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

2012-03-19龚帆元

外国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意象派庞氏庞德

龚帆元

(宁德师范学院 外语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也是英美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旗手。静观历史,作为一代才俊的庞氏,在其诗歌创作、翻译生涯中深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总的来看,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中国古典诗歌。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真正奠定了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基于此认识,本文力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旨在彰显其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古典诗艺特质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

1.1 “意象理论”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此处的“象”,本指《易经》中的卦象,是外在表象的呈现态,即客观物质世界;而“意”本指《易经》所涵盖的“道”,是内在意义的体现,即人的主观思想观念。通过“象”去表达“意”,从而达到两方面的和谐一致,这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观。刘勰首次将“意象”这一概念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力主“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后,“意象”一词逐渐运用于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并且不断丰富深化其蕴含之意。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的创造,意象丰富,意境辽远,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的“意象”在于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人生微妙的刹那”(叶绪民等,2004:291)。中国古诗惯于将多个意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12个意象并置叠加,呈现出一幅带有悲凉色彩的画面,刻画出一个在黄昏时分漂泊于西风古道上的游子形象。与此相似,庞氏诗歌创作和翻译之中也有大量意象的并置,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赋予其诗歌创作的灵感的源泉。

其实,中国古典诗歌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强调主﹑客观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庞德深得其中奥妙,创造了形象深刻的意象,独显其艺术魅力,震撼了充斥英美诗坛沉闷、矫吟的诗风,自然而然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赋予了大量的灵感。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神似、写意,讲究对意境的渲染,强调背景对主体的烘托。在短诗《在地铁站》中,人们可以深深体味到中国国画对空间、构图和色调的处理方法对其美学观的影响。中国国画讲究构图平衡,常用大片的余白和色彩的浓淡变化来渲染气氛。在诗中,庞德将在车站上看到的一群妇女以及她们带着的孩子的脸与在湿润的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列在一起,使后者成为前者的意象。中国古画讲究意境,而意境则是通过典型的意象和巧妙的构图来完成的。因此,庞氏坚定地认为,诗歌的精髓在于意象,意象不是数学等式,而是与心境有关的东西。从这里不难看出正是中国古代画家的美学思想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灵感。

1.2 中国诗性汉语赋予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

著名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对汉语、汉字及其中国古典诗歌极为推崇,其《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一文成为庞德诗学的基础和诗歌创作的指南。费氏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于该民族的诗歌,但“诗的本根在语言”,所以理解民族语言的特点,就是理解其诗歌乃至整体文化的最佳方式。他盛赞汉字比之绘画和摄影更能用“用图达意”,反映时间顺序,“自然之连续”(吴其尧,2006:89)。“中国文字不独能摄取自然界之诗的性质,另造一隐喻之世界,且以其象形之昭显,……远非一切音标文字所能及焉”(何九盈,2000:127)。因此,在费氏看来,汉语是“最理想的诗歌语言”,汉字的图像性功能、隐喻性功能能激发人的灵感、潜意识、想像力。对于诗歌而言,象形文字的确是“理想之世界文字”。另外,他还认为,欧洲中世纪的“逻辑”是一种暴政,它使英语不再具有表现物象的能力,而变成任意专断的符号。于是,他提倡以“科学”来代替“逻辑”,因为诗与“科学”一致,而与“逻辑”不一致。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从来没有失去表现事物复杂功能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能力,它由象形的图案组合而成,不用符号。用这种文字写成的诗符合科学,能够达到事物本身(赵毅衡,2003:249)。汉语之中名词的并置复叠而不需要任何虚词的联系的语言范式,从语法现象上看,强化了名词的独立状态和汉语言的画质效果,适应了盛唐山水诗人“物象原样兴现”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的自然通脱,简约风韵的美学理想密切相关(王志清,2007:167)。英雄所见略同,庞氏深谙汉字的奥妙之处,发现汉字具有他要寻找的意象的特点:简洁、生动、含义深远。因此,他在《诗章》中经常夹有汉字,汉字的组合,能使中国古典诗歌浸润于意象之中。庞氏十分欣赏李白《玉阶怨》蕴激情于冷淡的简约之美:“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怨”情却已透过“露侵罗袜”,“玲珑秋月”而盈满字里行间。作为诗人的庞德主张,诗人不应该充当诗与读者的“中介”,诗人要“表现”而不要“评论”,要“让意象来表达感情”。因为,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中看到了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主张寻找出其中的意象,提出英诗创作中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丛滋杭,2007:188-189)。

