的学习内容,限于初一年级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教材也只作了粗略的介绍,到了初三年级地理就不开了,本来就不太明白,再经过一年的遗忘,可以说高一学生经纬网知识几乎是空白。高中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的,默认学生已经掌握经纬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巨大的反差。在学生对经纬网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经纬网图上再负载其他内容,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缺少基本知识储备,其难度不言而喻。学生觉得难并不是学生问题,是教材结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在学习地球运动教材之前,不惜时间代价,首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经纬网相关知识,包括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数学含义、经纬线长度等。
并在上述三种图中让学生判读经纬线的度数,完成这些铺垫以后再学习地球运动,发现情况大有不同,尽管学习经纬网花去一定时间,但从时间总量上大大减少,有磨刀和砍柴的意味,最重要的是学生建构起来比较轻松,教学效果好,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如果有初高中衔接教材,这个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四、一个视角现转机
以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候,总是从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入手,让学生讨论研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及时把反思结果记录下来,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