2.中国古典诗歌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

2.1 诗歌创作实践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

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庞德逐渐意识到要想创作出真正伟大的诗歌,必须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其他民族文艺取得成功的做法。他曾言道:“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一样。很可能本世纪将会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1913年是其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年,他从费诺罗萨的遗孀手里,得到了学者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研究手稿。费氏手稿为庞氏搭建了一座通往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桥梁。通过阅读它们,庞氏深知:这是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国家,一个不同于英国但同样充满智慧的天地。这里曾是文明古国,诗歌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古老的文明,洋溢着悲伤和死亡意识,但忧伤从未征服过它。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简洁典雅的语言、丰富的典故、优美的意象和浑然天成的音韵等。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具有鲜明的意象,庞氏从中找到了与意象派主张相一致的表现方法,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获得了理论的支撑点,饱览了壮丽的图景,创作、翻译了一系列意象派诗歌作品,赢得了他作为现代英美诗豪的诗名与应有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中国古典诗歌拓宽其不朽诗歌的创作视野,功莫大焉。

2.2 意象的并置、叠加与组合拓宽庞氏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视野

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英美诗坛第一次大规模的与主流地位的传统诗歌相抗衡的一场文学运动,被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端。意象派诗歌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歌过于繁冗,过于宣泄情感,放纵情感的反拨,这是一次将东方诗艺(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与西方经验哲学相结合,借助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诗歌的尝试。意象派诗人主张诗歌应该写得“硬朗,清晰,严谨”,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诗歌模糊抽象,矫情雕琢。庞德解释道,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正是这一“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与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那种从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那种当我们在阅读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突然成长的感觉(吴其尧,2006:34),与中国古典诗歌“用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庞氏在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实践还是意象的并置组合。且看其《诗章》第49章中几行诗:“雨,荒江,旅行人,/寒云,闪电,暴雨,昏暗天,/孤灯茅屋下。/芦苇沉甸,垂弯弯,/竹林萧萧,似在悲泣。”此处意象并置、叠加,突出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寒云暗淡的天气里,一个异乡的旅行人在荒江边的孤灯茅屋下孤独与悲凉的情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几行诗句几乎达到了与中国古诗神似的地步。

再如:《华夏集》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姜蕾,2007:5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在英译文中,庞氏运用意象叠加手法,将“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译为“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原诗的“烟花三月”中的“烟花”不是指烟和花或烟雾之花,然而译者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将此句中的“扬州”略去,而释译为“(薄雾般的)烟花弥漫在江上”,这样“江”与“烟花”遂构成一幅印象派画图,与全诗的“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和“天宇”构成一组送友远行图;同时,在江面上朦胧的烟花和远去的孤帆中,读者领会到了诗中所表现友人别离时的怅惘和茫然。从整体上来看,庞氏就是通过意象的并置、叠加与组合来拓宽诗歌的创作与翻译视野的。

3.中国古典诗歌译介与英诗创作丰富其诗歌翻译与创作理论

3.1 译诗改写与英诗创作丰富其诗歌翻译与创作理论

庞德于1914年翻译整理古典诗歌,结集为《华夏集》——“20世纪诗歌的杰出范本”,并于翌年4月在伦敦出版。其中所选译的19首诗是基于他的诗学思想和翻译准则的。除了李白的《长干行》外,这些诗都不能称作是译诗,而应称作改写。哈佛大学汉学家方志彤在为其的英译本《诗经》所作的序言中曾说,《华夏集》是庞德从事中国诗歌翻译的开始。庞德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品质,创立了实际上将影响所有后来者的翻译范式(杰夫·特威切尔语)(吴其尧,2006:112)。即是说《华夏集》改变了传统的直译方式,而采用改写式译法。如果说庞德在中文的逐字翻译上不得不依赖费氏,那么在改写中国诗时他显然超越了文字,他建造了一座跨越古代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直译,紧扣字面意思,而是应关注文本意义,注意再现文本所蕴含的感情。庞德的翻译思想在其《华夏集》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译诗集里,庞德不追求字面意义的忠实,而是强调整个文本意义的忠实,重视诗的节奏,意向的忠实,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创作(翻译)理论。此后,英美翻译界出现了大的翻译范式变迁,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如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三种主要的翻译理论:一是文艺学翻译论,二是文化翻译论,三是翻译科学论。庞德认为,翻译既要在意义上和风格上忠实于原作,也要在氛围上忠实原作即要“重视原作的能量和细节,并能使人顿悟”(Hugh,151-152)。

另一方面,庞德要破除维多利亚时代那种文人喜好陈词滥调、冗长拖沓、言之无物的腐朽文风,就必须倡导一种简洁有力、意象鲜明、内容充实的新文风和新的翻译及创作技法。在革新英美传统诗歌、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翻译及创作技巧时,他从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著名译作《华夏集》是中国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结晶;其中的作品既体现了古典汉诗的美学特点,也体现了庞德现代主义诗学和翻译学思想。通过分析其中的译作,研究者可以说明汉诗译文既保持了原诗的形式美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出译者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赋予了古典汉诗新的气息,使之具有现代诗性特征。更有意义的是,庞德运用汉诗的结构形式来做英语译文,在两种语言的句法对比中发现汉语古诗的句法竟然与现代英语句法有如此微妙的互通性,又有如此相同的表意功效。庞德在翻译《刘彻》等古典诗歌时,有意模仿汉语原诗的句法,略去一部分冠词、介词和系动词,使译文中保留了汉诗原作的本意的模糊性和诠释弹性。美国当代批评家契索尔姆称这种诗歌体式为“脱体句式”(disembodiment),意指诗歌的句法解体现象。如,在庞德翻译李白诗《古风第十四首》的译文中,“荒城空大漠”一句被译为:

Bleak castle.The sky.Endless desert.

(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

同时,庞德将这种中国古诗所特有的创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Autumn moon.Hills rise about lakes against sunset.

(秋月,落日,山临湖而起)

《诗章》(第四十九章)

庞德通过翻译中国诗歌加深了对中国诗歌意象艺术的理解,他的意象主义诗学在接受了汉语诗学后就变得更富于开放性,也由此形成了涡论主义诗学观。在《诗章》中,意象叠加手法更为繁复,并置、叠加和减省的结构使用得更普遍,真正形成了庞德式或中文式的英文诗体(姜蕾,2007:56)。以上可见,英译诗中的改写与英诗的创作在庞德翻译和创作中均有所体现,也大大丰富了其诗歌翻译及创作理论。

3.2 余论

《华夏集》的译文语言极其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有现代气息。T.S.艾略特曾把庞德称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莫文说,“我们要归功于当今整体的中国诗歌译文,我们深受这些译文对我们诗歌的持续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扩充了我们的语言范畴与能力,扩充了我们自己艺术及感性的范畴与能力。……这影响已经成为美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了”(钟玲,2003:17)。

翻译是选择的艺术,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翻译家们用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各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和演绎了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庞德翻译理论和实践体现了现代文化理念,庞德与许多现代翻译家一道推动了翻译学的发展(王贵明,2002:36)。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学间的交流从未停止过,任何民族的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借鉴过其他民族文学的精华,以此来促进本国文学的进步与繁荣。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的过程中,庞德汲取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为西方诗歌注入了活力,其译诗已经成为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因此,研究我国古典诗歌与庞氏意象派诗歌,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对其创作与翻译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4.结语

庞德通过意象派运动冲击了英美传统诗学,始开意象派风气之先河。在翻译与创作中他掀起“中国诗歌热”,引导着美国诗人认同中国文化。自此,美国诗歌从理论到实践,从美学观念到表达方式,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庞氏提出其诗学主张,通过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并加以创造,使意象派诗歌日臻成熟。通过译介中国古典诗歌,向西方世界开启了一扇通向中国这个东方神奇国度的文化之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翻译与创作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Hugh Kenner.The Pound Ezra[M].Pimlico,1991.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姜蕾.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王贵明.译作乃是新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0]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意象派庞氏庞德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唐诗英译(以唐诗意象为丰)
论T.E.休姆与意象派的形成
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天上不会掉馅饼 地下不会长黄金 “庞氏”金融骗局启示录:天下没有无风险的高收益
庞德子
涌泉跃鲤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
明明暗暗香浮动:对《在一个地铁车站》的心理解读